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嬗变

来源 :知音励志·社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rl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变迁是指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接触与交流融合,从而引起这个民族文化的演变,甚至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具有区域文化色彩的赣南传统民间舞蹈也在社会发展潮流中发生嬗变,导致其社会功能和作用的转变。本文从历时性视角,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将赣南传统民间舞蹈置身于文化层面,阐述文化变迁中的赣南传统民间舞蹈及其变迁动因,梳理与总结出其蕴含的民族精神,以此促进人们对赣南传统民间舞蹈文化本质的理解和把握,这对新时期赣南传统民间舞蹈的创造性发展也大有裨益。
  【关键词】文化变迁;变迁动因;文化精神
  鲁迅先生曾说:“新阶级及其文化,并非突然从天而降,大抵是发达于对旧支配者及其文化的反抗中,亦即发达于和旧有的对立中……”。法国人类学家兰德说:“变化性是文化的规律。”很显然,民族文化的继承,不仅仅是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同时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唯有那些较为先进、积极且能够不断适应新的社会形态的东西才会被不断地积淀下来并得到延续。因此,文化变迁成为推动赣南传统民间舞蹈文化模式创新、文化发展和文化变化的助推器。
  1 文化变迁中的赣南传统民间舞蹈
  1.1 从娱神到娱人的转变
  赣南民间散落着三百余种特色鲜明的民间舞蹈,由于受地理环境、经济方式、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等因素的影响,赋予赣南传统民间舞蹈鲜明的“在地”色彩。
  赣南位于江西省最南端,地处赣江源头,东接闽西武夷山脉,南毗粤北五岭,西连罗霄山脉,山地丘陵纵横,树木茂密,猛兽成群。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长期生活山区的赣南人民面对复杂多变、难以解释的各种自然现象,逐渐形成了“万物有灵”、“神灵崇拜”的文化心理。例如广泛流传于赣南民间的傩舞、甑笊舞、罗汉舞、香火龙、瑞龙、犁狮等民间舞蹈,它们都是古时赣南人表达祈求神灵保佑、除灾祛病、五谷丰登或答谢神灵恩赐的民间传统舞蹈,具有典型的“娱神”色彩。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思想观念随之也发生了巨变,逐渐由过去“神灵崇拜”逐渐转变为“崇尚科学”,这对赣南传统民间舞蹈同样影响巨大。例如,流传于赣南瑞金瑞林乡禾塘村阙氏姓族的“八仙灯”,这种源于远古时期祈求神灵化灾消难的舞蹈表演,为更好迎合人们祈求神仙庇佑的传统心理,表演时,人们往往在正月期间,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身穿“八仙”服饰,手持花灯,以赞词、穿灯、摆字,花灯等组合成“八仙入门”、“天下太平”、“招财进宝”、“人丁兴旺”、“人寿年丰”等各种吉利词,娱神娱人,以示驱邪镇恶(农村称“出煞”),降福于人。而如今的“八仙灯”表演,组词早已由过去娱神、驱邪、镇恶的吉利词转变为“共产党万岁”、“共建和谐社会,创新发展奔小康”等极富时代特色的词语,与此同时,舞蹈中表演姿态和范围也发生了改变,穿灯时,动似游龙戏水,或高或低,显字时,静如星光闪烁,疏密有致,高矮适宜,体现出活跃流畅、古朴热烈、喜庆祥和的风格特点,强化了娱乐性,实现了由“娱神”向“娱人”的转变。
  1.2 实用主义到审美主义的转变
  “劳动先于艺术。总之,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們,……”正因如此,古时赣南人在劳动生活中所创造的民间舞蹈更多的是服从和服务于劳动生活的实际需要为目的。例如赣南传统民间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采茶舞蹈,早期出现的主要表现姐妹手持茶篮、上山摘茶、边歌边舞的“姐妹摘茶”表演,堪称为赣南采茶舞蹈的雏形。“姐妹摘茶”中以上山、下山、种茶、采茶、制茶、炒茶、卖茶、品茶等专门表现与反映茶农茶事劳作生活的说明性动作为主体的舞蹈表演,从表演动作的一招一式、一情一态来看,一方面,既能再现赣南茶事劳动情景,吸引各地外来茶商蜂拥而至,促进茶市贸易。另一方面,每当人们再度表演时也能缓解劳作疲惫,增加民间娱乐色彩,促进对茶事劳动技能的掌握。此后,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赣南传统民间舞蹈文化也开始从之前的实用主义中慢慢脱离出来,向满足广大民众审美需求方面转变。因此,在历代民间艺人的组织、提炼、加工、美化下,才出现了如今载歌载舞,清新活泼,诙谐幽默,融单袖子、矮子步、扇子花为一体的赣南采茶舞蹈表演样式。今天看来,赣南采茶舞蹈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具有巨大的审美价值,那都是赣南采茶舞蹈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结果,从而体现出赣南传统民间舞蹈由“实用主义”逐步向“审美主义”的转变。
  2 赣南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嬗变的动因
