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学生在内心深处都希望受教育,能从师获益,能进行自我教育,并与人格平等的求知识获智慧的人进行富于爱心的交流。然而,在当下的教育环境条件下,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往往过分维护自身的尊严与权威,从而泯灭学生的个性以及想自由表达和平等交流的愿望。为了还原教育本来的面目,我们应该对教育负起责任,不让它迷失方向,呼唤爱的回归。
一、教育现状
雅斯贝尔斯说,现行教育本身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首先,在“知识就是力量”的旗帜下,教育呈现出知识堆积的倾向,知识灌输、说教与训练充斥着课堂,而大部分学生也满足于这种方式,并且顺从于老师的权威。师生之间不约而同地认为,对知识的拥有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最重要的标准。我们的教育成了知识转让的场所。其次,在知识堆积的这种教育现状的影响下,教育狭隘地关注人的理性能力,而忽视了对人的灵魂的教育,师生之间心灵隔绝,他们之间都自我封闭而导致互相冷漠,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承,而没有重视对学生的鉴赏力和美感的培养,使得学生对美的事物熟视无睹、冷漠以对,从而无法唤起学生对世界和社会的深沉而执着的爱。
二、教育的忧患:爱的缺失
人在教育中失落,爱在教育中淡漠,灵魂在教育中被隔离,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这样的教育现状呢?
首先,是应试教育的错误应用。从客观上来说,考试作为衡量人才和教育的一种手段,是没有错的,错就在于人们对考试手段的态度和应用。当今的考试只能衡量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极少涉及个人的创造力方面,至于个人的德育就更无从考量了,所以说应试教育的根本错误在于它混淆和颠倒了教育与考试的本质关系,考试本来只是一种手段,是为完善教育服务的,而现实中人们对考试的过分推崇和依赖,反而使教育迷失了方向,违背了其最初的意愿。
其次,现实环境的压力。在现实社会,升学机会有限,而教育的本质是想给予人平等的教育机会,现实与教育的本质起了冲突,而教师更多的是关注自己学生的升学率,至于如何给予学生情感的教育与爱的交流往往被忽视,从而形成恶性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爱与理解,教师也感受不到学生积极而热烈的反馈,师生之间关系日益紧张而疏远,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学生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非但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而且很可能丧失自尊、自信。
另外,在这个社会里,“爱”字被滥用,爱的意义似乎失真了,甚至成了“贪欲”的代名词,成了人类的精神枷锁,纵观历史,借鉴古今,不难发现,我国教育中的许多问题的根源正是由于教育中爱的缺失,师生间缺乏爱的交流与滋润导致的。
三、教育的展望:爱的回归
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天性。雅氏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他更强调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传承和唤醒,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这就要求教育中爱的回归。
首先,我们要回归感性生命,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尊重个体生命潜能。每个人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而教育的可能性则建立在对个体生命潜能的信任基础之上,因为没有人能够意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只有通过教育来唤醒这一切。教育需要驱除歧视,一视同仁,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其次,回归伟大的师爱。爱是对生命以及真善美的最高敬意,师爱更具有这种崇高性,可以这么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被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真诚地面对心灵,才能进入心灵,每一个学生都期待自己的灵魂被塑造,那么在教育中,教师应该卸下他那冷冰冰的面孔,用一颗热烈的心拥抱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真诚唤醒学生对真诚的渴望。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灵魂的成长不是单靠知识的堆积来实现,灵魂需要的是唤醒。就如第斯多惠所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它要求以爱来交往,以情感来投注,以人格来感化,以生命来对话。只有真正的甘霖才能滋润一颗颗萌动的稚嫩心灵。教育的最高极致就是教育者不留痕迹的施教,让受教育者在和风细雨中吮吸教育的雨露,而不是教育者高高在上威慑受惊吓的受教育者。
(作者单位: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马鞍山技师学院)
一、教育现状
雅斯贝尔斯说,现行教育本身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首先,在“知识就是力量”的旗帜下,教育呈现出知识堆积的倾向,知识灌输、说教与训练充斥着课堂,而大部分学生也满足于这种方式,并且顺从于老师的权威。师生之间不约而同地认为,对知识的拥有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最重要的标准。我们的教育成了知识转让的场所。其次,在知识堆积的这种教育现状的影响下,教育狭隘地关注人的理性能力,而忽视了对人的灵魂的教育,师生之间心灵隔绝,他们之间都自我封闭而导致互相冷漠,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承,而没有重视对学生的鉴赏力和美感的培养,使得学生对美的事物熟视无睹、冷漠以对,从而无法唤起学生对世界和社会的深沉而执着的爱。
二、教育的忧患:爱的缺失
人在教育中失落,爱在教育中淡漠,灵魂在教育中被隔离,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这样的教育现状呢?
首先,是应试教育的错误应用。从客观上来说,考试作为衡量人才和教育的一种手段,是没有错的,错就在于人们对考试手段的态度和应用。当今的考试只能衡量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极少涉及个人的创造力方面,至于个人的德育就更无从考量了,所以说应试教育的根本错误在于它混淆和颠倒了教育与考试的本质关系,考试本来只是一种手段,是为完善教育服务的,而现实中人们对考试的过分推崇和依赖,反而使教育迷失了方向,违背了其最初的意愿。
其次,现实环境的压力。在现实社会,升学机会有限,而教育的本质是想给予人平等的教育机会,现实与教育的本质起了冲突,而教师更多的是关注自己学生的升学率,至于如何给予学生情感的教育与爱的交流往往被忽视,从而形成恶性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爱与理解,教师也感受不到学生积极而热烈的反馈,师生之间关系日益紧张而疏远,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学生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非但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而且很可能丧失自尊、自信。
另外,在这个社会里,“爱”字被滥用,爱的意义似乎失真了,甚至成了“贪欲”的代名词,成了人类的精神枷锁,纵观历史,借鉴古今,不难发现,我国教育中的许多问题的根源正是由于教育中爱的缺失,师生间缺乏爱的交流与滋润导致的。
三、教育的展望:爱的回归
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天性。雅氏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他更强调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传承和唤醒,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这就要求教育中爱的回归。
首先,我们要回归感性生命,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尊重个体生命潜能。每个人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而教育的可能性则建立在对个体生命潜能的信任基础之上,因为没有人能够意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只有通过教育来唤醒这一切。教育需要驱除歧视,一视同仁,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其次,回归伟大的师爱。爱是对生命以及真善美的最高敬意,师爱更具有这种崇高性,可以这么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被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真诚地面对心灵,才能进入心灵,每一个学生都期待自己的灵魂被塑造,那么在教育中,教师应该卸下他那冷冰冰的面孔,用一颗热烈的心拥抱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真诚唤醒学生对真诚的渴望。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灵魂的成长不是单靠知识的堆积来实现,灵魂需要的是唤醒。就如第斯多惠所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它要求以爱来交往,以情感来投注,以人格来感化,以生命来对话。只有真正的甘霖才能滋润一颗颗萌动的稚嫩心灵。教育的最高极致就是教育者不留痕迹的施教,让受教育者在和风细雨中吮吸教育的雨露,而不是教育者高高在上威慑受惊吓的受教育者。
(作者单位: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马鞍山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