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窑香炉聚珍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ye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炉,又名香薰、香兽、熏炉等,焚香之器。有着明确功能与形制的香炉始于西汉,其中以博山炉最为典型,且流传久远。唐以前的香炉多由承盘、炉身和炉盖三部分组成,炉盖则是香炉装饰美化的主要部位。至唐代香炉出现轻型化的特点,绝大多数香炉不再带有承盘。圈足炉、四足炉、五足炉、鼎式炉、狻猊炉、塔式炉较多见,装饰手法逐渐多样,香炉材质以瓷器为主,皇室贵胄多用金银、鎏金银及白铜香具,便于携带和悬挂的香薰(球)也很流行。长沙窑香炉面世的不多,但颇具特色,目前所见的形制有博山式、塔式、鼎式、筒式、豆式、狻猊式、莲瓣式等。
  青釉绿彩博山式香炉(图1):通高9.4厘米,底座高5.4厘米,底径5厘米,炉堂直径6.2厘米。这是一个完整无损的小型香炉,底座施青釉,釉色自上而下由浅入深,开牛毛片纹,釉面厚润;炉盖造型如山,艺人们以竹质或铁质刀片刮削出片片莲瓣,粘贴于空心圆锥状的瓷胎上,片片莲瓣相叠,有如层峦叠嶂,千峰耸翠。炉盖施釉十分讲究,先以浸釉法施一道青釉,然后再以釉笔点刷绿釉,由于釉是施在参差的莲瓣上,因而其浓淡厚薄不一,烧成后显出青绿相间、交融渗化的艺术效果。唐代博山式香炉已十分少见,长沙窑此式炉具十分稀珍。
  绿釉塔式香炉(图2):通高15厘米,底座高8厘米,炉堂内径12厘米,炉堂深5.5厘米。底座施青釉,炉盖施绿釉,下青上绿是长沙窑此式香炉的常见配套形式。炉腹下承蹄形五足,腹足交会处贴兽形辅首衔环,炉盖作塔形隆起,盖顶有一乳钉状提手,提手下有莲瓣印花纹饰,炉盖肩部有镂空花纹,品相不凡,端庄大气,更可贵的是毫无残损,此式香炉尚有褐釉的,规格以小型者多见。
  绿釉鼎式香炉(图3):通高12厘米,堂径15.8厘米,堂深7厘米,炉堂下承三足,炉堂口沿折边外侈,对称置两山形耳,堂内满施绿釉,口部釉色有小处窑变点缀,完整的品相,雅丽的绿色,透出几分高贵典雅的气质。
  白釉绿彩弦纹筒式香炉(图4):高8.4厘米,口径12.6厘米,足径6.2厘米,外壁七道弦纹,通身施白釉,绿彩遍及炉身内外,釉面斑驳,口部有修,此种满身弦纹满身施彩的装饰,可谓是重工重彩,增加了器物的庄重典丽之美。此种形制十分罕见。
  青釉豆式香炉(图5):高10厘米,堂径9厘米,敞口无盖,炉堂腹缘交置四衔环和四乳钉,承柱釉面斑驳,衔环、乳钉及口部有修。
  此外,黑石号沉船上出水的长沙窑香炉格外引人注目。黑石号是1999年在印尼勿里洞海域打捞出水的一艘三桅阿拉伯商船,专家们认为这是一艘可能承载着外交使命的高级商船,船上出水的有67000件中国文物,其中有少量金银器皿、专贡皇室的铜镜,还有长沙窑、越窑以及巩县窑和广东地方窑口的瓷器,长沙窑瓷器有57000余件,其中就有两式香炉。
  青釉褐红彩胡人戏狮香炉(图6):通高28.5厘米,由炉盖和炉座两部分组成,圆锥形盖顶上塑一胡人戏狮、炉座由四条兽足支撑,兽腿根部塑狮头,四腿间的腹缘置四衔环狮头。唐代至五代十国,狮子造型的香炉颇为流行,五代后周诗人和凝有“宫词”百首,其中之一云:“狻猊镇角舞筵张,鸾凤花分十六行。轻动玉纤歌遍慢,时时偷眼看君王。”狻猊就是狮子的别称,讲有狮子造型的香炉压在地毯的四角,舞伎们在上娑娑起舞,一心只想博得君王的欢心。从和凝咏宫廷生活的诗,可以看出五代宫廷喜欢用狮子香炉,该炉工艺繁复细腻,造型生动传神,在海底历经千年的洗炼,釉面虽已消褪斑驳,但其铜红依然纯正鲜明,无论它是在国内还是出口国外,可能都是宫廷用物。此炉也见证了笔者的一个观点:国内外上层社会的大量需求促进了长沙窑工艺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青釉褐绿彩莲瓣香炉(图7):通高28.5厘米,炉盖肩部有镂空花纹,顶部塑六瓣仰莲汇成怒放的莲花,炉堂腹沿置四个辅首衔环,炉盖、炉腹釉色斑驳,但底座釉色仍鲜润,造型庄重大气,也是一件有分量的上层社会用品。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