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语文中焕发精彩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nine_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自主学习最重要。在素质教育的视野中,教师应该适应语文新课标的要求,适应时代培养人才的特征,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不仅让作者的生命在场,让教师的生命在场,也让学生的生命在场。学生主动追求知识,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焕发出精彩,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倡导平等、互动、融洽的求知关系
  布贝尔曾说:“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他的话表明了师生关系对教育效果产生的直接影响。倡导平等、互动、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愉悦、知识的快乐和探求知识的强烈兴趣,在平等的探究中领略知识的无限魅力,形成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教师。
  首先,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和幸福感。一个具有辩证头脑的教师,必须善于从学生身上吸取各种营养,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己。要全面发展地看待学生,尊重他们的思想、方法和行为,不说大话、粗话和风凉话。其次,要以爱为中心。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何具有爱心呢?要求教师胸怀宽广,宽容待人。用善良的目光欣赏学生,用向上的语言激励学生,用实际行动去感动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去引导学生。此外,教师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道德修养,不断学习,与时代同步,铸造自己的人格魅力。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强大的磁场,赢得学生满腔的爱。双方心理相融,产生互动,形成合力,激发学生内在的渴望与心灵的震动。
  二、倡导人文、精彩、丰富的求知气息
  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是折射五千年文化的一滴水珠,应该从这滴水珠体味到中华文化的精彩与博大。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教材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那么,如何激活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呢?
  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的境界,丰富美好的心灵,塑造健全的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
  三、倡导轻松、和谐、愉悦的求知土壤
  随着教学新理念的深入人心,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求也愈来愈高。情感的信息功能和调节功能,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会微妙地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学生轻松、和谐、愉悦的精神状态对提高教学质量、减轻负担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学生轻装上阵,抛弃思想上所有的包袱,大胆展现自我,达到良好的教学境界。如果课堂教学异常紧张,使学生对课堂产生了厌倦甚至逆反心理,必将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进而形成“课内损失课外补”的恶性循环,大大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因此,教师态度要和蔼可亲,知识储备要丰富,语言要新颖有趣,方法启发性要强,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学生的情绪始终是最高涨的,思维始终是最活跃的,智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以趣激趣,寓知于乐。当然,良好课堂土壤的形成,教师不仅要研究怎样教的艺术,更要着重研究学生学的方法,围绕学生的学来施教。记得有位老教师说得好,好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知道的东西要多,无论哪篇文章都能信手拈来,娓娓道来。广泛涉猎,思考不止,探索不止,这样才能精通文本,熟悉学生,驾驭课堂,使求知的土壤更加民主,为学生获得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打下基础。
  四、倡导自主、课内、课外的求知空间
  要想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就应该让学生认清自主学习的本质,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整合课内、课外的多重学习空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良好的习惯是必备的条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会使自主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把刚入学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起点。高一新学段、新学期、新起点,学生都会有一些学习设想和学习期待,这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纠正不良学习习惯的绝佳时机。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计划好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步骤方法,为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然后,从实际出发分阶段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能力的差异,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求慢,求稳,不能急于求成,要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学生产生自信,感到愉悦之后,再在一定阶段逐步地提出要求,提高要求。在学生经历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飞跃之后,自主学习的习惯就养成了。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学习时间、学习程序安排等逐步加大干预,以此形成自然流程,养成良好的习惯。有了良好的习惯,学习就变成了一种自主行动。