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戈”之师

来源 :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675083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特别喜欢书法,有一天写到“戬(jiǎn)”字,觉得“戈”不好写,所以只写了“晋”这半边,然后请书法家虞世南代写另外半边的“戈”。写成后唐太宗拿给大臣魏征看,没料到魏征脱口而出:“‘戈’字最像虞世南所写!”李世民赞叹魏征的眼力高,同时也更加敬重虞世南。
  这个“戈法”,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钩”的一种。李世民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居然被“戈”难住,可见“钩”多么难写!
  “钩”是一种相对高级的笔画,汉字演变到隶书以后才出现了钩画。它是横、竖、弯等笔画快写后附带出来的笔画,如横钩、竖钩、弯钩、斜钩、竖弯钩……起到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的作用。
  钩是其他笔画附带出来的,因此不管是哪种钩,首先要写好钩前面的主要部分,下面试举几例。
  横钩:首先要写好横,写到横的末端后稍顿,向左下钩出,钩向字心。顿一下,是为了积蓄力量,迅速钩出,才显得尖锐有力。
  横折钩:钩属于内敛性的笔画,有较强的方向性,很多钩最后出钩的方向对着字心。例如横折钩的钩,最后出钩要钩向字心。
  我们再从基本字中找几组字,归纳比较一下其中的钩画是怎么写的:
  1.竖钩与弯钩
  这两个笔画多属于支撑的笔画,写法基本相似。
  竖钩的竖要挺直,弯钩要弯曲,但弯的弧度不尽相同,有的不宜太大,有的又不能太直。
  2. 斜钩、卧钩与竖弯钩
  “我”的斜钩,又叫“戈钩”,就是连唐太宗也不敢写的钩。顿笔向右下行笔,略带弧形,斜钩一般是笔画当中最长的一笔,不能写短了。而且这一笔总是和一斜横搭配在一起。
  “心”的卧钩,轻起笔,向右下写圆弧形线,下笔渐重,后段略平,最后再稍向上翘,钩向字心。
  “也”和“北”的竖弯钩,又叫“浮鹅钩”,像一只白鹅浮游在水面,由竖、弯、钩三部分组成,有的竖短横长,有的竖长横短,特别强调“弯”的部分,应圆转而非转折。
  3.横斜钩、横折弯钩
  “气”的横斜钩是由横和斜钩组合在一起的,而“几”中的横折弯钩是横和竖弯钩组合在一起,弯处都要圆转,但要注意弧度的大小。
  除了以上几种钩画,还有一些字的钩画也比较难写:
  竖折折钩是竖与横折钩组合在一起,竖不能太直,也不能太斜,后面的横折钩也要注意笔画各段的长度、斜度和弧度。
  写横折折折钩的时候,应注意每段的斜度、长短,还有最后的弯钩要有点弧度,不能太生硬。
  总之,钩的种类有很多种,变化多样。书写钩时要注意运笔节奏的把握,写钩前面依附的笔画时可以稍慢一些,出钩一般不宜写得太大太长,要干净利落,果断有力。有时写钩不到位,或软弱无力,主要原因是出钩太慢,缺乏节奏。
  钩的笔画有很多都与“弧形线”联系在一起,圆弧如拉开的弓,饱满有力,但弧度不易把握,太弯就显得软弱,太直又显得生硬。我们看看下一页的图,对比一下,可以看出弧线各不相同。临写时一定要多观察、多比较,才能掌握弧的“度”,才能写出弯曲有度、富有弹性的弧形线。
  写“钩”就是要反复“磨”,不能急躁。真的那么容易掌握,李世民也不会请虞世南代笔了,大家说对不对?
  最后请大家动笔写几个试一试:
其他文献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楷书大家欧阳询,对他的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的风格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  欧阳询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他的楷书看似平正,点画棱角分明,字形庄重森严,但细细观察,你会感觉到他的字变化多端,结构稳中寓险,有些笔画尽力伸展、倾斜,又险中求稳,通过点画之间的顾盼呼应,使每个字和每幅作品都呈现出平正稳妥的气象,真是出奇制胜,静中有动,别有情趣。  除《九成宫醴泉铭》之外,《化
期刊
东汉时期有一本书,名为《数术记遗》,记载了表示数量的词语,如一、二……百、千、万等。这些数目字虽然平凡,却十分有意思。你们想知道它们的来历吗?我们选几个,读一读。  百——说不完,道不尽  百,早期甲骨文 的下部 代表不断鼓舌说话,上方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还没说完,造字本义是指说不完,道不尽。晚期甲骨文更形象,将 写成 ,像舌头 伸在嘴巴 之外,表示张口鼓舌,力图说明白,说清楚。到了隶书的 ,字形有
期刊
吴江市屯村实验小学走过了十六年的写字书法教学历程。十六年,我们做了一件最重要的事:为孩子塑造第二张漂亮的“脸”!十六年,我校逐渐走出了一条“全员参与、全科覆盖、全程教育”的写字书法教学之路。  全员参与:书法教师怎么来?我们的做法是校本化培养。十六年来,我校成立“写字师资培训工作室”,对全体教师进行写字培训,定期邀请书法家来校开办“短期书法培训班”,长期选送教师参加吴江市书协的“成人书法班”。由此
期刊
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小到你去超市买文具,制定寒假的作息时间表;大到高楼大厦的建立,航天飞机的设计……其实在草书中,也运用到了数学呢!不信?让我们睁大眼睛,走进草书的世界去探索一番。  右边这个字是“草”。你注意到了吗?只要在“子”的上面加两点,就可以形成“草”字,所以可以总结为“子+两点=草”。  同样,下面两个字也有相同的规律。仔细瞧:  第一个字,右半边你一定认识吧——“文”,左边加上了一竖
期刊
.
期刊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这里有一个字谜你能猜出来吗?谜面是“从近处入手”。你可能一时猜不出来,没关系,读了下面的故事你就找到答案了。  “逝”的故事  明朝时,有位老秀才突然病倒在床。  一天,他的好朋友来探望他,问他身体如何。老秀才强打精神,笑着说好多了。朋友很高兴,说:“快点好起来吧,我还想多看看你写的文章呢!”老秀才摇摇头,回答道:“不用等痊愈,我很快就要从近处入手了。”朋友以为他在病中还写文章
期刊
北京是我们祖国的首都,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而其中最耀眼的名胜,当属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故宫了。  故宫也称“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宫,这里曾居住过二十四位皇帝,既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宫建筑杰作,又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在故宫的艺术品收藏中,历代书法艺术珍品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而著名的“三希堂”就是荟萃了这些国宝
期刊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著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把重要的文字通过石刻保存和流传是古人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各种书体的碑刻或傍于名山胜水,或依于城郭街坊,或耸立于墓前桥畔,或临刻于园林寺观,是中国特有的人文景观,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被西方称赞为刻在石头上的“无声音乐”。  南京号称六朝古都,早在战国时,楚威王在这里设“金陵邑”,所以南京有了金陵的别称。三国时孙权建石头城,诸葛亮称“钟山龙盘,
期刊
书法和舞蹈,其实就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对姊妹花。甚至有人说过,书法是凝固的舞蹈,而舞蹈是流动的书法。  同学们,你们知道“入木三分”这个成语的典故吗?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事后发现墨痕透入木板有三分深。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十分强劲。书法和舞蹈都需要力量,不过并不是像大力水手一样,长着结实的肌肉,力大无穷,就能写好书法、跳好舞蹈哟!  学舞蹈的同学应该知道,舞蹈动作要把握好放、收、延展的力
期刊
淮安市盱眙县技师学院 张爱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