长在北京

来源 :东方少年·阅读与作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_h05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忆中,黛墙青瓦的四合院中绣着槐花,四合院是我的家;出国思念故乡时,在外无依无靠时,北京就是我的根;当遇到些不如意的事情、思念亲人时,走进四合院,浮躁的灵魂便可安静下来,北京是我灵魂的故乡。
  家
  鸽哨,青瓦,槐树下。
  依稀记得春日的暖阳把槐花扑落在地,空气中充盈着醉人的花香。姥姥轻捻槐花,把它们盛进筛子中。待花满时,把花铺平,用擀面杖一壓。儿时的我很贪玩,一会儿看姥姥做槐花糕,一会儿跑到井边捞水中花,一会儿偷偷溜进姥爷的中药房偷药吃,一会儿又随着天上的鸽子在院里到处跑。
  玩累了,跑累了,姥姥的槐花糕也做好了。槐花糕香气扑鼻,晶莹剔透。我迫不及待地准备抓一个吃时,姥爷用他那药气熏天的大手捉住我的手腕,把我拎到水井边,任我如何挣扎都无济于事。姥爷的大手摩挲着我的小手,绵软的水在指缝间恣意流淌。洗毕,牵着姥爷的手回到饭桌,老小开始争食槐花糕。我为了吃得多一些,一只手拿一块,左右开弓,还故意挤姥爷。姥爷吃得比我快,手也比我大,一只手拿两块,速度上占有优势。在一边看热闹的姥姥笑得前仰后合,一边揉着肚子一边说:“老头子,你老大不小了,还和小孩抢吃的!我蒸的槐花糕多着呢,你俩慢点吃!”我和姥爷都放慢了速度,我笑话姥爷嘴边的金黄油渍,殊不知我也是这般狼狈,一老一小的笑声盈满了小院,惊动了树上的鸟,震落了一地槐花。
  药炉,水井,槐花香。
  对幼时的我而言,北京就是我的家。
  根
  出国,喧嚣,洋快餐。
  暑假出国散心旅游,去美国开开眼界。但再美好的景象都留不住我的心。
  中午到达旧金山,待整顿好行李后已然过了饭点,英语不太流利的一家三口为了填饱肚子,决定去麦当劳。
  点餐时出了洋相暂且不提,只说吃饭之后父亲水土不服,犯恶心,身上的衬衫渐渐地被汗浸湿。待父亲休息后,脸上渐有血色时,已然到了傍晚。父亲斜靠在椅子上,闭着眼睛说:“没什么大碍,我不想吃洋快餐,想尝点儿北京味儿。”于是我们三人打车去了唐人街。
  当我们看见街上的红灯笼时,几乎要跳了起来。你可知在异国他乡遇到故乡文化时的欣喜若狂?父亲下车后,脸色红润,容光焕发。走进一家饭馆,他没有看菜单,一边走一边说:“来三碗炸酱面!”本来顾客寥寥的饭馆被父亲这一声弄得热闹起来。店主见是中国人,忙过来寒暄几句。
  具体聊些什么,我并没太在意。
  不经意间,听到了一句“在国外无依无靠真难!用英语讲话,说出来就是没有中文舒服,还是咱中国话带劲”!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对我而言,身处国外就好像失去了什么一样,无依无靠,漫无目的。没有熟悉的四合院,没有熟悉的街坊邻居,没有熟悉的京味儿,没有熟悉的文化。如同涸辙之鲋,在异国他乡艰难地生活。
  看到唐人街,如同在漆黑的海面上望到了灯塔,此时的唐人街不仅仅只是唐人街,更是希望。
  我对北京的感情更深了。
  无论在何处,北京都是我的根。
  回京,静谧,北京味儿。
  魂
  浮躁,伤心,逝亲人。
  在我忙于学习时,姥姥的身体渐渐不如从前。有一天,妈妈看着我,无力地说出四个字,使我瞬间崩溃大哭。
  在那些天里,我浑浑噩噩,沉浸在痛苦中难以自拔。有一天,我忍受不住回忆的冲击,去了东四十条胡同。虽然那里已经充斥着商业的气息,但胡同深处那熟悉的回忆渐渐铺天盖地地砸下来,我像被扼住咽喉般喘不过气来。
  我坐在一户人家的台阶上,望着街景。我望着绿树掩映中的街巷,那众多的旧式门楼已经成为无声的历史。就像一位世纪老人,用颤抖的声音向我诉说着往事。几只鸽子从天空飞过,空气里弥漫着槐花的芬芳。在四合院的怀抱中,我的心绪渐渐平复下来,亲人逝去了,但胡同还在。它就像我的姥姥,安抚我入眠。
  北京,是我灵魂的栖息地。
  和平,释然,觅胡同。
  如今,北京已是经济和文化的双重代名词。它以博大的胸襟和宽厚的臂膀包容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但北京对我而言,仍旧是那四合院的温馨,浓浓的炸酱面的京味儿和槐花的芬芳。北京,友爱,包容,宽厚,博大。北京,是我心中不可替代的家。北京,是一本中华文化的活字典。我从小浸润在传统文化中,我离不开北京,我离不开家,我离不开我的根,我离不开我灵魂的栖息地。
  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长在北京,我爱北京。
  小编点评
  故乡是根,是灵魂的栖息地。作者用优美舒缓的文字表达了对故乡北京的热爱,也表达了对“根”的精神探寻。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