“生活就是语文大课堂”,学生就会把学习的空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睁大一双慧眼,积极梳理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丰富语文学习资源,使生活变成语文的源头活水。学生就会在课内学得理论知识,在课外延续求知的渠道,在生活中体验知识的真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位诠释生命与知识精彩的使者,应该是一位激情四溢、学识渊博的学者,应该是一位浪漫多感、见解独特的诗人,还给学生学习的一片蓝天碧海。新课标倡导的课堂模式是一种“生命”课堂,让学生焕发自主学习语文的精彩,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表现和创造性的解放,意味着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学生的情感需求实现和谐的统一。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的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从中可见培养初中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能力的重要性,不仅如此,现在记叙类作文写作也大多都要求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那么我们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究竟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呢?下面是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总结的一点浅薄的认识。  一、引导学
期刊
“深刻”,就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揭示观点的现实意义,预测未来的方向、后果、发展趋势)。议论性文章要说理透彻,论点深刻。写作议论文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论点过于空泛,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深刻”落实呢?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深刻之语言的哲理化  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
期刊
所谓语文学习上的“困难生”,就是在语文学习上的“双差”生,学习差,素质也差。他们大多语文基础薄弱,语文能力缺失,语文学习的自觉性差,自以为是,甚至不懂得尊重老师和与他人交流,但他们在生理上已经发育得很好。这样的学生常常让老师左右为难,无以着手,轻不得,亦重不得,轻了无济于事,重了出现师生矛盾。对这样的学生,语文老师该如何是好呢?  首先语文教师要有宽容心。面对困难生极不理想的语文成绩和不礼貌的言行
期刊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萨特),语文教师承载着鼓励学生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追求阅读的广度和深度的重任。教师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他们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语文教师的素养决定着学生的素养,在这里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第一,激发兴趣,施展魅力。要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语文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
期刊
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叫联绵词。比如,双声的“崎岖”“枇杷”,叠韵的“彷徨”“荔枝”,非双声叠韵的“芙蓉”“蛤蚧”,等等。  不过,凡事皆有例外,凡事都不能一刀切。联绵词也可拆开来,取其中一个字来简称原来的名称。这种现象由来已久,源远流长。现罗列十余例:  ①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诗经·伐檀》)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
期刊
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决定着作文的高度。再优美流畅的句子,缺少深刻的思考和理解,也仅仅是华丽浮华的外衣,没有真正的精神内核。要写出让人信服的作文,需要从“深刻”入手。  在议论文中,要有独到的见解,有正确、深入的说理,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给人以思想的启迪,揭示生活的真谛。  但是,在写作议论文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容易犯“以叙代议,例而不议”的毛病。审题过于浅显表面,论述的时候只是一味地堆砌事例。只会
期刊
从事了十几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深深感受到,在语文教学中,对老师而言,最难教的便是作文了,而对学生而言,最难写的作业,也就是作文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探究困扰师生的这一最大难题的根源,并对症下药,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完成一篇作文。  一、用写读后感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阅读了一篇文章、一首诗、一本书,而后将自己的感受、体会写下来形成文字,这就是读后感。读后感从本
期刊
偶尔会听到有些家长或是老师这样感慨:“现在的孩子可以全心全意地呆在学校学习真幸福啊,我们那时候,上完了几节课,顾不上做作业就得砍柴、割猪草,稍大点还得到生产队劳动挣工分,哪有现在这样优越的环境学习啊。”这可真让人想要为现在的孩子叫苦。从早上6:30到晚上9:30,孩子整天呆在学校念书,可他们念的却也仅仅是教材。在看作文时常感叹学生阅读面窄,素材缺乏,情感淡漠。可去了解一下孩子的现状,孩子也抱怨:课
期刊
时光如梭,转眼高考在即。高三语文备考在紧锣密鼓中,讲练有度,考评有法,井然有序,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应试技巧与日俱增。随着二轮复习的结束,卷面中的大分值试题需进行强化训练,力争在四、五月份通过重温强化为高考增分做精彩的最后一搏。  新课标高考卷中文言文分值是十九分,三道选择题,两道翻译题。其中翻译题最易失分,所以考前强化训练的思路是以实词为突破口,以翻译为核心,提升理解分析能力。  一、突破实词  1
期刊
如何写好供材料议论文,关键是要读懂材料。读懂材料不是一般的浅层认知,而是透彻理解材料的内涵和实质,并且能够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观点。不少学生最头痛的就是供料无命题的作文,往往文不对题,或者跑偏,或者无限引申,而没有找准材料的切入点和“命门”。  那么如何才能写好供材料议论文呢?供材料议论文根据写作方式大体可以归纳为“引、析、点(议)、联、结”五步法,这也是写好供材料议论文的基本模式。  一、引,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