  2.1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驱动社会快速发展的引擎,既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出现与快速發展,促进了人们劳动模式由过去手提肩扛向机械化、自动化的转变,提高了劳动效率,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必人人都从事农业生产,开始出现了手工业者、技术工人、专业采茶舞人等群体。这不仅为赣南传统民间舞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表现内容,彻底打破了过去民间舞蹈狭小的表现生活范围,拓宽了传统民间舞蹈的生存空间和表现题材,同时也极大丰富了民间舞蹈的表现样式和表演技艺。无论是在赣南城市的街头、广场、街巷、社区,还是在赣南广大农村的空旷之地、房前屋后,随时随地都能够看到广大的赣南民众亲身舞蹈表演实践的壮观场面,人们在优美悦耳的音乐声中,手舞足蹈,尽情享受舞蹈带来的乐趣,在舞蹈表演中愉悦心情、陶冶情操、锻炼身体、交流情感。这种不分身份、不分群体、不分年龄、不分男女老少的集体舞蹈表演,正是现代科技时代带来新生活方式下的必然产物。
  2.2 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
  时代的变革必将引发社会的结构性变异,赣南传统民间舞蹈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不仅是社会生活的产物,而且是人们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特别是某一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处于支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地位的意识形态,对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嬗变的影响就会更直接、作用也就更大。因此,社会意识形态对赣南传统民间舞蹈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不容忽视。在崇拜神灵的远古时期,赣南传统民间舞蹈往往更多体现出娱神、敬神、祈神的原始文化色彩,更多体现出服从和服务劳动生活的实际需要,而到了文明较为发达的近现代时期,赣南传统民间舞蹈则显现是以满足广大民众的审美需求、健康需求、情感交流为主要目的。这种舞蹈功能和作用的转变,其实就是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变化下造成的一种舞蹈文化现象,也注定了赣南传统民间舞蹈始终必须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   2.3 交流与借鉴、革新和创造
  有继承,有借鉴,有革新,有创造,才有发展,这是舞蹈艺术发展的历史规律,也是引起舞蹈文化变迁的根本动力,赣南传统民间舞蹈也是如此。任何一种事物都是在不断的交流、学习、借鉴、创新中发展壮大的。例如,早在明代中叶,赣粤两省的采茶灯便开始频繁交往,在相互的交流中,通过借鉴,取长补短,为我所用,使传统的赣南茶灯得到了新的发展,由原来的十二个采茶女,两个男队首的采茶队,缩减为二女一男,并将原来一唱众和的“十二月采茶歌”改为了姐妹对唱,茶童穿插其间,名曰《姐妹摘茶》。又如,1957年开始,先后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专业舞蹈学校以及全国各大文工团、剧团的文艺团体前来赣南地区,专门对赣南传统民间舞蹈进行了田野采风和实地调研,并为赣南传统民间创作、表演、保护传承等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极大促进了赣南传统民间舞蹈的革新和创造性发展的步伐,先后还涌现出《禾杆丢打丢》、《老表嫂》、《山歌情》、《快乐标兵》、《盾牌舞》、《客家儿郎》等一批民间舞蹈作品以及一批专业舞蹈表演人才和创作人才。
  3 赣南传统民间舞蹈蕴涵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孕育而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无论是从赣南传统民间舞蹈的表现内容还是表现形式,它始终都是赣南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产物,既蕴涵着丰厚文化内容,也蕴含着祈求国泰民安,团结一致、保家卫国,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情怀和民族精神。
  3.1 国泰民安的美好祈盼
  吴自牧在《梦梁录·山川神》中说:“每岁海潮太溢,冲激州城,春秋醮祭。诏命学士院,撰青词以祈国泰民安。”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太平,人民安乐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子孙对美好生活理想的无限祈盼。例如,广泛流传于赣南民间的在春节期间表演的赣南传统民间舞蹈“瑞龙”。人们须举行规模盛大的传统祭龙仪式,山民们擎着龙灯,带上香烛及供品,敲锣打鼓来到河边或潭泉燃香放爆竹,进行“拜水开光”仪式,再用香火象征性撩一下龙嘴,谓之“通龙喉”,表示新扎的龙灯已经赋予了灵性,表演时,通过队形的发展变化,不断摆出“天下太平”、“五福归堂”等表达对美好生活理想的无限祈盼的字样,以此表达赣南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之意。
