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鹰笛(外一篇)

来源 :西藏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chen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子洒在办公室里,灼热的阳光将伏案午睡的程依楠唤醒。她抬起头甩甩枕得有些酸麻的手臂,目光落在办公桌上一张通知单上。看到通知单上那个十分熟悉的名字,程依楠便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对程依楠来说,雪域高原上的拉萨,气候远没有她的故乡南京那样温和湿润;喝惯了江南碧螺春和西湖龙井的程依楠也无法习惯酥油茶与甜茶;青稞揉成的糌粑更比不得苏州梅花糕的细腻香甜。然而,程依楠终究还是来了,并没有像有些同事那样做了逃兵。毕竟,被雾霾笼罩的南京,从来都看不到拉萨这样蓝宝石般剔透澄澈的藍天。
  如果没有面前这张发给一个名叫白玛仁青的学生的通知单,程依楠几乎想要给她的援藏生活一个完美的好评。她觉得,从她作为援藏教师到拉萨以来,白玛仁青可以说是她所遇到过的最棘手的学生,没有之一。
  程依楠是大学一毕业便报名参加了援藏。她的身体状况并不突出,因此组织上没有将她送到阿里或者那曲这些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而是将她放在了拉萨的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也没有哪门课程需要一个援藏的本科毕业生来教,于是程依楠的任务就是一些行政的学生工作。带着一腔热血来支援边疆的程依楠,便也努力地做个认真负责的班主任,将她在内地看到过的那些关心爱护学生的举动,统统践行到了她班里的学生身上。
  白玛仁青是程依楠班上一个藏族学生。据程依楠的藏族同事们说,白玛仁青的家在昌都偏远的牧区,家里仅有的不到十头牦牛,并不足以维持一家人正常的温饱。因此他的哥哥年纪轻轻就去了青海打工,已经在外漂泊了近十年。
  事实上,刚刚来到工作岗位听到这个似乎还不够典型的事例时,程依楠也没有对白玛仁青有过任何的关注。她完全不清楚不到十头牦牛意味着什么,只是例行注意到这个藏族学生有着康巴人清秀英气的外貌,但似乎不太合群。至于白玛仁青成功跻身程依楠的重点关注名单,已经是白玛仁青收到程老师接手的第三张违纪处分通知单之后的事情了。
  盯着一式两份即将第五次分别发给白玛仁青本人和全校公示的违纪单,程依楠认为她有必要找这个问题学生谈谈。
  走进班主任办公室的时候,白玛仁青还是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情,嚼着口香糖象征性地敲了敲门,没等回应便推门径直闯了进来。程依楠虽有心理准备,在看到仁青的一瞬间还是忍不住叹了一口气。而这不自主的叹气似乎触动了白玛仁青心中某根未知的弦,他迟疑了一下,将口香糖吐在了一边的垃圾桶里,脸上的不屑也收敛了几分。
  学生的表现在程老师看来,对这次约谈而言是个好兆头。于是她的脸色也不由得缓和了下来,指指办公桌对面的一张椅子和悦地说:“坐吧,白玛仁青。”
  对于自己开学以来的表现,白玛仁青心中有数。看他的表情,似乎已经将程依楠老师当做了假想敌,也做好了在疾风骤雨的批评乃至秋风扫落叶般无情的辱骂中,保持稳坐钓鱼台状的心理准备。然而来自假想敌的春天般的温暖,却让这个康巴男孩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
