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丹:穿越梦想的旋律和穿越旋律的声音

来源 :音像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99zx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丹对于自己旋律的自信,使他的歌声常常撕裂开了旋律,在旋律的织体上忘乎所以地游弋着、上下翻飞着。
  他有理由如此忽视旋律,因为对于5岁就跟着父亲学大提琴的他来说,优美的旋律就如同本能一般,时时充盈于他的胸中,想忘都难。
  
   音乐梦
  
  读中学时,沈丹在音乐学院接受了正规而系统的学习。视音乐如命的他,在此时“贪婪”地学会了多种乐器:钢琴、吉他、贝司、鼓、萨克斯等等,在他的手中,都能被轻而易举地演奏出美妙的乐章。而在此时沈丹也开始尝试作曲,“音乐神童”的称呼在学校不胫而走。
  不过这位“音乐神童”最后却迷上了流行音乐。中学刚刚毕业的他当时已是武汉歌厅里的干将,一晚上就能挣好多钱。当然,吸引他的不光光是金钱的魅力,而是流行音乐的无穷活力,使他放弃了艰幽的古典之路。
  九三、九四年的北京,原创音乐如火如荼,崔健、唐朝、黑豹、张楚在北京声誉鹊起,北京成为全国所有热爱音乐的年轻人朝拜的圣地。沈丹那时已经写了好多歌,认定了“要出名定要上北京”,年轻气盛的他,怀揣着500块钱就上了北京。
  
   北京梦
  
  “北京梦”很快就迈出了小小的、但是坚实的步伐。当时借住在中央音乐学院宿舍的沈丹一有空就拿着吉他奔走于各大唱片公司,去展示他的作品。凭着音乐上的深厚功底,沈丹的作品很快便受到了一些唱片公司的青睐。这是沈丹的第一个创作高峰,后来被何静所演唱的“青梅竹马”、李小燕演唱的“把轻松交给我”、陈琳演唱的“都已改变”等,都是沈丹这期间的作品。
  有了目标,生活上的艰辛便成了有意义的付出。没过多久,沈丹在音乐学院附近租了一间3平米的小屋,这是沈丹在北京的第一个家,一个名副其实的蜗牛的家。就在这个蜗居里,沈丹常常因为过于投入创作而忘记给屋里生火取暖的炉子加煤,直到感到刺骨的寒意……
  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沈丹一直坚持着在武汉音乐学院的学业。他一遍一遍地往返于北京和武汉,直到完成学业,——这一种清醒和理智,也同时体现在他的音乐事业中。
  1996年,沈丹加盟王小京的星碟唱片,这是他音乐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并没有一味地沉浸在被认可的喜悦之中,而是用尽所有积蓄,买了一台雅马哈QS300合成器,开始了编曲制作的道路。以后,在参与江珊的第二、三张专辑《情似朝露》和《我还是我》的制作和创作中,在不断被肯定、不断取得成绩的过程中,沈丹陆续添置着他赖以生存、也视若生命的音乐编制设备。
  好多年过去了,沈丹已俨然是京城著名的音乐人了,他给许多著名歌手制作歌曲,担任了多台央视大型晚会的音乐制作,还制作了多部电视剧的音乐,沈丹的北京梦应该说已经彻底实现了。但是,他还有一个梦没有实现,那就是——歌手梦。
  
