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史研究的一个新尝试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ng_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很高兴能在《读书》杂志上向中国读者介绍我所主编的一本近著《大革命时期的法国状况》(一九八八年巴黎发现出版社版)。
  我想指出这本书的特点:此书既不是一本新法国大革命史,也非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而是编写此书的九十五位历史学家向读者们发出的一个邀请:他们邀请读者们对一七八九至一七九九年的法国作一次新的访问,来了解一下当时人们生活的各方面。这里的“人们”是复数的,既包括富人也包括穷人,既有村民又有市民,既指革命者也指反对革命者,从而是所有人的生活各方面。
  我们了解要作到这样的介绍与分析委实困难,这里有两个主要的困难:在这大革命不停变动的十年里,用凝固化的文字图景来表现事实上是运动不已的现实,其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危险,此外我们与所描述、分析的对象有两百年之隔的时间差异,这也是产生理解错误的根源。然而,我们的工作反映了一点:即正是一九八九年的法国在向一七八九年的法国发出提问。这样的提问倒并不一定要重新完整地重建二百年前的法国,而是要更真切地体会两者间的差异,更准确地度量遗产、传统与运动。
  从这一角度出发,人们就可推测能在此书中找到的东西与找不到的东西了。“事件性”的历史并未被忘却,因为在这冲突的年月、在这大革命的时期,事件史是基本性的。但是我们在这里所重视的,只是对事件系列的整体运动作一个简要的描述与分析,同时又用一个法国与世界大事表加以详细地标志。
  这本著作的一大独特之处,在于作者们对当时人们的生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种关注并不是对日常所表现的生活现象作一个表面性的回顾,而是对人们的真实生活环境作出描述与分析——当时的人正是在这一环境中出生、相爱、生活与死亡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人口环境、文化环境都在变化着、重建着,构成着这一时代物质文明的特色,同时也反映着人们新的社会交往、新的心态与想象。我们在对上述不同层次进行描述、分析的同时揭示着大革命时代人们的真实活动与活动场景,正如G·勒费弗尔所说,展现着人们活动的两个矛盾的动力——希望与恐惧。我们还希望通过一系列著名人物与普通人物的特写来使人们看到这一时代的丰富多样性,希望以对法国各地区的切实分析来展示这一时期的差异性、多元性。
  在这本书中,我们并不寻求人为地使过去复活,而是使这一时期人们群体历险经历中一些充满生命力的东西得以展现其价值。这是一种历史的价值、又是现实的价值。法国大革命已远离我们、已变得难以理解了吗?有人曾将这一领域比喻为一个沉寂的领域,一个正在冷却的主题。但就在此纪念大革命二百周年之际,我们看到了这一主题的真正复兴。
  在这本书内我们并未提到论战的具体状况,然而我们用了一定的篇幅来探讨大革命的影响与遗产。这些影响、遗产既通过历史学的演进得到表现,也更通过不同的意识形态、心态而获得其生命力。大革命在大革命之后已成为一种群体的与社会的想象,分析这一想象及想象物也是揭示人们心态乃至社会变迁的重要方面。
  这本书的成功是我们集体的成功,这里有史学家(就其专业含义而言);但也有文学研究者、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等,我们试图从一个多元的角度来观察大革命。角度不同、方法不同、途径不同乃至最终的结论不同都无妨,这恰好给人们以一个多元的、多层次的画面与文字图景。这本书本身是开放的,建设性的,它如能激起更多的反响、批评或思考的话,它就具有了存在的价值。大革命本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它激动着当时人的心,也迫使后来者表明自己的立场。但每个人都有权从自己的经验、方法、途径出发来组织自己的研究。正是这一研究者的多元性才使我们日益清楚、完整地认识着、展示着大革命。本书的作者们希望读者们分享他们的热情、赞同他们的提问方式,但也希望人们注意到他们研究的严肃性、客观性与科学性。大革命不是远离我们的死的过去,而是理解我们今天与我们世界现状的一个重要源泉。大革命还以其形象、标志、符号、遗产直接影响着今日的政治、文化与社会。因此,大革命是一个值得思考与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应该得到科学解释与评判的对象。
  我所主编的这本著作共五百九十八页,共一百九十五个条目。全书共分以下六个部分:
  一、背景。这一部分共有八篇文章,从政治、经济、社会、哲学、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了为何有这一剧烈的社会变动的。
  二、日常生活。这一部分的五十七个条目以资料和综合分析的形式揭示了大革命前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有人们的出生、儿童时代、家庭生活、工作、希望、梦幻、激情、服饰、娱乐、愉快、住宅、爱与性、文化艺术等各方面。
  三、他们和我们。这一部分的四十七个条目回顾了大革命时代的动态各层次、各方面。里面有政治的变迁、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有社会的动荡、社会群体现象的突变;有人们心态的取向与变动;有战争;有革命与反革命;有经济和大革命的经济后果;也有人物,那些生活于大革命时代的各种喜剧性与悲剧性的人物。
  四、法国各地区。这一部分有三篇文章专门描述了大革命时代法国的新空间。另外的二十三篇文章则分别分析了当时法国各地区、各外省的状况。这是过去人们所忽视的方面。
