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俺独行

来源 :百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madebir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已花甲,又几乎没有任何专业装备和后勤保障,他却要重走红军长征路。常人看来难以想象的举动,在他惊人的勇气和毅力面前成为事实。老人用自己暮年的这次壮举,纪念自己心目中永存的长征精神。
  
  我要去长征!
  
  马瑞福出生于1946年,是唐山市开平区的一个普通农民。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向往能成为一名军人,但命运的安排使他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中年以后,马瑞福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特别是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曾有几次,他产生过重走长征路的冲动,但由于种种原因终未成行。2006年3月份,马瑞福得知中央电视台要组织一个“重走长征路”的大型活动,他的心立刻沸腾了,“那一整天都处在高度兴奋中,我知道这可能是自己最后一次机会了!”马瑞福回忆说。
  马瑞福立刻兴冲冲地跑到北京报名,可是他没想到,全国来报名参加活动的人有5600多人,他很快就在选拔中被淘汰了。失望至极的他回到家中,重走长征路的念头却更加难以遏止,接连几天的失眠后,他做出了最后决定:哪怕是一个人,不管有多大的危险,也要去走长征路!
  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马瑞福开始做各种准备工作,他花了大量时间,根据《长征行》、《中央红军长征纪实》等史料制定了准确详细的行走路线,置备了帐篷、衣物等一些简单的行李,又自己做了一面印有“弘扬长征精神”字样的红旗,就准备上路了。
  老人的壮举感动了许多人,上路那天,乡亲们敲锣打鼓为他壮行,区里一些单位给他送来了手机、相机等装备,老人向送行的人们鞠躬致谢后,就毅然转身走上了漫漫旅程。
  
  一路的艰辛与感动
  
  2006年4月29日,马瑞福坐火车来到了瑞金,来到了当年中央红军的出发地——于都河畔。从那天起,他就背着20多公斤的行李,开始每天80-100华里的徒步行军。
  在马瑞福9个多月的行程中,都在野外宿营。他曾睡在过田埂上,睡在过河畔上,睡在过山路上……“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马瑞福笑着回忆道。其实他的家,就是顶简易帐篷,一路上,他严格遵照“日出而行,日落而息”,天亮了就走,天黑了就支起帐篷“安家”。
  虽然人在帐篷里,但外面不时传来风声雨声,在深山里,还会经常传来各种动物的鸣叫。这时,马瑞福也往往感到紧张和惶恐,他就用“比当年红军好多了,总没有敌人拿着枪炮来追我”来安定自己。每天临睡前,马瑞福还有一些必做的“功课”,首先是写日记,全程下来,他的日记本已经写了一大摞。然后是按摩腿脚,一天上百里路走下来,他的脚都会有些浮肿,必须按摩上一阵,第二天才能正常前进。最后,为避免南方山林里毒蛇可能的侵袭,马瑞福还要按老乡的嘱咐,把捣碎的大蒜涂抹在身上、衣服上、帐篷缝上,才敢睡下。
  对当年红军长征精神的巨大敬意,始终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每到一地,马瑞福会首先来到当地烈士陵园祭拜先烈,在烈士们的墓碑前,献上在路上采摘的野花。每每这时,他都激动得不能自已。他相信,先烈们的在天之灵能够感受到他的敬意。
  5月30日,马瑞福走到了广西兴安县,在这里,他走进了长征路上最大的一座烈士陵园:湘江烈士陵园。当年中央红军强渡湘江一役,战斗激烈,损失惨重,近3万名战士血染湘江。十分熟悉这段历史的马瑞福来到这里,当他面对着丛林一样的烈士墓碑时,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大哭起来。“烈士们,我来看你们来了。”马瑞福对着滔滔的江水大喊。
  在红军长征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半条棉被的故事”。那是在1934年11月初,红军大部队到达湖南省汝城县文明乡境内。文明乡位于汝城县西部,距县城近100里。当时红军总卫生部就驻扎沙洲村。邓颖超、蔡畅等三位女红军住在沙洲村徐解秀家。邓颖超看到徐家一贫如洗,连床棉被都没有,于是将自己的棉被剪下一半,留给徐解秀家御寒。要走的时候,天快黑了,山路不好走,她丈夫朱兰芳便去送三位女红军过山。但此后,朱兰芳一直也没有回来。
  10月30日,马瑞福到达湖南省汝城县文明乡沙洲村。一路未停的脚步停了下来——他想找到这个故事的当事人。经过半天的寻访,他终于找到了徐解秀的孙子。徐解秀的孙子对马瑞福说,他们的爷爷为红军当向导走了,奶奶也想当红军,但有一岁的孩子,没走了。徐解秀一直珍藏着这半条棉被,目前已成为革命文物由博物馆收藏了。前些年徐解秀去世了,她合眼前曾经说:“一定跟共产党走,因为共产党是有一条被子也要分一半给你的好人。”
  当马瑞福听到徐解秀的后代讲述这段历史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达古雪山上的“遗书”
  
