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安山我回来了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zhichao12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度山花开,几度潮水平。万安山!我回来了。
  时值初夏,我混迹于作家诗人的行列,享受着采风的快乐。万安山被我踩在了脚下,全然没有了28年前的肃穆和伟岸,我思绪万千。
  遥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因为远山的呼唤,我逃离了大西北生我养我的那片黄土地,征河西,战关中,北漂南泊,最终很无奈地偏安一隅,在河南偃师诸葛的南山头按下了云头,进一家水泥厂当了产业工人。这座当地人叫作小地山的南山,就是现在的万安山。我在这座山下,不!其实就是在这座山的半坡之上,开始了长达一年挥汗如雨苦行僧般的日子。
  身在山中不知山。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当然也无登临意。在水泥厂当工人的无数个日子里,万安山顶只能仰视,从未真正上去过。
  白云苍狗,世事变迁。当年豪气干云又多愁善感的小青年已到了知天命的年岁,万安山还是万安山。在洛城忙忙碌碌的那些岁月里,无论春夏秋冬,偶尔于市中心的洛浦公园或洛阳桥瞟一眼万安山,心中总是一暖,隐隐也有难言的情愫在里边。
  远眺之下的万安山,如同洛城的一条案几,顺陈于千年流淌的伊水畔和洛水边。有时候我会发癔症,想象着如果有一支足够长足够粗大的毛笔,我会把伊水和洛水当作墨汁,前挑一笔后蘸一管,在蓬勃富饶的洛阳盆地书写下浓墨重彩的华章。
  万安山是博大的。作为洛阳盆地的南部界山,万安山的海拔虽然只有937.3米,千万年以来却一直忠诚守护着洛阳的东南门。在历史上,其名气远远盖过了和他遥遥相对的少室山。其实这些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万安山当初以宽厚的胸怀接纳了我这个远方来的游子。
  有誰说过,所有的遇见都是一种修行。青春的彷徨,火热的激情,万安山见证了我成长的足迹。彼时,一天24小时三班倒为祖国生产高档水泥的我,上早班和夜班收工后,除了洗澡,唯一雷打不动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拿着一本书和一叠书信,从工厂后门顺山间小路漫步上山,朝迎旭日升,暮送夕阳下。有一个当地方言叫作“俩井”(其实是刘井)的小村落,是我每一次必到的地方。因了我的出生地是大西北的黄土高原,在大山的皱褶里长大的我,对山总是情有独钟,这和仁者爱山似乎没有关系。
  说是上山,其实我仅仅是走到了万安山的山坳里,距离山顶还远着呢。山坳里视野开阔,田野纵横,夏有百花冬有雪,其间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好一个世外桃源!在这里我总会找到家乡的感觉。我的那些拙文和丑陋的诗歌的构思,皆发端于此。还有!蹲在山间地埂边读远方朋友的来信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那时候没有QQ微信之类,甚至连电话和BB机也没有,唯一和全国各地文朋诗友联络的方式,就是写信。读信和写信成了那时候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每天大约能收到八到十份信的样子,当然!每一份回信我都是很认真地写了,回了。一枚贴上8分钱小小邮票的书信,带着万安山泥土的气息,寄托着我美好的希冀,飞向了大江南北,海角天涯。
  漫步万安山,最兴奋的事情莫过于在山间小路邂逅牧羊人。如果说我有一技之长的话,放羊应该是最能拿出手的了。从四五岁跟着哥哥放羊,到单独赶一个羊群,总有15年的资历了。所以,当我见到牧羊人,那俨然是师傅一级的派头,说话也就嗓门高了。我问万安山的牧羊人:“听羊啃青草的声音是什么感觉?”牧羊人答:“可烦!”我不高兴了,但仍然耐住性子说:“伙计!甭烦。你看这些羊群像五线谱一样洒在山坡上,你是在写诗哩!”牧羊人愕然望着我,撂下一句“神经蛋”,吆喝着羊群远去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万安山的仙,在我的心目中,当然是长眠于山南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范仲淹曾建议北宋统治者迁都洛阳,其出发点乃是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他认为建都于洛阳,既有利于防守,还可以省去大量冗兵,减轻国家的负担。范仲淹认为洛阳北有黄河、南有秦岭、西有函谷关、东有虎牢关,在此建都可免国难民忧。他说:“洛阳险固,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既有事必居洛阳。”可惜他的意见没有引起最高统治者的重视。
  远去了鼓角争鸣。九百多年前的北宋终于淹没于历史的烟尘,洛阳的南部屏障万安山依然傲然耸立。今夜,我们站在海拔888米的万安山高峰,踏着时代的脉动,感受着十三朝古都的朝气和建设者们的魄力,和生活在万安山南北同样幸福的人们一起,俯视万家灯火,仰首苍穹数星星,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我在心里喊,万安山!我回来了。
  洛阳伊滨区的朋友说,经常见我在文人堆里呼风唤雨搔首弄姿,何不写一下万安山?是啊!为什么不写呢?功名已如昨日草芥,心中应有天地山河呀!
