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采用2000-2007年江苏省13个市的财政支农支出及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面板数据,分析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从而提出江苏省财政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有效促进途径,为新时期优化财政支出政策,刺激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财政支农支出农民消费财政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起点,对于实现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当前在经济减速的情况下,运用财税政策来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已是众人关心的热点问题,而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最有力的措施莫过于财政支出的扶持。分析财政支出政策对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方面的效应,对在当前特殊的经济环境下促进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保证经济不断增长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因为江苏省是我国经济发达省份,又毗邻上海市、浙江省等先进发达省市,同属长江三角洲地区,研究江苏省可以形成一定的扩散效应和集聚效应,对周边地区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和促进作用。同时,对江苏省政府针对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目标,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政策也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
二、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关系分析
(一)模型设置。
解释变量为财政支农支出的各项支出,被解释变量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变量表示如下表:
表1变量表示
为了研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下面建立一个基本的计量模型:
Fceit=a1+b1nbeit+b2bceit+b3eteit+b4afheit+b5steit+it
其中,i代表截面单位(各省),t代表不同的时期(t=1,2,…,T)。a1为总平均截距项,b1、b2、b3、b4、b5为待估计参数向量。Fce为被解释变量;nbe、bce、ete、afhe、ste为解释变量;it为模型误差项。
本文原始数据来源于2001—2008年《江苏省统计年鉴》和在江苏省财政厅国库处获取的数据,本文收集了江苏省13个市级单位2000—2007年期间的数据,共104个观测值。
(二)计量结果和解释。
对面板数据采取各种模型进行回归,结果如下表:
表2各模型回归结果
注:括号内为t统计量。#、*、**和***分别代表20%、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
首先进行F检验,F=21.9628>F0.05(13,90)=1.82,结论是应该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其次进行Hausman检验,H=3.617<20.05(5)=11.07,最终选择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可以看出,一般预算支出和基建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很小且不显著,挖潜改造支出和农林水事务支出的回归系数也较小,但T统计量显著,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影响显著,回归系数为0.454,也就是说,这三项支出确实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影响尤为突出。模型的R2值为0.83,拟合度较好,达到预期分析效果。
为了研究在不同时期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本文以4年为一个时间段,把样本时期分为两个时间段,即2000-2003和2004-2007年。根据这两个时间段,分别建立两个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一般预算支出、农林水事务支出2004-2007年时间段比2000-2003年时间段的回归系数绝对值要小,显著性下降,而基建支出、挖潜改造支出、科技三项费用支出的回归系数绝对值则变大,显著性增加,这说明传统的比较稳定的一般预算支出和农林水事务支出对农民消费支出的影响越来越小,而基建支出、挖潜改造支出和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对农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在不断扩大,作用在不断增强。
表3分时期和分水平的回归结果
注:括号内为t统计量。#、*、**和***分别代表20%、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
为了考察在不同发展阶段中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本文根据2000-2007的中间年份——2003年的农民消费支出水平,把13个市级单位分为高发展水平组和低发展水平组,并分别建立面板数据。其中,高发展水平组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南通、扬州;低发展水平组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泰州、宿迁。回归结果表明,除了挖潜改造支出的回归系数低发展水平组高于高发展水平组之外,其他支出项目的回归系数均低于高水平发展组。这说明由于低发展水平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因此对农村的挖潜改造投入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有显著的影响,而高发展水平组则不然。相对于其他回归系数水平相当的支出项目,高发展水平组的科技三项费用支出的回归系数大大高于低发展水平组,这也说明了在高发展水平组对科技支农科技兴农的投入可以较显著地刺激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
三、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财政政策取向研究
(一)建立稳步增加的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机制。
从江苏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速度看,年度间波动较大,并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必须建立稳步的增加财政支出对农业的投入机制,以使每年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财政支农支出增量高于上年同期以及使国债支出中用于农村建设尤其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支出高于上年。
(二)调整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向。
农田水利基础薄弱,抗灾减灾能力不强,农业稳产增产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增加能够直接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良种工程、重要农产品基地、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等中小型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是当务之急,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支出方向,主要包括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的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事业建设;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大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投入。
