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活动中的国医文化承袭路径研究

来源 :家庭心理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flpf73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核,学生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活动中发挥国医文化的传承、教育和创新载体作用,需要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工作探索这一文化内核建构的顶层设计和长期战略。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学生活动;路径建构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250-01
  1 国医文化是中医药教育的内核
  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人才培养中,全面深入的中医药文化影响和传承是重要的教育任务。中医药知识、理论和技术都是中医药文化的表现形式,抓住中医药文化的内核才能把握中医药教育的实质,才具有中医药教育的特色。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阵地,如何在校园活动中体现学科的特色和文化内涵需要学生工作干部高超的工作智慧和长远的教育视野。
  (一)中医药文化的现状及教育者的责任
  中医药文化传承中医药是祖国浩瀚、悠久的传统文化之重要组疗效和独特的保健功能,为中华民族的健康、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随着现代医学的兴盛,中医药的特色优势逐渐淡化,老中医药专家的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一技之长、独特手法、绝招、医疗经验等濒临失传,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严重不足,中医药已陷入传承危机,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学习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国粹,肩负起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历史使命,以推动中医药事业更好更快的传承和发展。
  (二)校园文化是发展中医药文化重要载体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品德与性格的形成具有选择性、渗透性和持久性,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对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中医中药历史悠久,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人口辐射范围广泛,信息传播便捷迅速。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的中医药院校,学校重视培养中医药学子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不断加强并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院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通过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中医中药文化形象。
  2 深入推进中医药院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把握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律
  中医药文化建设有其内在的规律,是中医药院校建设的一部分,必须将其融入学校发展建设的各个环节中。要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和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构成要素进行科学规划,合理设计,以实现文化建设项目的融合与提升。同时,要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和目标考核评估体系,对项目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进行动态考核评估。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系统中的各要素、各项目间的时空顺序、主次地位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文化建设发展的整体模式。
  (二)创新中医药文化载体
  在总体规划、校园景观、建筑风格上,要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对外窗口上,要开辟网上中医药文化阵地,建设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共性的中医药文化门户网站,开设文化长廊、文化典藏、杏林春晓、文化论坛、教育在线等栏目。在营造文化氛围上,要对中医药文化的热点问题进行研讨,面向公众普及中医药文化,提供文化服务,开展深层次的中医药文化交流。在传播媒介上,要注意发挥校园原有杂志、报纸、板报、橱窗等文化阵地的作用,深化中医药文化内涵。
  (三)建设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
  首先,全校师生员工都是中医药文化的承载者,要用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理论武装全校师生员工,使他们成为宣传中医药文化的使者,走到哪里就把中医药文化传播到哪里。
  其次,建设中医药文化研究队伍,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为对象,以中医理论与临证发展规律,中医名家学术思想,中医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以及名家风范等为主要内容进行系统的专业的研究,形成文化学术成果。
  再次,建立一支中医药文化宣讲队伍。以专家为主,运用大众能接受的语言,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的宣传普及,形成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扩大学校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力。
  (四)探索面向社会的校园文化开放措施
  积极发挥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对社会的引领作用,通过开展校园开放日等活动,向公众展示中医药文化景观。同时,将中医药博物馆、七星百草园等中医药文化集中展示区,定期向社会公众开放,成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在提高学校社会声誉的基础上,接待国内外旅游者,还可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国医文化的认同需要有具体的文化形象,国医文化的传承需要有可操作的文化载体,这两者是中医药院校学生工作干部在思考校园文化活动时的重要因素,要结合中医药科学本身的特点和规律,结合当前大学生的特点,在文化建设和传承的过程中抓住人才、手段、载体和机制这条主线,将校园文化活动与学科文化融合,形成立体的人才培养格局。
  参考文献:
  [1] 皮国立.所谓“国医”的内涵——略论中国医学之近代转型与再造[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64-77.
  [2] 裘沛然.中国醫药之科学的整理[J].中医药文化,2011,03:10-11+3.
  [3] 何其行.良医志国医魂——父亲何世英逝世二十周年祭[J].天津中医药,2010,02:89-90.
  [4] 王亦群.国医与书法[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Z1:47-50.
其他文献
摘要: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脊柱骨折疾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体质较差,常伴有骨质疏松,更易倒致脊柱骨折。多种原因无法手术的 ,多采用保守治疗,效果好坏与护理工作关系密切。本文通过对保守治疗患者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便秘护理,中药湿敷,辨证施护等祖国医学护理特点:通过活血化淤,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治疗原则对患者进行了有效正确的护理。还介绍了恢复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胸腰背部肌肉的锻炼方法,避免了骨折
期刊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出血抢救;并发症;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5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233-01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胆等部位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所致的出血。  1 临床表现  1.1 呕血与黑便 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出血在幽门以上常伴有呕血。  1.2 失血性周围循环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现阶段中药鉴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来探讨提高我国中药鉴定实验教学水平的有效改革措施,以此保障我国中药鉴定实验教学的质量。据此,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中药鉴定能力,以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际应用过程中,从而实现中药鉴定实验教学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中药鉴定;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中西医结合对恶性肿瘤的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是肿瘤病灶本身以及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毒副作用往往给晚期患者带来严重的生理和心理损害,不仅不利于患者的整体治疗,而且对患者的整体生存质量影响甚大。自2000年起我科对晚期肿瘤病人在日常护理的基础上,为了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绝望、恐惧等心理,平静度过人生的最后旅程,采用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的临床护理。受到患者、家属的好评,现介绍如下。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实了中医药无论是在治病、防病,还是养生上都是具有很大成效的。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逐渐挑战着中医学,即便如此,我们不能否认中医的卓越贡献。中医学涵盖了各个方面,在消化内科上更是具有很广的临床应用。本文主要对中医在消化内科临床上的应用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中医;消化内科;临床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在存活的脑梗塞患者中,有7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并且一部分患者的生活不能自理,脑梗塞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笔者结合已有的研究经验,将结合已有的研究案例进行分析,就家庭护理和康复护理进行探讨,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论文中观点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待专业人士批评指正。  关键词:脑梗塞;家庭护理;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
期刊
摘要:川芎嗪(ligustrazine,Chuanxiongzine)来源于伞形科等植物,化学结构为四甲基吡嗪(tetramethylpyrazine,TMP),是一种新型的钙拮抗剂,现已能人工合成,主要有磷酸盐和盐酸盐两种类型。研究表明,川芎嗪具有抗凝溶栓,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拮抗内皮素保护内皮细胞,提高内源性超过氧化物酶(SOD)活性、清除氧自由基,抑制细胞凋亡和血小板聚集,调节脂代谢,促进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综述了红花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 并对该药用植物的药理活性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红花;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248-01  红花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草红花、川红花等。红花为妇科要药,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红花含有丰富的红花黄色素和少量的红色素,是一种天然的食用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中药熏洗疗法治疗骨科创伤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平行对照的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于2010年6月~2014年3月收治的98例骨科创伤性疾病的患者。在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下,按照掷骰子的方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48例,采用单纯的基础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50例,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熏洗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
期刊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四肢骨折;肿胀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249-01  骨折后期伤肢肿胀指的是骨折患者在临床愈合或骨性愈合之后,伤肢的局部和远端出现的肿胀久而不消,或消而复肿,或时肿时消反复发作的现象,对患者的肢体功能的恢复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骨折和伤筋的后期肿胀,肢体长期肿胀不消在临床上极为多见,肿胀缠绵难消[1]。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