  3.2 团结一致、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团结一致、保家卫国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作为民族文化精神之一的赣南传统民间舞蹈也概莫能外。例如,流传赣南民间大余县的传统民间舞蹈“旁排舞”,舞蹈内容大都是模仿步骑两军对垒破阵的过程,舞队在不断运动的变化过程中,不断组合形成“四方阵”、“圆窝阵”、“长窝阵”、“一字阵”四个表演阵式。表演时,舞蹈动作幅度小,频率快,呈现出推要脆,挡要快,搭要虚,架要穩,逼要紧,闪要活,跌要捷,滚要灵的独具个性的风格特点。这种源于先辈古代军中操练生活的赣南“旁排舞”表演,无比鲜活地集中体现出了赣南民众团结一致、保家卫国坚定决心。此外,还有赣南民间的“杀敌舞”、“海军舞”、“农民舞”、“军事演习歌”等也是如此。
  3.3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也深深影响着赣南传统民间舞蹈。例如,赣南传统民间舞蹈中的“犁狮”,它是由一人扮农夫扶犁,一人执“灯”;三人分别扮成狮头牛身的一大一小的牛灯;一个引狮人指挥十五人的“香火龙”所组成。舞蹈以模拟农事犁田为主要表演内容,在锣鼓声中,引狮人将牛牵出,上好牛轭,两手各执一把香火(代表青草)引牛前进,扶犁人随即扬鞭吆喝一声,赶牛上场。三条香火龙做“舀沟水”动作成滚龙状,此时引狮人配以劳动动作。然后,香火龙又分别排列成三条直线,蹲下晃动,形似泥土的行垄,扶犁人即赶大牛在垄沟中犁田等等,舞蹈动作简洁、古朴、清新,充满了乡土气息,形象地刻画出了赣南人民不辞辛苦,辛勤劳作的场面,体现出了赣南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
  4 结语
  历经漫长历史演变和文化磨合发展而来的赣南传统民间舞蹈,它始终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不断发展变化的劳动生活促使了赣南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的变迁,改变了赣南传统民间舞蹈的社会作用和地位。然而,不管赣南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如何发生嬗变,当其蕴含着的丰富的文化内容、独特的文化属性和固有的文化精神始终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这不仅是赣南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的硬核,也是新时期赣南传统民间舞蹈创造性發展的基础和关键,值得我们注意。
  参考文献
  [1]王敏.江西赣南采茶戏歌舞艺术[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2]中华舞蹈志编委会.《中华舞蹈志》江西卷[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7.
  [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M].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2.
  [4]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01).(2006.10重印).
  [5]刘斌.赣南采茶歌舞三大表演艺术探析[J].大舞台,2012(0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普列汉诺夫.论艺术[M].北京:三联书店,1974.
  作者单位
  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江西省赣州市 341000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我院1985年收治1例汽枪子弹部分嵌于视神经孔患者,经X光摄片及CT定位后,于影象增强x光机萤光屏直视下,顺利取出铅弹一枚。报道如下: 简×,女,2岁,1985年10月17日入院,住院号
张某,男,21岁,于1980年3月因头痛在外院就诊,发现左眼瞳孔扩大。数年来头痛反复发作,于1982年5月10日来我院就诊。体检未见异常。眼科检查:视力左眼1.5;右眼0.6,戴镜-1.75DS
前房多种异物比较少见,本文报告3例。 例1:赖××,男,26岁,住院号5515。患者觉左眼异物感伴视力减退10小时,于1979年7月18日住院。视力右1.5;左0.9。左结膜混合充血,角膜4点
8月23日,是西安交通大学新生报到的日子,对于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新生来说,如何提前了解并快速办理好繁杂的入学手续?如何尽快融入大学新生活?是一件非常期待和迫切的事情。伴随着
用眼科普通异物钳夹取玻璃体内异物时,由于“推移现象”的产生常使异物摘出发生困难。为了解几种常见玻璃体内异物的移动幅度,以利于异物的摘出,笔者就玻璃体内异物“推移现
随着经济的的繁荣,社区舞蹈作为一种全民健身的方式存在并发展着,如今的社区舞蹈处于相对平稳的变化发展时期,如何使得群众参与积极性持续增长的同时发挥文化传播、文化传承
发展区域共同市场以促进都市圈经济发展是我国城市化加速阶段的必然选择。区域共同市场对降低产业结构的调整成本、公共物品的配置成本以及区际资源流动的交易成本都具有重要
目的 为了揭示胃运动和排空功能在营养不良症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 本组病例在摄入液体试验餐后采用B型实时超声置像法测定胃的运动和排空.结果 营养不良患儿餐后胃体蠕动
用光纤和积分球测量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分别建立可以测定不同厂家生产的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注射用粉针剂的定量分析模型。建立这两个模型共使用了6批市场销售的样品和42批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