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也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在本文的面板数据模型中,三项费用支出对农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在不断扩大,作用在不断增强,同时在高发展水平组对科技支农科技兴农的投入可以较显著的刺激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民收入的增长更多的要依赖于农业技术的进步。必须进一步增加科研与技术推广投入,完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以提高农产品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快速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加大农业救济费投入。
农村救济费用于抚恤和社会救济福利事业,对农村五保户、贫困户的生活救济和生产自救扶持,以及自然灾害救济。为了提高农民对养老、医疗的后顾之忧,解决其受灾后或贫困户的基本生活问题,财政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救济费的投入,建立健全对资金的分配和管理制度,保证资金能够足额及时的到达农户手中,减少资金截留等现象。
(五)规范农业基本建设资金。
农村的基本建设资金投入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有一定影响,对低发展水平组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对这方面资金的监管尤其重要。若一些农业基本建设涉及方面较广且必须进行的,可以考虑将这部分资金单独列支,而不再列为农业基本建设资金,防止借基金之名虚增农业支出。
(六)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要灵活运用财政杠杆与金融政策,实现农村金融服务覆盖广度和供给规模的突破。创新农村抵押担保方式,实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的突破。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生态,加快农业保险体系建设,实现分散和降低农村金融风险机制的突破。使财政政策更着眼于运用公共资源,发挥示范效应和杠杆作用,撬动市场资源流向三农。
(七)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质量。
为了保障农民在发生农业灾害等灾害时的利益,要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加大投入力度,针对农业保险的特点和特色制定专门的考核激励办法,充分调动农险从业人员和基层机构推进发展、提高服务质量的积极性。有条件的公司可以视农业保险发展的情况适时成立专门的农业保险经营管理部门,逐步对农业保险以及有政策支持的农房保险等涉农保险业务实现归口管理。
本文是江苏省教育厅研究生创新课题.财政政策促进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CX09S_015R)的研究成果。
(作者: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税收理论与政策)
参考文献:
[1]陈义林.我国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改革与战略.2008,(12).
[2]杜玉红.黄小舟.财政资金农业支出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统计研究.2006,(09).
[3]李焕彰.钱忠好.财政支农政策与中国农业增长.因果与结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08).
[4]财政部办公厅课题组.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计量检验.经济研究参考.2001,(17).
关键词财政支农支出农民消费财政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起点,对于实现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当前在经济减速的情况下,运用财税政策来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已是众人关心的热点问题,而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最有力的措施莫过于财政支出的扶持。分析财政支出政策对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方面的效应,对在当前特殊的经济环境下促进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保证经济不断增长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因为江苏省是我国经济发达省份,又毗邻上海市、浙江省等先进发达省市,同属长江三角洲地区,研究江苏省可以形成一定的扩散效应和集聚效应,对周边地区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和促进作用。同时,对江苏省政府针对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目标,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政策也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
二、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关系分析
(一)模型设置。
解释变量为财政支农支出的各项支出,被解释变量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变量表示如下表:
表1变量表示
为了研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下面建立一个基本的计量模型:
Fceit=a1+b1nbeit+b2bceit+b3eteit+b4afheit+b5steit+it
其中,i代表截面单位(各省),t代表不同的时期(t=1,2,…,T)。a1为总平均截距项,b1、b2、b3、b4、b5为待估计参数向量。Fce为被解释变量;nbe、bce、ete、afhe、ste为解释变量;it为模型误差项。
本文原始数据来源于2001—2008年《江苏省统计年鉴》和在江苏省财政厅国库处获取的数据,本文收集了江苏省13个市级单位2000—2007年期间的数据,共104个观测值。
(二)计量结果和解释。
对面板数据采取各种模型进行回归,结果如下表:
表2各模型回归结果
注:括号内为t统计量。#、*、**和***分别代表20%、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
首先进行F检验,F=21.9628>F0.05(13,90)=1.82,结论是应该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其次进行Hausman检验,H=3.617<20.05(5)=11.07,最终选择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可以看出,一般预算支出和基建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很小且不显著,挖潜改造支出和农林水事务支出的回归系数也较小,但T统计量显著,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影响显著,回归系数为0.454,也就是说,这三项支出确实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影响尤为突出。模型的R2值为0.83,拟合度较好,达到预期分析效果。
