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针对目前板坯连铸动态二冷控制模型和动态轻压下模型忽略铸坯宽度方向上冷却不均匀的现象,使用喷嘴存在雾化效果差、喷嘴堵塞严重、喷嘴调节能力小、喷射角度不稳定,以及铰链点型式扇形段在线辊缝控制精度较差、装配和拆卸困难,不能满足现代连铸技术对高辊缝精度和降低维护成本要求的问题,通过研究开发了三维温度场在线仿真模型、新型高效喷嘴、新型无间隙辊缝调节扇形段,并且在多个工程现场进行了应用.升级改造后,铸坯探伤合格率提升至99.5%,铸坯表面横裂纹、纵裂纹、角部裂纹发生率分别下降了53.96%、56.3%、29.19%,
【机 构】
: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连铸事业部,重庆40001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目前板坯连铸动态二冷控制模型和动态轻压下模型忽略铸坯宽度方向上冷却不均匀的现象,使用喷嘴存在雾化效果差、喷嘴堵塞严重、喷嘴调节能力小、喷射角度不稳定,以及铰链点型式扇形段在线辊缝控制精度较差、装配和拆卸困难,不能满足现代连铸技术对高辊缝精度和降低维护成本要求的问题,通过研究开发了三维温度场在线仿真模型、新型高效喷嘴、新型无间隙辊缝调节扇形段,并且在多个工程现场进行了应用.升级改造后,铸坯探伤合格率提升至99.5%,铸坯表面横裂纹、纵裂纹、角部裂纹发生率分别下降了53.96%、56.3%、29.19%,扇形段离线标定和在线控制辊缝精度提高2倍以上,扇形段安装和拆卸时间减少了66%.
其他文献
针对转炉低硅铁水炼钢过程中存在的热量不足和成渣困难导致脱磷率低下的问题,通过工业试验,研究不同硅含量铁水在冶炼过程中的终点温度、热剂-硅铁量、废钢及矿石用量关系,并结合KR增硅技术和转炉加硅石造渣技术.结果表明,在转炉中添加硅铁时,铁水的化学热少,炉内温度前期上升速率慢,石灰加入量少且不易熔化,不利于前中期脱磷和后期渣的形成,但硅铁在KR熔炼良好,吸收率接近100%;低硅铁水(w(Si)≤0.3%)的脱磷由82.3% 增加至87.7%.
介绍了首钢京唐公司镀锡板CAS工艺开发研究实践,通过进行底吹管路改造,优化过程氩气流量控制以及夹杂物变性处理等方法,研发出CAS精炼工艺低氮控制技术、CAS底吹增氮技术、CAS钢包顶渣改质技术,成功实现了镀锡板高效低成本CAS工艺.CAS工艺生产的镀锡板完全满足质量要求,既保证了镀锡板产品质量又缓解RH工序压力,同时还降低了生产工艺成本.
对超低碳钢连铸坯窄边部位表层进行逐层刨削,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检测手段,研究了铸坯表层20 mm内尺寸在50μm以上气泡缺陷的形貌、数量、尺寸、成分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气泡缺陷是由气泡及其携带的氧化铝夹杂物造成的,以单个或聚集的形式存在.在发现的122个气泡缺陷中,尺寸在50~100μm的居多,占总量的60.66%;气泡缺陷在铸坯表层分布不均匀,在窄面两端部位较多,在宽面内弧侧上距窄面40~60 mm部位较少.铸坯窄面上的气泡缺陷平均数量密度大于宽面,铸坯皮下3 mm附近的气泡缺陷较
新双渣法转炉炼钢工艺脱磷阶段的关键在于脱磷渣的控制.为了研究脱磷渣的碱度与全铁含量对渣中物相组成与占比的影响,进行了新双渣法转炉炼钢工业试验.通过控制辅料加入量得到碱度与全铁含量不同的4种脱磷渣样,并对其进行了物相检测与微观观察.结果表明,脱磷渣由富磷相与基质相组成,当渣中全铁含量较高时还存在富铁相.其中富磷相的P元素含量最高,富铁相中P含量最少.随着碱度的升高,富磷相在渣中的占比先增加后减少,渣中全铁含量越高渣中Fe t O富铁相占比也越高.当富磷相占比为40% ~50%,基质相占比为13%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