  是夜,我站在洛阳新区高层住宅的阳台上点燃一支香烟,凝望着雾霭中近在咫尺又缥缥缈缈的万安山,良久,困意袭来,我做了一个梦。梦中的我背靠邙山躺椅,撅屁股凹腰,拢手臂趴在万安山上鼾声大起。我的胸腹部下边千沟万壑,风涛阵阵,田畴里,麦浪翻滚,布谷声声……
其他文献
王金平,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在《文艺报》《中国作家》等报刊上发表作品近千篇。作品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微型小说年度评选三等奖、中国当代小说奖等。已出版个人文学作品集5部。  月亮和星星隱没了,巷子里黑黝黝的。这里本来有两盏路灯,不知是自然损坏还是被人故意弄坏了,今晚没亮。  青果凭着熟悉,在巷子里摸索地走着,可能是链盒出了毛病,自行车不时发出“嚓——”“嚓——”的响声,虽然声音微弱,却显得冷峻、单调、
期刊
春天素描  我从未觉得野外有着市侩的味道  树木高耸,也不过是大地抽出的一根青苔  路边的土堆上,还是初始的粗糙  枯草,布满灰尘的石头,一些举起花朵的草丛  因为和你四目相对,而成了远离人间的星星  我站在旷野里,突然感到自己多么富足  如此奢华的待遇,遮盖了我  来自城市的羞耻之心  紫藤  市中心医院人行道旁的一株藤蔓上  开满了优雅的紫花  一串串鲜亮的花朵  一次又一次拂过行色匆匆的人 
期刊
加缪是法国小说家、剧作家,也是荒诞主义文学的代表,他的荒诞思想可以浓缩为他在散文《西西弗神话》中的一句话,“世界是荒诞的,人生就是幻灭”。在小说《局外人》中,他对主人公默尔索形象的刻画深入人心。小说开头轻描淡写地说默尔索猜测“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用这样荒诞的一句话将主人公默尔索的平淡性情和对世事的无所谓的态度呈现给了读者。加缪笔下的默尔索冷漠地看待这个世界,以一种决绝的态度漠
期刊
因为奢侈或者贫穷  所有的梦想都是附会  揭开历史的惊天之谜?  在那些灿烂的物体里  記录着不朽,或别的  渐渐地苏醒于这一夜  我站在进村的牌楼前  看一片庄稼在静夜里成长?  夜风裹挟着桂花香  冷月照射的田野  在静默中,?等待修复  雨燕归巢?月色中秋天婉约  最大的告慰?就是村庄的轮廓  缝合了几片湿漉漉的落叶  如发黄的信纸  远离的事物又回归  死了的记忆又复活  让倾斜的大门重新
期刊
如果她是荷,便是清白素净的颜色  次日的清露划过莲蓬,脚踝的铃铛  叮当作响  ——  “我穿长的白裙子,立于人间,止于炊烟”  确切的说,七月的人间有雨  莲在夏的荷塘开花、结籽  细雨、蜻蜓、夏虫,来回迁移  “涉水而来吧,可好?即使内心荒草  ——雨打在归舟”  我说,荷的莲子上析出明亮的珠子  像水。也像沸腾的白月光  ——  人世间啊,仍旧是一汪波澜不惊后的纯净  又比如  每朵花凋亡之
期刊
一个驼背的人  他走路像蜗牛一样爬行  不,平地也有陡峭  他未尽的日子  就像一座座山峰  屹立在地平线的前方  此刻,他在攀爬  他攀爬的樣子  更像一个受难的神!  每一朵花都是点亮生活的灯盏  走进花店的人  他们心中都有一朵迎风绽放的花朵  给恋人的是一朵玫瑰  给祝福健康的康乃謦  正低垂着? 安放在病房的柜子上  还有雨水中滴答的丁香  攀爬上墙头? 带刺的野蔷薇  被风一次次吹低 
期刊
初秋时节,远在北京当保姆的堂嫂给母亲打电话说,急需八万元为儿子买房。母亲颇感为难,体谅她一个女人带孩子不易,便给了她两万元,说不用还了。  堂嫂向母亲张嘴借钱,比旁人更有资格更加气势。论起来,二人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婶侄,另有学生及干闺女之说。以前她百伶百俐,风铃似的,一吹就叮咚作响。这也是母亲从师三十年、学生数万人,唯独对她青睐有加的原因。堂哥个头矮模样丑,脾气火爆,且家境贫寒,在农村想讨媳妇儿,难
期刊
毛姆戏剧《苏伊士之东》主要刻画了黛西、阿妈和西尔维娅三个女性形象。黛西虽美丽端庄,却满口谎言、伪善自私。身为欧亚混血儿,她也是一个在夹缝中求生之人。黛西的生母阿妈长相丑陋,唯利是图,迷信无知,阴险狡诈。白人女性西尔维娅漂亮、正直,忠于爱情,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充当一个审判者的角色。对三位女性形象的刻画反映出毛姆矛盾的女性观和殖民思想。  《苏伊士之东》是英国作家毛姆的戏剧之一。该剧的背景设置在北京
期刊
剪开岁月  草儿铺开了丝绒般的温柔  一只雄鹰冲破了云的高度  影子拉长了所有的艳羡  层层荡漾的草浪推进了与白云的距离  琥珀色的阳光温暖而祥和  火红的萨日朗在绿海中翻滚着种子的梦  远处的山峦盘旋着对蓝天的渴望  成群的牛羊在松软的草场上咀嚼着旧梦  几只鱼鹰响箭般划破湖面  阵阵微风犹如蒙古少女芬芳的体香  夹杂着奶茶的浓香和马头琴悠扬的旋律  抚摸着牧人微醉的情怀  一只小马驹撒欢狂奔 
期刊
儿时的沙土岗,有几百亩,被槐树林覆盖,半包围着村庄。  春天,吃槐布袋儿——槐树发出的嫩芽。接下来吃槐花,蒸,煎,炒,还可以生吃,一瓣一瓣剥开,边吃边玩儿……槐花的清香气息围绕小半个童年。到了秋天,簌簌落下的槐叶,依旧是牛羊的口中食。  冬天,北风一吹,沙土岗上枯枝满地。放学后去拾柴火,是农家小孩子常干的活儿,看似轻巧,其实也不容易。整个冬天,手背上新伤摞旧伤。但大多时候,沙土岗带给孩子们的是乐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