为了研究在不同时期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本文以4年为一个时间段,把样本时期分为两个时间段,即2000-2003和2004-2007年。根据这两个时间段,分别建立两个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一般预算支出、农林水事务支出2004-2007年时间段比2000-2003年时间段的回归系数绝对值要小,显著性下降,而基建支出、挖潜改造支出、科技三项费用支出的回归系数绝对值则变大,显著性增加,这说明传统的比较稳定的一般预算支出和农林水事务支出对农民消费支出的影响越来越小,而基建支出、挖潜改造支出和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对农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在不断扩大,作用在不断增强。
表3分时期和分水平的回归结果
注:括号内为t统计量。#、*、**和***分别代表20%、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
为了考察在不同发展阶段中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本文根据2000-2007的中间年份——2003年的农民消费支出水平,把13个市级单位分为高发展水平组和低发展水平组,并分别建立面板数据。其中,高发展水平组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南通、扬州;低发展水平组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泰州、宿迁。回归结果表明,除了挖潜改造支出的回归系数低发展水平组高于高发展水平组之外,其他支出项目的回归系数均低于高水平发展组。这说明由于低发展水平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因此对农村的挖潜改造投入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有显著的影响,而高发展水平组则不然。相对于其他回归系数水平相当的支出项目,高发展水平组的科技三项费用支出的回归系数大大高于低发展水平组,这也说明了在高发展水平组对科技支农科技兴农的投入可以较显著地刺激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
三、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财政政策取向研究
(一)建立稳步增加的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机制。
从江苏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速度看,年度间波动较大,并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必须建立稳步的增加财政支出对农业的投入机制,以使每年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财政支农支出增量高于上年同期以及使国债支出中用于农村建设尤其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支出高于上年。
(二)调整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向。
农田水利基础薄弱,抗灾减灾能力不强,农业稳产增产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增加能够直接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良种工程、重要农产品基地、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等中小型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是当务之急,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支出方向,主要包括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的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事业建设;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大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投入。
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也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在本文的面板数据模型中,三项费用支出对农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在不断扩大,作用在不断增强,同时在高发展水平组对科技支农科技兴农的投入可以较显著的刺激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民收入的增长更多的要依赖于农业技术的进步。必须进一步增加科研与技术推广投入,完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以提高农产品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快速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加大农业救济费投入。
农村救济费用于抚恤和社会救济福利事业,对农村五保户、贫困户的生活救济和生产自救扶持,以及自然灾害救济。为了提高农民对养老、医疗的后顾之忧,解决其受灾后或贫困户的基本生活问题,财政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救济费的投入,建立健全对资金的分配和管理制度,保证资金能够足额及时的到达农户手中,减少资金截留等现象。
(五)规范农业基本建设资金。
农村的基本建设资金投入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有一定影响,对低发展水平组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对这方面资金的监管尤其重要。若一些农业基本建设涉及方面较广且必须进行的,可以考虑将这部分资金单独列支,而不再列为农业基本建设资金,防止借基金之名虚增农业支出。
(六)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要灵活运用财政杠杆与金融政策,实现农村金融服务覆盖广度和供给规模的突破。创新农村抵押担保方式,实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的突破。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生态,加快农业保险体系建设,实现分散和降低农村金融风险机制的突破。使财政政策更着眼于运用公共资源,发挥示范效应和杠杆作用,撬动市场资源流向三农。
(七)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质量。
为了保障农民在发生农业灾害等灾害时的利益,要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加大投入力度,针对农业保险的特点和特色制定专门的考核激励办法,充分调动农险从业人员和基层机构推进发展、提高服务质量的积极性。有条件的公司可以视农业保险发展的情况适时成立专门的农业保险经营管理部门,逐步对农业保险以及有政策支持的农房保险等涉农保险业务实现归口管理。
本文是江苏省教育厅研究生创新课题.财政政策促进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CX09S_015R)的研究成果。
(作者: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税收理论与政策)
参考文献:
[1]陈义林.我国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改革与战略.2008,(12).
[2]杜玉红.黄小舟.财政资金农业支出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统计研究.2006,(09).
[3]李焕彰.钱忠好.财政支农政策与中国农业增长.因果与结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08).
[4]财政部办公厅课题组.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计量检验.经济研究参考.2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