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权法律规制刍议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orh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轰动一时的"赵C"案被誉为全国"姓名权第一案",拉开了法学界对姓名权探讨的序幕。姓名权作为《宪法》、《民法通则》上规定的私权,公民当然对其姓名拥有自主权,但是否意味着这种权利的行使可以无所顾忌,是否应当受到限制。通过对此案以及姓名权的本质属性研究,提出一些立法建议,认为可以纳入《宪法》保障。
  关键词:人格尊严 姓名权 汉语拼音
  
  一、案件简要评析
  此案一审中判决赵C胜诉,理由:原告赵C的"赵"是规范汉字,名"C"既是英文字母,又是汉语拼音字母,也是一种符合国家标准的数字符号。姓名权属于公民的个人权利,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或规章的禁止性规定以及公序良俗原则,就可以使用。被告鹰潭市月湖公安分局提出上诉,经市中院调解,上诉人与被上诉人赵C 自愿达成和解协议:赵C 同意变更姓名后使用规范汉字依法申请变更登记;月湖公安分局协助赵C办理姓名变更后的相关事宜。笔者进行简要分析:
  《宪法》第3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民法通则》第99条第一款: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居民身份证法》第4条第1款:居民身份证使用规范汉字和符合国家标准的数字符号填写。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2条: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第9条:国家机关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公务用语用字。居民身份证作为国家机关人口管理和登记的重要文件,能够使用汉字登记的姓名项目必须使用规范汉字,而不能使用规范汉字以外的文字和符号。
  《公安部三局关于对中国公民姓名用字有关问题的答复》中规定:关于我国公民姓名可否使用繁体、异体及冷僻字的问题,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七条有关规定,姓氏可以保留异体字外,应严格按照《公安部关于启用新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和居民户口簿有关事项的通知》的规定办理。
  首先《宪法》作为我国的基本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虽然我国没有明确指出人格尊严的具体内容,通过推理得出包括对姓名权的保障。姓名权不再作为一种身份而存在,而是人格的存在。这种认知之进步最重要得益于哲学家康德 "人本身即是目的"的旷世茂言。因为人有理性,所以康德认为人都是自在地作为目的而实存的,他不单纯是这个或那个意志所随意使用的工具"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 ①其次虽然《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只是从反向规定了不得侵犯公民姓名权的情形。再次从《居民身份证法》可以看出:C不仅是英文字母,也是汉语拼音字母,亦为一种符合国家标准的符号。最后关于公安部制定的《通知》、《答复》即行政机关的内部行为能否对公民基本的民事权利做出限制,行政机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能否成为约束姓名权的依据,笔者存有异议。著名的法理学家德沃金在《法律帝国》指出"法律是一种阐释性概念",并且是一种建构性阐释。他认为:在对法律进行阐释时,是建构性而非描述性,即加入自己的政治判断,通过努力找到对其政治结构和法律学说最合理的建设性阐释,以此去判决疑难案件。行政解释是指具有法定解释权的国家行政机关在具体适用行政法规过程中结合事实对法律的意义进行阐释和说明的活动。②行政解释主要包括立法性与应用性的解释。后者如对地方性法规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门进行解释。对此类行政解释的效力,因为没有法律依据,实践中主要是由自觉尊重为保障。笔者认为这种应用型解释不能作为法官裁判的依据,其是在户口簿登记中姓名登记工作的规范,并不构成对公民姓名权的限制。
  有人认为这是否符合现行法律精神、公共利益与公序良俗。此论述荒诞不经,如同"赵你妈"、"赵希特勒"的名字可能会违背公序良俗,但是"赵c"名字已经用了22年,并没有对秩序造成影响。更有甚者说公安机关将可能对目前的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失去有效管理,导致人口管理秩序混乱。立法的目的是尊重惯习,使人民获得便利,否则这样的法律制定出来就是恶法。
  二、姓名权本质属性研究
  在宗法等级制度和中央集权盛行的时代,姓名权无疑是身份的象征。姓表征了一定的身份关系。鉴于群体生活,姓用来表达血缘、亲属关系,而名的采用则用行辈的规定,来区分男女,兄弟姐妹和尊卑。伴随着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姓名权逐步实现了向人格权的过渡,完成了本质变革。
  现代意义上的姓名,是用以确定和代表个体自然人并区别与他人的文字符号和标记。姓名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第一,代表群体或者个体的功能;第二,表明等级身份的功能:第三,规范婚姻关系;第四,弥补命运缺憾;第五,指代特殊事物;第六,体现社会评价;第七,凝聚文明精华。③姓名,作为自然人的显著标志,区别与他人在社会生活中进行交往,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马俊驹所著的《人格和人格权理论讲稿》一书中指出姓名权属于标表性人格权,充分体现了姓名权的属性。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民法中的"姓名权"。《德国民法典》在其"自然人"一节规定了姓名权,这是《德国民法典》中唯一被明确承认了的人格权。由此形成了德国民法上"姓名"的权利化与"生命、身体、健康和自由"的非权利化这一饶有趣味的法律面貌。其实,这种法律处理技术差别,恰恰反映出在两者与人的关系问题上法律判断的差异。如前文所述,如果说德国民法拒绝承认人对于自己的"生命、身体、健康和自由"享有权利是由于这些伦理价值被看成是人的内在要素的话,那么法律赋予人在其姓名上有权利之存在的原因,正是由于在立法者看来,姓名与人的本体的距离要远于生命、身体、健康和自由,因而可以被看成是外在于人的事物。④
  1996年3月22日,台湾地区"司法院"大法官作成释字第399号解释,明确表示:"姓名权为人格权之一种,人之姓名为其人格之表现,故如何命名为人民之自由,应为"宪法"第22条之保障。⑤
  三、提出立法建议
  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通过政策与利益衡量,采取宽容或严谨的态度。我国正值关于人格权研究的黄金时代,姓名权属于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提出一些立法建议实属必要。
  杨立新主编的《中国人格权法立法报告》第三章第一节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登记姓名不得出现非汉语言文字,并给出其立法理由。王利明也持相同态度。
  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启动了一个"汉语人名规范系列项目"。学界对此褒贬不一。冯象在《取名用生僻字该不该管-新天方夜谭之一》中指出:为了某些基本宪政原则、重大紧急的公共利益,政府当然可以限制公民依惯例、习俗而享有的自由或权利。但是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公民生活的更好,立法干预破坏这样的生活习惯,而这样的生活习惯并没有什么违反什么公共利益,我们能说这样的法律是正确的么?
