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对高中学生英语学习中出现的所谓的“拦路虎”——阅读理解能力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作者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 高中英语 阅读理解能力 成因及对策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近几年的高考英语试题不仅加大了阅读量,设题方式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深层次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这既是对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的体现,也反映出高考试题命题的变化趋势。因此,大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本文将探讨影响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原因,以及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
一、影响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原因
1.急功近利的阅读教学。
长期以来,很多高中英语教师一直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大多数教师的阅读教学局限于以应试为目的的阅读训练,并没有从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也没有对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培养给予足够重视。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多采用应试的强化训练模式,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阅读的状态。学生能接触到的阅读材料基本上是教材、试题和复习资料。教师训练学生阅读的方法基本上是解答高考阅读理解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规定的材料,然后从设计好的题目中选出最佳答案。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阅读中,失去了自己的思维空间和思考动力,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阅读仅仅是为了做题目。
另外,不少教师的教学中心失衡,当前的江苏牛津版教材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材料,其中的课文不仅在篇幅上有所增加,材料的选择和难易度与以前的教材相比有了较大的改进。虽然新教材具有信息量大、时代性强及符合中学生阅读心理和兴趣等优点,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仍把阅读材料分解成孤立的语言知识点进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英语材料的应有功能。
2.不良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阅读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两个方面,快速阅读是在大量阅读训练过程中培养发展起来的。而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严重制约着阅读速度。这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包括边看边读、复视和“精耕细作”式阅读。
边看边读是影响学生阅读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边看边读容易使人感到疲劳,“念”书时,学生经常要把注意力分散到一些词的发音上,尤其是碰到生词或者不知其确切发音的词时,学生往往要反复念几遍。边看边读的形式包括朗读、默读和心读。心读时尽管发音器官没有明显的动作,但读书人的心里却在一字一字地念着。无论哪一种程度的边看边读都有碍阅读速度的提高。复视习惯也影响阅读速度。复视就是重复阅读某些单词或句子,复视次数频繁必然会影响阅读速度。
另一个影响阅读速度的习惯是“精耕细作”式阅读。许多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较弱,主要原因就是他们长期习惯于“精耕细作”式阅读方式,无论看什么文章,都喜欢逐字逐句地读,跳过几处难点总觉得心里不踏实,并过分依赖字典。
二、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造成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应试教育的影响,也有教学思路陈旧、教育观念滞后及不良的阅读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英语教师应该从教与学的实际出发,提高认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教学视野,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提高认识,拓宽视野。
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是可以容纳大量知识的“机器”,而是能从知识的海洋中提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高手。这就需要教师设法让学生带着目的去阅读,并获取所需的信息。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阅读,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的阅读量和拓展获取信息的途径。
2.注重实际,激发兴趣。
心理语言学认为,内在动机是持续学习和取得优异成绩的真正动力源泉,而内在动机是由兴趣产生的,因此,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兴趣是成功的基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激励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实施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
3.精心选材,难易适中。
许多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时普遍存在畏难情绪。要使学生对阅读有兴趣,选材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难易要适度,材料过分容易,学生读起来没有兴趣;过深过难,学生虽然读了,但不能理解其内容,就会失去阅读的意义,也会使学生丧失信心。难易程度以阅读后理解的正确率达到70%—80%为宜,低于这个比例的材料就偏难,高于这个比例就太容易。太难或太易都不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4.立足课堂,活用教材。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课文是教学的中心。因此,教师应善于结合不同体裁和题材的文章,以提高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和把握。
(1)利用课文材料进行细节理解的训练