  最终,白玛仁青抬头看了看程依楠,深褐色的目光里含着程依楠永远也猜不透的复杂含义,而他脸上转瞬即逝的一抹飞红,也深深地藏在了黝黑的肤色之下。
  程依楠并没有太多地留意面前这个藏族学生的表情和眼神。她迟疑着张了张口,还没有想好开场白,便被白玛仁青抢先开始说话:“老师,您找我有事?”这个藏族学生的汉语听起来有些生硬,仿佛声音被酥油凝住了。而他的眼睛里却在开口的一瞬间闪过一丝不易觉察的狡黠,似乎对答案早已心知肚明。
  “老师”这个称呼让程依楠想起自己的援藏身份和来援藏前的许多幻想,她便忍不住热血沸腾了一下,一股莫名的责任感在她心里油然而生。于是,她看白玛仁青的目光里带有母牛舐犊般的柔和。程依楠没有说话,只是将违纪单递到白玛仁青面前。白玛仁青低头看了看,接过去,折了折放在衣袋里,表情却没有任何变化。
  办公室的空气突然寂静下来,白玛仁青依旧没有任何反应。于是程依楠只能开口打破僵局:“白玛仁青,这已经是第五次了吧。如果再有一次,你就不能毕业了。”
  也许是程老师语气中的恨铁不成钢,让白玛仁青有几分触动,也许是别的什么原因。白玛仁青终于抬起头迎了程依楠的目光,同时开口:“老师,我哥初中一毕业就去青海,现在照样能赚钱。我不毕业,现在就可以走,不浪费时间,照样也能赚钱。”
  在来到西藏之前,程依楠曾经对可能遇到的情况有过各种想象,可白玛仁青说出的这番话,属于她的无数种想象中最主流、最具有典型性的那一种。尽管如此,当她想象中的场景真实地发生在她面前时,毕竟缺乏经验的程依楠望着眼前英俊的面孔和那张略显满不在乎的表情,一时间哑了,不知说什么才好。
  重新梳理了一下思绪,程依楠准备转移男孩的注意力,她要用温情、用家庭来感化眼前的这个藏族男孩,细心的她注意到男孩脖子上戴着的笛子状的项链,问道:“白玛仁青,你脖子上的项链很好看,是家里人给你的吗”?
  白玛仁青黝黑的手伸到脖子上的项链,握住说道:“这是我阿妈给我的,每当想家的时候,握住它总会让我想起故乡。”
  程依楠温柔地问道:“你的家乡一定很美吧,跟我讲讲家乡的事情吧。”
  随着程依楠的循循诱导,白玛仁青慢慢地讲起了家乡的风光、小时候的趣事。期间,伴着程依楠悦耳的笑声。随着故事讲到尾声,两个人默契地陷入沉默中。
  这一次,打破寂静的是白玛仁青。他似乎注意到挂在程老师脸上的诚恳,于是低下头主动开口道:“程老师,我……保证这是这学期最后一次,下学期不会再这样了。”白玛仁青没有说出他旷课的理由,然而程依楠似乎隐约明白了什么,只是她还没来得及做出任何反应之前,听到白玛仁青又说:“程老师,如果我表现好,假期能去我家吗?那里虽然偏远,但是风景很好。”
  程依楠意识到自己想着什么之时,她的舌头已经比大脑更快地脱口而出:“好。”
  白玛仁青离开办公室的时候,应该是很礼貌地对程老师说了声再见,只是程依楠已经想不起当时具体的情形。从那以后,白玛仁青也确实安静了一段时间,没有翘课,没有夜不归宿,没有任何违纪行为,规矩得令程依楠都不免有些不习惯。   青藏高原是雪山神庇佑的土地,山的乳汁化为雪水,哺育了一代代黑头藏人。在雄浑壮阔的藏地,哪里有牧场,哪里就一定有雪山。在程依楠的请求下,休息了几天之后,白玛仁青便带着程依楠到了雪山脚下。
  在平均海拔超过四千米的藏东,即使是在夏季尚且透着几分凉意,在冰雪覆盖的冬天,就更加寒冷刺骨。程依楠尽管在羽绒服外面还裹着白玛仁青拿给她的羊毛藏袍,站在雪山脚下,寒风卷起雪片刮在她的脸上,还是让她不由自主地发起抖来。