  综上,笔者认为应将姓名权纳入《宪法》,确定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同时在《宪法》精神的指导下,《民法通则》对姓名权进行概括性规定,部门法《人格权法》中对姓名权的内容做详尽规定,比如姓名决定权: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决定自己的姓名、笔名等;姓名权是人格权,但从其本质是人外表的属性,只要不违法社会公共利益即可。姓名使用、变更权: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使用、变更自己的姓名。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姓名权不再单纯作为人格权存在,财产权的性质日益突出,对其法律规制将是必然。
  注释:
  ①[德]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
  ②张弘、张刚著,《行政解释论》--作为行政法之适用方法意义与探究,中国法制出版社,第93页
  ③杨立新主编,《中国人格权法立法报告》,知识产权出版社, 第315页
  ④马俊驹著,《人格和人格权理论讲稿》,法律出版社,第371页
  ⑤王利明主编,《民法典人格权法重大疑难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第9页
  第一作者:张娜,1987.7.23,汉,女,山西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硕士,民商法(经济法与环境资源法);第二作者:任立静,汉,女,19870525,河北省邢台市,民商法专业,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促进创造性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本文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方向并行不悖,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手段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理想信念支撑,促进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造性人才;引导作用;人才培养  随着全球化
期刊
摘 要:无论是教育改革与发展还是人才培养机制模式,行政级别的存在都是一大弊端。近年来,高等学校行政化的现象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尤其是在学术领域的渗透。因为行政级别的存在,学术被边缘化,专业性开始淡薄,或者学术和专业性是为了行政级别服务的;在这种行政级别与学术混杂的环境中,"官本位"思想越很浓厚,学术资源配置低效,人才的培养也就成为子虚乌有的事情。实行大学校长遴选制度和校长
期刊
军校作为军事人才培养的基地,面对研究生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正确认知部队任职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强化作为教育者的导师的教育引导能力,打造新型、复合的研究生教育导师队伍是高质量做好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环节。  研究生教育是以高等教育为基础,以岗位任职为指向,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高素质教育。其在人才培养标准上具有前瞻性,培训层次上强调整体科学性,教育内容上具有鲜明的实时性有效性。这种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很强
期刊
摘 要:构建和谐班级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之一,构建和谐班级文化的过程也是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班级文化构建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文章探讨了高校和谐班级文化构建中的双向互动规律、内化外化规律和协调控制规律。通过把握班级文化构建的规律性有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更好地构建和谐班级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实现文化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班级文化;规律性;思想政治教育  班
期刊
一引言  1968年,百森学院第一个在本科教育中开设创业方向。由此,创业教育开始在美国萌芽。  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了中国最早的学生创业知识竞赛,并在其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了中国创业研究中心,至此,我国也开始了创业教育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创业素质教育的初步实践,开拓了一项新的教育理论研究领域,以此为背景,笔者尝试对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进而理解创业素质教育是什么?创
期刊
摘要:探讨教学规律是教学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把握教学规律的特点, 是正确认识、深刻揭示教学规律的必要过程, 也是遵循教学规律的根本要求。本文以教学规律为主轴, 分别从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等方面, 对大学教学规律的概念和具体内容作了深入一步的探讨。  关键字:大学教学规律 教学过程 学校教学  一、大学教学过程规律的概念和特点  (一)大学教学过程规律的概念  从概念的内涵来说,大学教学过程规律指的是
期刊
摘要:在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中,CT二次电流回路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电流回路极性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继电保护动作的正确性。本文介绍了电流互感器的原理和极性判别方法,分析了接入线路保护、母线保护及主变保护装置的电流互感器二次极性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预防电流回路极性接错的几种防范措施。  关键词:继电保护;电流回路;极性  引言:  电流互感器(CT)是电力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电力元件,它将一次高压
期刊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自身建设和育人核心任务的重中之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细化、科学化水平,是实现大学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改进教育内容和手段,突出主体,提高实效性,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重大举措。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举措  近年来,在中央16号文件指导下,高校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断探索实践,开创出了一番新局面。但是
期刊
摘要:1840年以来,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日益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各个阶层都奋起反抗,这其中也包括许多华人兄弟,本文对近十年来中国各界政府对华侨的政策进行总结探讨,从中感受在近代中国,华人兄弟为争取国家独立,维护民族尊严,一起反对封建压迫和外国侵略,探索国家富强的道路上所做的贡献。  关键词:华人 近代中国 贡献  华侨在中国近现代各个革命历史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一股不可缺
期刊
摘 要:本文從文化这一视角对比分析中英文广告语言,通过广告实例对广告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影响及相互作用的关系作一定的论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广告语虽受文化的制约,却也不断传播和推广文化。同时,了解广告语言的异同能帮助人们了解文化的异同,中英广告语言亦然。  关键词:家电广告语;文化相似性;文化差异  Abstract: This paper will comparative analyze Chin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