教师应根据文章的体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关注材料的细节,并获取有用信息。当阅读记叙文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把握五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和结果;当阅读人物传记类文章时,应要求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注意时间词和方位词的运用、人物的年龄和出场顺序及人物间的关系;当阅读说明文和科技小品类文章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注意文中事物的名称、日期、数字比较、功能和作用等;当阅读新闻报道时,教师应先让学生确定行文方式是顺叙、倒叙还是插叙,对文中的数据不能简单地类加,对文中提到的地点方位要找准大的参照物等。在学生快速阅读完之后,教师应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和细节设计问答、填空、排序和填表等练习。
(2)利用课文材料进行推理与判断的训练
推理判断题可以训练学生概括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的能力及推理和判断的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已知的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在学生理解了细节的基础上向其提出几个难度较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3)利用课文材料进行把握作者态度和意图的训练
把握作者的思想未言明的态度和意向,顺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思考、联想和判断是正确理解文章主题思想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用词倾向,这对了解作者的意图至关重要。文章中通常出现的三类词是:褒义词(positive)、贬义词(negative)和中性词(neutral)。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材料巧妙地设计一些思考题,训练学生揣测作者意图的能力。
1)鼓励大胆猜词,培养猜词能力。
高考试题允许有3%不注汉语的生词,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指导学生时告诉他们,如遇到生词,切勿惊慌,只要抓住一定的线索,运用一定的方法,就可以猜出其意思。
2)冷静处理,学会跳读(skipping)。
要求学生遇到较易的题时,要快中求稳,遇到难题时要冷静思考,慢中求对。如遇到个别难题,知道在哪个段落,就指导学生直接阅读该段落。另外,在阅读一遍后,不妨再回到该段落,对其中的细节结构再进行仔细推敲,最后选出最佳答案。
3)纠正不良阅读习惯。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学生避免一些不良阅读习惯:①改朗读为默读。因为正常的默读速度要比出声朗读的速度快两倍以上。②改心读为义读。教师必须努力使学生在阅读时养成直接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因为心读同样影响阅读速度。③改“精耕细作”阅读为按意群默读。教师应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让眼睛在每次停顿前,尽可能地多看几个词,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文章的大意上,不逐字去抠意思。
总之,正确的阅读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技能。教师只有通过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阅读策略,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阅读教学法。当然,学生掌握了阅读策略并不等于阅读水平就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认知风格、性格差异和已有的学习经验都会对阅读理解产生影响。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些因素,并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才有效地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 高中英语 阅读理解能力 成因及对策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近几年的高考英语试题不仅加大了阅读量,设题方式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深层次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这既是对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的体现,也反映出高考试题命题的变化趋势。因此,大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当务之急。本文将探讨影响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原因,以及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
一、影响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原因
1.急功近利的阅读教学。
长期以来,很多高中英语教师一直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大多数教师的阅读教学局限于以应试为目的的阅读训练,并没有从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也没有对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培养给予足够重视。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多采用应试的强化训练模式,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阅读的状态。学生能接触到的阅读材料基本上是教材、试题和复习资料。教师训练学生阅读的方法基本上是解答高考阅读理解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规定的材料,然后从设计好的题目中选出最佳答案。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阅读中,失去了自己的思维空间和思考动力,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阅读仅仅是为了做题目。
另外,不少教师的教学中心失衡,当前的江苏牛津版教材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材料,其中的课文不仅在篇幅上有所增加,材料的选择和难易度与以前的教材相比有了较大的改进。虽然新教材具有信息量大、时代性强及符合中学生阅读心理和兴趣等优点,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仍把阅读材料分解成孤立的语言知识点进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英语材料的应有功能。
2.不良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阅读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两个方面,快速阅读是在大量阅读训练过程中培养发展起来的。而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严重制约着阅读速度。这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包括边看边读、复视和“精耕细作”式阅读。
边看边读是影响学生阅读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边看边读容易使人感到疲劳,“念”书时,学生经常要把注意力分散到一些词的发音上,尤其是碰到生词或者不知其确切发音的词时,学生往往要反复念几遍。边看边读的形式包括朗读、默读和心读。心读时尽管发音器官没有明显的动作,但读书人的心里却在一字一字地念着。无论哪一种程度的边看边读都有碍阅读速度的提高。复视习惯也影响阅读速度。复视就是重复阅读某些单词或句子,复视次数频繁必然会影响阅读速度。