  相比之下,白玛仁青的状态就要好很多。他的身材看起来有些单薄,但自小生长在这片草原上,早已习惯严寒的气候。白玛仁青侧过头看了看冻得缩起脖子却依旧专注地看雪山的程老师,忍不住摇了摇头。这一路上程依楠吃又吃不下、睡又睡不着,感觉下一刻就要倒下,但是一看见雪山、草地就跟打了鸡血一样,这让一直担心她身体的白玛仁青既无奈又感觉好玩,一种情愫便在心头慢慢萌生,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一时间他想起在学校一脸认真、一腔正气的程老师,跟如今眼前的这个对美景雀跃不止的大女孩,反差如此之大又如此地自然。
  太阳从雪山后升起,镀在山巅的金色如同为雪山加冕,而云的影子则在山腰变幻飘动。程依楠高高举起相机,贪婪地拍着眼前她从未见过的景象,却完全没有留意因为缺氧和寒冷的双重袭击,她的嘴唇已经乌紫得有些发黑。
  挟裹着雪粒的冷风从雪山脚下呼啸而过。白玛仁青有些担忧地看了看程依楠,他觉得或许应该先带程老师回到帐篷中暖和一下。然而看到程老师专注的神情和注视雪山與朝阳时眼中充溢的神彩,他张了张嘴却没有发出声音。
  最终白玛仁青只是向程依楠靠近了几步,换了个位置,试图用身体替老师挡住一部分寒风。而那个专注凝神的程依楠,仿佛与周围的世界已经浑然一体。
  他一直以来的担忧应验了。晚上回到帐篷,程依楠便发起了高烧。白玛仁青将厚厚的羊皮裹在老师身上,又煮了热茶,然而收效甚微。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原上发烧,下一步便极有可能迅速发展为肺水肿,进而危及生命。然而风雪交加的夜幕之下,白玛仁青除了不停地用凉水浸湿毛巾敷在程依楠额头。或用热水为程依楠热敷冰凉的双手外,什么都做不了。
  草原上长大的年轻人明白牧区的卫生所处理不了程依楠的病情。于是第二天一大早,草原尽头的天边刚刚露出一丝金色的微光,白玛仁青便找周边的牧民借了匹马,骑马抱着已经有些恍惚的程依楠,催马飞奔向最近的公路。只有到了昌都地区,才有大医院。
  高原的阳光,为凛冽的严冬注入一丝温暖。白玛仁青感到阳光照在他的背上,透过他身上的黑色藏袍体温在上升。然而太阳的温度,都没有他怀里程依楠的体温灼热。程依楠身上依旧裹着厚厚的藏袍,然而即使如此,白玛仁青依旧清晰地感觉到她高得不正常的体温,正迅速消耗着程依楠的生命。
  康巴青年一边踢动马腹,一边低头看了看依旧发着烧的程依楠。程依楠的脸上浸透了不正常的潮红,额头滚烫得就像一块木炭。即使在颠簸的马背上,程依楠依旧合着眼仿佛在沉睡,完全没有被惊醒。不知为何,白玛仁青的心中突然掠过一丝毫无来由的恐慌,他突然开始恐惧程依楠再也不能醒过来。
  莫名的恐惧在白玛仁青心中积聚起来,愈发浓厚。他有些慌神,便不由自主地将手臂收得紧了些。而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动作,又想起可能会更加影响程依楠的呼吸,于是将手臂微微松开几分,然而程依楠依旧紧闭着双眼,对这些完全没有任何反应。
  当白玛仁青终于搭到去昌都的车,将程依楠送到医院的时候,他丝毫没有轻松的感觉。程依楠被一群穿着白大褂的人推进高压氧舱,而白玛仁青却觉得自己也快要窒息了。他等待程依楠的消息就像是在等待某种判决。
  等待的过程太过于煎熬,以至于显得比古老象雄王朝的历史还久远、比喜马拉雅山存在的时间还要漫长。而当医生将最坏的消息告诉白玛仁青的时候,这个康巴青年愣怔了许久,才意识到自己听到了什么。
  程依楠最后的愿望,是想要永远地留在青藏高原。然而根据她远在南京的父母的请求,程依楠并没有像藏族人一样天葬,而是按照汉族的传统火葬后,将一部分骨灰交给了她的父母,剩下的一部分,白玛仁青主动请求要将骨灰带到雪山上,完成老师的遗愿。
