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应如何正确引导高中生上网行为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eeze_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正以一种惊人的速度迅速占据着人们的生活思想空间,高中生也不例外。这种独特的群体,思想观、人生观、价值感还未完全形成,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也较弱,在面对网络五花八门的信息时,他们不知如何取舍,往往通盘吸收,这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正面影响的同时,更是产生很多的负面影响,学校以及教师和家长都要正确引导学生的上网行为,极力限制学生的上网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能的,只有正确引导学生的上网行为,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也才能有效杜绝学生不健康的网络行为,使网络真正为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服务。
  一、学生上网动机分析
  据统计,学生的上网动机很多,就高中生而言,他们迫切希望能够更多地了解外界事物,而校园相对封闭的环境,制约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因此他们想要通过网络为自己打开一道了解外界事物的窗口,这成为许多学生上网的直接动因。再有,在学校,学生的学习压力是很大的,有压力就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排解一下,而网络是学生排解压力的最简单的方式,因此,许多学生会通过上网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另外,高中生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兴趣,他们喜欢寻找刺激,网络丰富多彩的内容是很精彩的,网络游戏是很刺激的,许多学生因此,迷恋网络,寻找刺激,忘了自己,这种网络刺激方式严重阻碍学生的健康发展,家长和学校教师要通力合作,引导学生远离网络游戏,回归正途,只有通过家长和学校共同的努力,才能有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健康成长。
  二、如何引导高中生正确的上网行为
  在信息时代,学生上网是不可避免的,学校和家长要通过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上网行为,使网络能够充分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1.教师了解学生的上网动因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上网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教师要不断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尤其是一些迷恋上网的学生,教师要找准学生上网的心理动因,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才能使之正确面对网络,正确使用网络资源为自己服务,从而使学生回归正途,健康发展。
  在教学之余,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网络的看法,平等地对待学生,消除学生对自己的心理顾虑,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效了解学生上网的动因,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使学生都能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念,正确对待网络。
  2.利用校园网络,对学生进行上网心理辅导,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网络
  许多学生上网,他们都是为了排解内心的压力,他们大多会在心情郁闷的情况下,上网聊天,面对陌生人,什么都可以说,学生的心里会感到很放松。因此,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开通校园网络,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上网的机会,并建立网络心理服务站,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都可以通过校园网络的途径与某个不认识的教师或者是学生进行心理沟通,这样,学生可以找到一种正确的途径排解心理压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途径,学校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和认识,认识到合理利用网络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使学生不断成长,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3.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认识
  其实,意识指导行动,只有学生的认识水平提升了,他们才能真正地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克制自己不理智不健康的网络行动,提高学生网络行为的品质。因此,学校和家长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学校和家长要尽量配合,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各种道德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辩论赛,围绕网络的利弊,开展辩论活动,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进去。在学生参与活动时,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形式搜集资源,学生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在辩论活动中,学生不断认识到正确利用网络的价值和意义,学生的认识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
  总之,在网络时代,学生上网是不可避免的,也并不是那么可怕的,只要学校和家长充分关注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正确的上网行为,切实从学生出发,分析学生上网的动因,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心理干预功能,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能够利用网络为自己服务,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人格完善,网络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助手。
其他文献
记录了近三十年来乌当区现代化砖瓦制造从无到有, 并以先进的技术、 工艺、 装备为依托, 逐步完善壮大的发展历程.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也就是说,在生活中处处都隐含着教育的契机。适时抓住教育契机,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心理上的共鸣,会将常见的教育问题“化繁为简”,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下面我就几个案例谈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所抓住的几次教育契机。  案例一:  钊是一个普通学生,说他普通是因为刚开学同学们都用不同的方式在表现着自我,以期给自己“树立一个光辉形象”,而钊却
新课改的步伐日益夯实,随着改革的不断纵深发展,我们发现,高效课堂的形成与提升已经成为当前一线老师普遍追求的目标。教师在言语上的不断推陈出新,就是为了让学生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获取知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巩固,感知与内化都得益于教师对有效教学环境的创设。  一、教师“善言”,让课堂“动”起来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在教学中,言语更是担负着知识载体作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势必比那些“冷言冷语”更加引人关注
2011年版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明确提出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这个能力的形成必须建立在语言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很多学生学不好英语不是因为生理原因,而是因为产生了不健康的心理,《标准》在课程目标一章中也提出:“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因此,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与语言学习有很大关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