   “亲爱的家人、朋友们,我十分想念你们,多么想再见到你们,亲爱的藏民朋友,如果来年夏天您从这里经过,请将我的资料和照片转交当地政府,寄回唐山我的家中,行李中的200多元钱,谨作酬劳……”
  爬雪山,是马瑞福长征路上的最大考验。当年红军主力先后翻越了五座大雪山,并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而对于一个60岁的老人来说,危险更是不言而喻的。2006年12月初,经过长途跋涉的马瑞福来到雪山面前的时候,已是隆冬季节,山上堆了厚厚的积雪。当地政府和牧民都劝他来年春天再翻山,被老马拒绝了。他毅然向雪山走去,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他先后把一座座雪山甩在了身后,其中虽历经艰险,但一切尚算顺利,直到翻越最后一座大雪山达古山时,马瑞福与死神迎面相遇了。
  12月26日,马瑞福来到达古雪山下,让他没想到的是,在进山的路上他就走了一整天,直到晚上,他才真正来到了山脚下。
  露营一晚后,马瑞福向山顶发起冲击。大山的无数垭口面前让他无所适从,只能随意选择了方向。从上山路起,就比其他几座山艰难了许多,“上山的路在山的阳面,尽管雪比较浅,也有齐腰深,只偶尔有岩石裸露出来,加上大风,走得太难了,走几步,就要停下来歇一阵,喘几口大气。”从天亮爬到午后,马瑞福终于登上了垭口,但当他打量垭口另一面下山的路时,一阵恐惧压住了他:垭口选错了!那一面是陡峭的悬崖,根本不能下山。在他那个位置望出去,大山呈环形围绕着他,无数的垭口里到底哪一个能够下山根本无法判断。而他在前天晚上出发的时候,为了保证体力,已经把几乎所有的干粮都吃了,现在身上的干粮根本不能支持他在这大山顶上搜索游走。
  在恐惧和紧张中,马瑞福找着下山的路,但直到天黑下来,依然没有结果,寒冷的风吹动着雪片,头顶上仿佛伸手可触的星星像冰凉的鬼火在闪烁。马瑞福绝望了,其他困难暂且不说,晚上在雪山上宿营,严寒就已直接威胁到生命。马瑞福强自镇定自己,忍着饥饿搭起了帐篷,吃了几口雪,开始写遗书。遗书是他流着泪水写完的,写了整整9页。后半夜,气温降到了零下20多度,马瑞福几次感觉自己就要被冻昏过去了,“不能死,还没到最后关头,坚持,再坚持!一岁的孙女还在等着我,刚出生不久的外孙女还没有见过面,我不能死!”马瑞福调动起自己的全部精神力量与寒冷作着坚决的抵抗,他知道,一但昏过去或睡过去,就可能再也醒不过来了,当年许多红军战士就是这样在雪山上牺牲了。
  漫长的一夜终于过去了,天亮后,马瑞福决定用生命赌一次,他沿着山体走向另一个垭口,用了整整一天时间才走到,在那里,他高兴的发现自己选对了垭口,可以下山。晚上,尽管寒冷依旧,肚子更饿,但毕竟有了生的希望,在顽强的求生意志支撑下,他在山上再次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第二天,马瑞福急忙下山,又发现了新的困难。下山的路上积雪有两米多深,探路的竹竿在雪面上全插下去还探不到底。马瑞福本想躺在雪面上滑下去,忽想起上山前藏民曾警告过他:“那样下山你会被摔的粉碎!”小心翼翼地试探了半天,马瑞福决定坐在雪上,用两根竹竿插进雪里,同时两脚也伸进雪里,靠这样“刹车”,他慢慢滑下了山。
  12月29日上午,在雪山上被困两天两夜的马瑞福终于奇迹般地翻过了达古山,把死神甩在了身后。
  
  草地里的四天四夜
  
  离开达古山雪山后,又经过几天跋涉,在2007年1月2日,马瑞福又再次面临长征路上又一严峻的考验:过草地。在达古雪山上的几日几夜,已使他的健康受到严重损害,“从来没闹过病”的他一下雪山就患上了急性肺炎,当地群众都劝他住院治好病再走,但他拒绝了,只带了些药品,就向一直神往的草地进发了。
  离开草原乡政府所在地,马瑞福就正式进入了草地,这片茫茫的无人区。尽管对草地的情况已经有过太多的了解,但身临其境,草地的景象还是给马瑞福很大的震撼。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上,随处可见沼泽散布,因为是冬季,当年给红军战士带来巨大牺牲的沼泽已经封冻(因为气候变化,目前草地中的沼泽水量比当年已大为缩减),这给他解除了很大一个危险。草地里到处凸起着一个个草包,他知道,那是长期以来兔子做窝留下的痕迹。除此以外,好象再无生命的迹象。但马瑞福知道,草地里依然存在着危险,进草地前,当地百姓告诉他,草地里有狼和野狗出没,要他小心。为此,马瑞福特地买了两把菜刀防身。
  进入草地的第二天,让他担心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他刚出帐篷,两条野狗分从左右扑了上来,马瑞福急忙把身体靠在帐篷上,抽出菜刀挥舞起来,并乘机用竹竿击中了其中一条,两条野狗落荒而逃。
  进了草地,除了偶而能见到放牧人留下的十分模糊的小路,没有辨别方向的任何标记,马瑞福只有按照指北针的指引前行。他发现,在草地上走路并不比在山地上轻松,因为不时要跳跃那些草包,“感觉自己象个兔子”,十分消耗体力。
  进了草地,就没有了食物的补充来源,因此马瑞福进草地前为自己准备了“充足”的食物:三斤饼干,二斤花生。喝水则在草地里就地解决。在穿过草地的四天四夜里,他就是靠节省而均匀地分配这些食物坚持了下来。
  
