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梓州李使君①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ker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王 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②,巴人讼芋田。
  文翁③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释
  ①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
  ②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
  ③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官,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译文
  千山万壑之中,到处都是参天大树,到处都是杜鹃的啼鸣声。
  山中一夜春雨过后,只见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一般。
  汉水的妇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常常诉讼争田。
  望你發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阅读训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联连接紧凑,描绘了一幅富于立体感的山水画,把读者带入一个清新、明快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
  B.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令人耳目应接不暇,气象阔大。
  C.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地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
  D.颈联写蜀中民情,“汉女”“橦布”“巴人”“芋田”,紧扣蜀地特点,以及李使君要掌管的职事,非常贴切。
  2.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的。
  答:
其他文献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书”、“没地方借书”。  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
期刊
要想做好诗词鉴赏题,首先要读懂诗词。那么,怎样读懂诗词呢?可采用“两角度·四看四抓”来读懂古诗词。  一、角度一:借助有效信息解读诗歌  即四看: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看题目信息。  1.看标题  标题是诗词内容、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具体说来,标题常有以下作用:(1)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2)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3)奠定诗歌的感情基调;(4)揭示诗歌的线索;(5
期刊
王老师:  您好!今天我是以文学社原社长的身份来给您写这封信的。可能您会感到有些疑惑,那么就请您慢慢听吧!  在高二的整个学年里,我担任学校启明星文学社社长一职。其实,文学社的很大一部分工作是编辑校刊《冲浪》。我原计划在高二第一学期完成《冲浪》的征稿工作,第二学期把《冲浪》编出来。可是,一年过去了,《冲浪》依然不见踪影。我不否认,在这里面我应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但仍然有一些本可避免的因素。《冲浪》
期刊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唐〕杜 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释  何逊:南朝著名诗人。他在扬州做官时,曾写下《咏早梅》一诗。  译文  蜀州東亭,官梅盛放,于是勃发诗兴,就像当年咏梅扬州的何逊。  此时,面对雪景,自然遥遥相思,何况赶上送别客人,恰逢蜡梅迎春
期刊
【“助时代”不够明确,且文章中少有涉及这方面。】  古人有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今者当言:士不可以不强健筋骨,筑梦新时代。在电子设备层出不穷的时代,我们的体质却是一代不如一代,而唯有强筋骨,方能助时代。【语言表达欠准确。本段可引用名言来加以论证,强化观点。】  因强筋骨,为修身。【表述可以更为清晰明确,“强筋骨”改为“强健筋骨”更好】在人生这条单程道上,各个时期的我们都会有不同的目的地。
期刊
古人有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今者当言:士不可以不强健筋骨,筑梦新时代。毛主席曾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然而在这个电子设备层出不穷的高科技时代,我们的体质却是一代不如一代。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唯有强健筋骨,方能踏上筑梦的征程。  强健筋骨,才能修身。在人生这条单程道上,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目的地。年少时的学习优异,壮年时的事业有成,暮年时的惬意优雅。而在旅途中,风雨兼程、舟车劳
期刊
解题技巧  所谓“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就是分析文章各部分的组合搭配。近年来,论述类文章早已突破了传统的“三段论”结构模式,呈现多样化,主要有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照式等。因此,同学们在阅读论述类文章时,要注意分析它的论证过程,把握它的行文思路,理清它的结构。具体来说,要辨识观点句与支撑句;要辨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要具体分析全文的论证层次,分析分论点之间
期刊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几乎伴随每个人的一生。祭拜祖先有仪式,婚丧嫁娶有仪式,毕业典礼有仪式,就连买了一本新的笔记本郑重地写下第一行字,也算是一种仪式。  有人认为,仪式有着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不容轻易改变;也有人认为,仪式是顺应生活而产生的,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理应改变;还有人认为,生活节奏这么快,时间这么紧张,仪式应该除去,要把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情里去。  
期刊
【训练题目】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碰到问题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它是如何产生的?你认为该如何解决?  请据此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技法指导  一篇优秀的议论文,必须做到“有理有据”。理从何处来?就从对论据的分析中来。  初写议论文,相当一部分同学会写成这样的:文章开头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举古今中外几个名人的事例,最后呼应开头,强调论点。这样的议论文,初看起来,有
期刊
◎〔北宋〕苏 轼①  钟鼓江南岸,归来梦自惊。  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  雨已倾盆落,诗仍翻水成②。  二江③争送客,木杪看桥横。  注释  ①苏轼屡遭贬谪,直至海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遇赦北归,至虔州(今江西赣州),与江晦叔以诗唱答。江晦叔,苏轼旧友,时知度州。  ②翻水成:典出韩愈“文如翻水成,初不用意为”。  ③二江:长江支流章、贡二水汇合于虔州。  译文  睡梦中游历了钟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