另一个影响阅读速度的习惯是“精耕细作”式阅读。许多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较弱,主要原因就是他们长期习惯于“精耕细作”式阅读方式,无论看什么文章,都喜欢逐字逐句地读,跳过几处难点总觉得心里不踏实,并过分依赖字典。
二、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造成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应试教育的影响,也有教学思路陈旧、教育观念滞后及不良的阅读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英语教师应该从教与学的实际出发,提高认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教学视野,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提高认识,拓宽视野。
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是可以容纳大量知识的“机器”,而是能从知识的海洋中提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高手。这就需要教师设法让学生带着目的去阅读,并获取所需的信息。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阅读,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的阅读量和拓展获取信息的途径。
2.注重实际,激发兴趣。
心理语言学认为,内在动机是持续学习和取得优异成绩的真正动力源泉,而内在动机是由兴趣产生的,因此,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兴趣是成功的基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激励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实施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
3.精心选材,难易适中。
许多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时普遍存在畏难情绪。要使学生对阅读有兴趣,选材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难易要适度,材料过分容易,学生读起来没有兴趣;过深过难,学生虽然读了,但不能理解其内容,就会失去阅读的意义,也会使学生丧失信心。难易程度以阅读后理解的正确率达到70%—80%为宜,低于这个比例的材料就偏难,高于这个比例就太容易。太难或太易都不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4.立足课堂,活用教材。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课文是教学的中心。因此,教师应善于结合不同体裁和题材的文章,以提高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和把握。
(1)利用课文材料进行细节理解的训练
教师应根据文章的体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关注材料的细节,并获取有用信息。当阅读记叙文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把握五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和结果;当阅读人物传记类文章时,应要求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注意时间词和方位词的运用、人物的年龄和出场顺序及人物间的关系;当阅读说明文和科技小品类文章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注意文中事物的名称、日期、数字比较、功能和作用等;当阅读新闻报道时,教师应先让学生确定行文方式是顺叙、倒叙还是插叙,对文中的数据不能简单地类加,对文中提到的地点方位要找准大的参照物等。在学生快速阅读完之后,教师应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和细节设计问答、填空、排序和填表等练习。
(2)利用课文材料进行推理与判断的训练
推理判断题可以训练学生概括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的能力及推理和判断的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已知的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在学生理解了细节的基础上向其提出几个难度较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3)利用课文材料进行把握作者态度和意图的训练
把握作者的思想未言明的态度和意向,顺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思考、联想和判断是正确理解文章主题思想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用词倾向,这对了解作者的意图至关重要。文章中通常出现的三类词是:褒义词(positive)、贬义词(negative)和中性词(neutral)。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材料巧妙地设计一些思考题,训练学生揣测作者意图的能力。
1)鼓励大胆猜词,培养猜词能力。
高考试题允许有3%不注汉语的生词,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指导学生时告诉他们,如遇到生词,切勿惊慌,只要抓住一定的线索,运用一定的方法,就可以猜出其意思。
2)冷静处理,学会跳读(skipping)。
要求学生遇到较易的题时,要快中求稳,遇到难题时要冷静思考,慢中求对。如遇到个别难题,知道在哪个段落,就指导学生直接阅读该段落。另外,在阅读一遍后,不妨再回到该段落,对其中的细节结构再进行仔细推敲,最后选出最佳答案。
3)纠正不良阅读习惯。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学生避免一些不良阅读习惯:①改朗读为默读。因为正常的默读速度要比出声朗读的速度快两倍以上。②改心读为义读。教师必须努力使学生在阅读时养成直接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因为心读同样影响阅读速度。③改“精耕细作”阅读为按意群默读。教师应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让眼睛在每次停顿前,尽可能地多看几个词,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文章的大意上,不逐字去抠意思。
总之,正确的阅读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技能。教师只有通过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阅读策略,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阅读教学法。当然,学生掌握了阅读策略并不等于阅读水平就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认知风格、性格差异和已有的学习经验都会对阅读理解产生影响。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些因素,并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才有效地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