  我胜利了!
  
  1月6日,马瑞福走出草地到达班佑,从而把雪山、草地这两大险阻甩在了身后,前方的路要好走多了,因为越来越多的公路已经出现在他的视野里,他的心情也一下子放宽了许多,他知道,自己的长征之路已经进入尾声了,1月16日,马瑞福到达了红军长征的胜利会师地——会宁。“当看到红军会师的牌子时,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终于胜利了!”离开会宁,1月25日,马瑞福到达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吴起镇(今吴旗镇)。
  爬雪山,过草地,四渡赤水,二进遵义,9个月的征途中,马瑞福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在2007年1月25日胜利完成了重走长征之旅。在随后的几天时间里,老人乘车去了革命圣地延安,2月1日,在经过9个月的跋山涉水,走过中国 10个省,行程两万五千多里,成功完成独自重走长征路的目标后,61岁的马瑞福老人回到了家乡唐山市开平区。当地政府和家乡父老敲锣打鼓,将这位今日的老英雄隆重接回了家。
  长征归来的马瑞福身体状况很好,依然沉浸在长征路上的氛围里,“睡在野外习惯了,到家里反而睡不好了;在外头吃凉干粮,喝河水雪水,身体挺好,到家里吃东西肚子反而受不了了。”马瑞福笑着说。
  当人们问起马瑞福对自己的这次远征到底如何评价时,马瑞福激动地说:“这次重走长征路,我切身感受到了长征精神的伟大,我相信,只要长征精神在,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就大有希望!”
其他文献
随着电站锅炉出口项目的不断增加,许多国外项目要求采用美国规范对锅炉钢结构进行设计,因此本文对锅炉钢结构高强螺栓连接节点分别采用中国GB50017—2003及美国ANSI/AISC360-05
当今社会正发生一系列新的深刻变化,尤其是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正在改变人类文化教育传递方式,面对新情况、新特点和新问题,作为学校教育的首席长官——校长该怎么办呢?笔者认为,新时期的校长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校长要注重教育科研    在新形势下,学校教育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来适应并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这就迫切地需要开展科研,教育科研对学校的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学校管理中树立科学发展观,对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制度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办学思想,找准定位,谋划学校宏图  1.创建科学的办学理念  科学正确的办学理念是确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把握学校发展方向的出发点,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之间的竞争也必然日趋激烈。要想在众多的城市中脱颖而出,创建独特、新颖甚至是不可复制的城市品牌已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首选战略。本文在已
山东省邹城市是“亚圣”孟子的故里。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前些年发生一起“女主播裸死副市长床上”的社会新闻引得舆论哗然;近期,则因为一起久拖未决的“压煤搬迁”事件在当地闹
牵动市场神经的成品油供需平衡,正在发生着逆转。最新市场消息显示,两大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1月份汽油、柴油、煤油库存再度出现上涨,环比升幅为3%。与此同时,两大公司的成品油
本文介绍了目前海水淡化的几种主流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适用范围,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得出目前海水淡化的发展趋势,并对水电联产做了简要介绍。
[摘要]建设与开拓学院就业市场是提高文科学生签约效率与成功率,提高文科学院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助力理工院校整体平衡发展的必要举措。高校可以采取加强校企合作、开拓网络就业市场、培养复合型人才、完善就业机制等有效方式,微处着手,宏观把握,立足需求,分类协调,增强文科学院自身开拓就业市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科学的方法和扎实有效的行动建设和开拓文科学院就业市场,摆脱理工院校文科学院所面临的就业困境。  [关
根据《GB/T9222—2008水管锅炉受压元件强度计算》标准第11.5.1章节孔桥的补强计算规定,以某锅炉锅筒孔桥为例,按标准第13章要求对孔桥补强进行应力分析验证法计算。
水泵汽蚀余量由于叶轮机械中流体运动的复杂性,很难从理论上计算出流场中何处可能出现汽蚀,再加上汽蚀现象不仅仅取决于流体的流动特性,还取决于流体本身的热力学性质,所以,更难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