  五、成果与论战。这一部文章分六个方面总结着大革命的成果与围绕这些成果的论战。作者们分析了大革命对哲学与意识形态造成的冲击,大革命对法律、社会阶层、经济秩序与结构、文化等造成的影响,同时也分析了大革命的一些关键概念的涵义。大革命对外国的影响也有初步的分析。最后,人们还回顾了后世人们对大革命的看法及其论战。这里既有哲学的、意识形态的,更有史学的论战。
  希望中国读者能对此书提出建设性的批评意见,也希望我们这本书能使中国读者更清楚地了解我们现在的研究状况与进展趋势。
  
  ①米歇尔·伏维尔,法国历史学家、法国高等师范史学教授,本文专为《读书》而作,由其博士研究生、中国留学生姚蒙译为中文。
其他文献
插在书架上的《读书》杂志,其中有一本书脊装得稍偏,偶一望去,便成《卖书》。用这种眼光来看《读书》,似乎也颇得其道。《读书》是一本介绍书给人读的杂志,这就难免有推销之意,至少可以助卖。尤其它所载的文字,多富有情味与理趣,一如好的广告,不免夸张了产品,虽然编辑宗旨,原是与此相去甚远的。  只是这“读”字,一种最高雅的活动,何以字义中偏夹进“卖”的意思?仔细一想,又不禁为之叹服。至少此字面世之际,读书是
在二十世纪的法国著名作家当中,弗朗索瓦·莫里亚克是因善于维护与宏扬传统而著称的一位。一九五二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际,瑞典学院常务秘书奥斯特林在“授奖辞”中特意强调:“若要理解莫里亚克,人们必须记住这一事实:他不属于离经叛教的作家群,否则,对他的理解就不可能完全。”并且赞扬莫里亚克在其“现实主义的小说中继承了诸如帕斯卡尔……等伟大法国道德家的传统”。(引自漓江出版社:《爱的荒漠》)弗·莫里亚克的
“混乱,但首尾贯通”,这是麦耶尔在《瓦格纳》一书里对这位音乐剧大师在一八四九年革命期间的思想、讲话和文章特征的总结。瓦格纳自私自利,骄纵跋扈,还是个不可救药的种族优越论者。这样一个人竭力想独霸歌剧舞台,或至少,用他自己的话,“同时占有文学和音乐”,倒也没什么特别。但人们的确难以设想,这位拜罗依特的半神,被勋伯格称作“人性中一切令人不快的成份的代表”的家伙,竟也在德累斯顿起义中四处分发革命宣言,乃至
《词林新话》,的确当得一个“新”字。作者不随人观场,评说前人作品,每每自出机抒,笔锋凌厉,真有横扫千军之势。又痛诋常州派词论,几不留余地。我虽不免为前贤抱屈,但对作者的论词主张,仍是十分赞同。如谓“填词之道,不必千言万语,只二句足以尽之。曰:说真话,说得明白自然,诚恳切实。前者指内容,后者指表现;前者指质地,后者指技巧”;“凡是真话,深固可贵,浅亦可喜。凡游词遁词,皆是假话,浅既可鄙,深亦无聊”。
《凯恩斯革命的再革命》以七十年代新自由主义各种经济思潮的兴起及其对凯恩斯革命的再革命为主线,以七十年代后西方经济学的新发展为其主要内容,较全面而系统地介评了西方经济学的变化发展的轨迹与内涵。书中花了较大篇幅来介绍西方经济学的新发展,并加以自己的评论。如:作者全面地介绍了供给学派对供给因素的分析;供给学派关于税率大小及其对人的积极性的刺激;供给学派的国家干预理论等等。作者还评介了理性预期学派的AS—
案头上打开着一本两位颇有名气的外国发展经济学家编的《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以下简称《先驱》)。编者之一的G·M·迈耶在“序”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济学家们受到了紧迫的发展问题的挑战。以后十年中,几篇重要文章与官方报告以及几本专著逐渐支配了发展思想,这些著作的作者就成了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人物……。”(中译本第24页)翻来覆去地看,企图从中找出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来,但结果令人失望。我不再怀疑自己的
通常,一位作家的知名度与其作品的被阅读量成正比。然而事实又不尽然。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就是一个例外。在我国,斯泰因可说是一位但闻其名、难见其作的作家。究其原因,大致有二。首先,斯泰因的名气来自她那“作家的作家”身份。她早年旅居法国,接触从先锋画派到现代派作家的各色文艺界人士,潜心揣摩人物心理及语言特点,研究语言与现实的关系,希图将语言从传统思维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因此,她的作品大都充满实验性的
现如今,人们表达自己不满的方式越来越直接,有的聚众抗议,有的直接“动武”——鞋子、鸡蛋、西红柿常常被当作“武器”。被这些“武器”击中,虽不致命,但场面会很尴尬。  非洲 · 纳米比亚  非洲的部落女王  Meekulu Mwadinohmo 是非洲纳米比亚  国最后一位部落君主,经该部落长者的选举, Meekulu 自 2005 年起继承王位,居住在守备森严的茅草宫殿内。Meekulu掌管该部落的
每个初读《春月》的人大概都会像我一样惊异:这是八岁即离开中国、十六岁才学汉字、三十五岁才第二次踏上中国的土地的人写的书吗?她怎么对中国的百年历史、风俗礼仪如此熟悉?从老太爷的葬礼到春月的出嫁,从张府的新年庆典到吴宅的清规戒律,从清末女人的发式到“文革”中红卫兵抄家。作者不像是在中国生活了八年,倒像是生活了八十年。  《春月》中的主要人物是出身于官僚世家、书香门第的知识分子——以秉毅、春月、明玉为代
在开始第二个任期的前10天,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名白宫办公厅主任杰克·卢担任下一任财政部长,卢的财经专业知识和从政经验得到舆论普遍的肯定,但其怪异的签名却遭到讥讽。卢以前的签名是几个圆圈,如果他当了财长,新版的美元上就得印上这些“鬼画符”,媒体调侃这可能“加剧美元贬值”。奥巴马此前已提名参议员克里任国务卿、前参议员哈格尔任防长,总统国土安全及反恐事务顾问布伦南任中央情报局局长,这些人都和奥巴马关系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