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妥昔单抗致认知和躯体功能障碍

来源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qiang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例63岁女性患者因非霍奇金淋巴瘤拟行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龙)方案治疗。首日给予利妥昔单抗60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750 ml静脉滴注,同时给予水化、碱化、保护脏器功能、预防不良反应等治疗。第2天患者出现四肢不自主抖动、双下肢乏力、反应略迟钝和行走不稳,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未见异常;第3天出现发热、认知障碍;第4天不能自主进食及自主排便。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改善微循环、补液等支持治疗,2 d后患者意识转清,可自主进食、排便,四肢和神经精神症状缓解,5 d后症状明显减轻。

其他文献
期刊
1例50岁男性患者因非霍奇金淋巴瘤接受托泊替康联合顺铂化疗(托泊替康2 mg静脉滴注,第1~ 4天;顺铂40 mg静脉滴注,第1~ 3天;3周1个疗程)。化疗前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WBC)4.21×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NEU)2.85×109/L。托泊替康连续4 d给药结束后第2天,患者出现恶心、明显乏力,WBC 1.88×109/L,NEU 0.99×109/L;第3天体温38.7℃
眼外伤是致盲的常见原因之一,其中,致伤物在眼外伤的发生和发展中产生了极大的危害作用,可能造成严重的视力障碍。因此,了解致伤物的特征有利于眼科医师及时处理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减少漏诊、误诊。本文主要就致伤物在眼外伤中的危害作一综述。
期刊
目的探讨不同肠道病毒感染手足口病(HFMD)患儿血清D-乳酸水平的变化及不同肠道病毒与肠道屏障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29例确诊为HFMD患儿的大便,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进行大便病原分型,根据结果分为肠道病毒71型(EV71)阳性组,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阳性组,其他肠道病毒阳性组(EV阳性组)、不能定型的肠道病毒组(EV阴性组),同时采集各组患儿的静脉血2 ml分离血清,进行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近年来发病年龄有下降趋势.笔者从1994~1998年, 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各型颈椎病100例,获得满意疗效, 现总结如下:rn`1一般资料
期刊
耳针是通过刺激耳部特定位置发挥诊断和治疗作用的方法,最早的耳针疗法可以追溯至石器时代,古代的中国、埃及、罗马、希腊均有应用历史.耳针是利用反射学原理发挥作用的一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