   歌手梦
  
  沈丹说:“我当初到北京就是想做歌手的。”沈丹对自己的歌声同样充满了自信,他认为自己的声音是麦克·波顿型的,不一定漂亮但十分有特色,富有整体的线条感。
  但是沈丹为什么迟迟没有将这个梦想付诸实现呢?沈丹说时机未到。这又显现出沈丹理智的一面,他对流行歌坛的现状有着自己清醒的认识。他认为,相对于1994、1995原创音乐的春天,今天流行乐坛的氛围虽然沉闷了一些,但对音乐人来说却比当年好很多,最主要是比过去规矩了,词、曲、制作者的利益得到了保障。而当时,一首当红歌曲与词曲作者之间可能只是几千块钱的关系。当然他也不排除由于盗版猖獗所带来的音乐圈急功近利的现状。
  但是做歌手是一件不一样的事情。作为一名有经验的制作人,沈丹可以将一张唱片的制作费用每一分钱都用到明处,也能够避免许多歌手不能主控唱片进入流通领域所面临的推广问题。而与流行音乐朝夕相处的沈丹认为,恰恰是宣传,宣传是一张唱片成功最重要也是最花钱的部分。
  促使他重拾歌手梦的是他的强大后盾——鼎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作为这个公司的艺术总监兼创作型签约歌手,沈丹个人的首张专辑《穿越》2003年9月由白天鹅唱片正式发行。
  沈丹很相信自己的流行触觉,他并没有刻意标榜这张专辑是他多年的呕心沥血之作,也没有强调这些歌是他对生活的真诚感悟,他说他只是做了一些凭他这么些年的制作经验所认为的听众们会喜欢的歌,一句话,那是流行歌曲。
  但是无可否认的,在自己的第一张专辑中,沈丹也放进了只属于自己的想法,即与港台不一样的旋律、唱法和制作,“如果有现场,更可以看出我跟港台歌手的不同来。”沈丹说。
  其实这些我们都在专辑中听到了。我们听到了与港台歌手不一样的阳刚气质,我们听到了由诸多顶尖乐手和交响乐团打造的宏大氛围,我们更听到了:一位优秀的音乐人和歌手对于流行和音乐的不懈努力和思考。
其他文献
2004年的春天提前一个半月到来,柳条冒出了绿芽,田野结束了冬眠,河流开始活动筋骨,我身体里的细胞也随着复苏而蠢蠢欲动。骑着我的爱车在浦东宽阔平坦的公路上,太阳底下,暖风扑面,偶尔有车呼啸而过,但很快只剩风声在耳边回响。穿过浦东新区,绕过南汇镇,便来到了浦东的最南面——芦潮港农场。尽管已经提前入春,但农场还是脱不了冬日的萧瑟。田野、平房、拖拉机、朴实的农民,这个农场太普通了,以至于我怀疑自己就身处
期刊
维也纳爱乐乐团风尘仆仆地走了。他们跟随此次环球巡演的指挥小泽征尔一起继续余下的旅程。但毫无疑问,在上海的音乐会令人惊叹,这种高水平的演出恐怕是许多乐迷终生难得一见的。毕竟远离欧洲的我们,切身接触这种音乐会的机会不会比遥望哈雷彗星的机会大多少。  音乐会上除了维也纳爱乐乐团高水平的演奏,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出生在中国的指挥家小泽征尔。虽然他早已不是第一次来到中国,也不是第一次在公众面前指挥演出,但率领一
期刊
1999年,张柏芝因一部广告被周星驰发掘,拍摄影片《喜剧之王》并从此走上星路。但是没多久,她便颠覆了人们冠予她的“玉女”形象,历经 “东芝恋”、“锋芝恋”以及和陈小春的情投意合,张柏芝俨然成了香港娱乐圈的“绯闻女王”,而她口无遮拦的性格也愈加为此火上浇油。而对于感情带来的纷纷扰扰,小天后选择用shopping来缓解压力,谁料却又被冠上了挥霍之名。    张柏芝疯癫大事记    剪不断,理还乱,是爱
期刊
美国Telarc是当今世界对先进录音科技反应最积极的唱片公司,他们的很多唱片音效发烧是一致公认的。但是,你若以为Telarc仅仅是一家单纯的发烧录音公司,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Telarc除了会录制娱乐大众听觉的发烧片,目录上同时拥有大量纯古典类的宗教音乐、现代音乐、歌剧和合唱作品;还有非常多非常好的跨界、蓝调和爵士音乐。  尤其是爵士乐这一块,近几年Telarc涉及的录音非常广,增长也非常快,
期刊
怎样的女人才算是成熟又有味道?也许每个人的心里面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不过,相信一定有一些公众人物是大家心目中公认的完美成熟女性。张艾嘉一定就是其中一个不二的人选。   华人或多或少都有看过张姐所演或者所导的电影作品,但很少人知道她曾经是“歌而优则演”的成功范例。1974年,张艾嘉在台湾歌林唱片发行了自己的第一张个人专辑《惜别》之后在70年代中后期又接连有《我们曾经年轻》、《含泪向你说》等3张
期刊
命名为“An Underground Experience + Heroine”的音乐录影带是Nico神秘莫测的演艺生涯中一笔重要的记录,时间不详(我找不到有关的说明文字,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也到了70年代后半程了),演出地点在曼切斯特的图书馆剧院,13首曲目,后来都收进了叫做《Heroine》的唱片当中。  我把这张DVD塞进rom前一秒钟,出于心理方面的原因,突然觉得呼吸不那么通畅,某种预感袭来
期刊
色彩一定和误解有关。蓝色是许多隐喻,灰色是书写的痕迹,当黑色溢满时,需要一张流动的河床。放一叶扁舟循着峡谷而下,悠然地等待山风降临,置换长期凝滞的呼吸。  事实就是这样,冬天过去了,谁都想比以前活得更好。  一串轮指比我更准确地说出了这个涵义,它有点突兀,也许因为忘记了掩饰的缘故,喜怒哀乐不再收藏了。六根弦,每一根代表一点释放,释放完了是一片汪洋大海,场景很美,全部装进视野,看得一清二楚。  不像
期刊
关于chrispian mills  他曾经是新时代的嬉皮士,荡漾在追随者的欢呼中  他曾经是天赋超群的音乐神童,横空出世博得世人喝彩  他曾经是心气高远的异教拜者,追求音乐巨匠的宏博境界  他也曾经是音乐工业的牺牲者,为数字所压迫以至无法前行  他曾关闭了他的音乐之门,我们为此扼腕  但现在,那扇门再次开启……    直至今日,kula shaker的西塔神曲仍然时时从我的唱机中飘出,悠扬的旋律
期刊
七个音符中,从来就是最喜欢“1”,平稳而深沉,从来只做最底层的那一个,被忽视,但是从来不会被忽略。  听刘若英的歌就是这个感觉。没有高亢或者嘹亮的嗓音,柔和的一样可以创造精彩。  其实,最早都是在KTV里面唱她的歌,因为简单,变化不多,又朗朗上口,适合唱得不好又想放手一搏的我。人多的时候,也不会被太多评价,常常引来一堆人的合唱。唱得多了,自然就关注这个人,然后,就喜欢上她。  简单地喜欢一个歌手,
期刊
上一张《No Angel》在全球热卖,超过1200万的销量使得人们一夜之间意识到,这位从前默默无闻的“Faithless”乐队成员之一蒂朵(Dido)是怎生一个厉害人物。2003年9月30日,许多歌迷期待已久的她个人第二张专辑《Life for Rent》也终于推出,并马上成为打榜热门,清新醇丽的演唱又一次风靡世界每一个角落。  新唱片发行前夕,Dido曾接受过一次英国VH1电视台的采访,非常生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