  白玛仁青将程依楠的骨灰带回了他在昌都邦达草原的故乡,又带着骨灰和经幡一起沿着已经完全被大雪封住的山路,一步步走进了故乡的雪山顶。
  半山腰的凛冽寒风,如锋利的刀刃般割着白玛仁青露在外面的脸颊和双手,年轻的康巴汉子却仿佛全无感觉。他双手捧着用经幡和哈达裹起的程依楠的骨灰盒,在及膝深的雪地上跋涉,脸上的表情却复杂得让人看不出他在想什么。
  当白玛仁青终于到了他想要挂上经幡的目的地时,滚烫的泪水已经不知不觉划过他的脸颊。带着体温的泪水在肃杀的寒风中冷却又冰冻,残留的泪痕将他的表情分割得支离破碎。事实上,白玛仁青并不十分明白他为什么要哭,只是觉得有什么东西噎在心里,唯有流出的泪水才能让他的心里好受一点。
  空中飘舞起鹅毛般的雪片,分不清是天上落下的雪,还是被风卷起了地上的雪,仿佛将天地都掩在白茫茫的帷幕之下。白玛仁青神情肃穆地将经幡挂在了山上,又跪在经幡旁为程依楠垒起了一座小小的玛尼石堆。随后,他带着虔诚的表情,将骨灰盒裹在哈达里,又连着一对鹰笛一起轻轻放在了玛尼堆前。没有被压住的哈达一角在风中飘飞跳跃,又仿佛融在了茫茫白雪之中。
  白玛仁青跪在雪地之中,为程依楠祈祷。大雪落满了他的头上、肩上,白玛仁青却神情专注。
  不知过了多久,风雪渐渐平息,露出一小片湛蓝的天空。白玛仁青的脸上释然的表情仿佛明白了什么。随后他便唱起一首旋律悠扬婉转的歌来,蓝天和雪山都陷入到了寂静,都在聆听白玛仁青的歌声。
  白玛仁青的脸上,突然露出了一丝微笑。他最后看了一眼裹着哈达的骨灰盒,仿佛要将程依楠最后的归宿地牢牢记住。随后,白玛仁青向着一边的山崖走去,下面是白晶晶的深渊,他要像一片雪花一样飘落下去。   最终,还是白玉萍打破了沉默:“索朗仁增……你……如果……如果,你……”说话的时候,白玉萍依旧没有抬头,没有让洛桑看到她眼中等待宣判般的紧张。可她的手却随着话音用力地一抓,扯断了几根草。
  听到身边少女的说话声,洛桑丹巴的眼神一滞,心跳也莫名地骤然急促起来。他侧过头看着白玉萍,等待她的下文。
  薄薄的一层细密汗珠悄悄渗在白玉萍的额头,她脸上的高原红也比平时更加明艳,向周围扩散开去,甚至将她的耳朵和脖颈都染成了玫瑰色。而白玉萍再次开口时,声音小得几乎连路过的风也听不见:“索朗仁增,你……会成为一个……穆斯林吗?”
  说完这句话,白玉萍的头更低了下去,完全埋在了胳膊里。洛桑丹巴听懂了白玉萍的意思,脸上也腾地一下烧起来。他下意识地伸出手想要拉起白玉萍的手,突然又想起了什么,伸出的手便僵在了半空。
  洛桑丹巴沉默地迟疑了许久,半天都没有等到回答的白玉萍忍不住微微地抬起了头,从衣袖的缝隙偷看洛桑丹巴的反应。
  “……对不起。”
  此刻,洛桑丹巴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才挤出这几个字来,他的手也终于无力地落下来垂到草地上,小心地没有触碰到白玉萍。随后,洛桑丹巴吸了吸鼻子,如同慢动作般站起来。
  白玉萍依旧坐在地上,一动不动,只是头在手臂之间埋得更深了。洛桑丹巴抿了抿嘴,转身的动作有些机械,却毫无反悔的余地。他慢慢地迈开一步,又迈开一步,终于离身后白玉萍越来越远。
  洛桑丹巴也没有看到,在他身后把头深埋在双臂之间,肩膀微微颤抖的少女。
  洛桑丹巴最终还是没有还俗,而是选择了青海的一座宁玛派寺庙。索朗仁增的名字不再有人提起,《格萨尔》艺人僧人洛桑丹巴,渐渐积攒了越来越多的说唱录音和手抄本。
  十年一晃而过。僧人洛桑丹巴,成为了青海《格萨尔》史诗抢救办公室名单上的艺人洛桑丹巴。他贡献了许多部说唱作品的录音,也整理了不少藏文的《格萨尔》手抄本。
  艺人洛桑丹巴有个习惯,就是当他吃着买来的油饼的时候,总会发一会呆。起初别人以为他或许对油饼的味道或者配料过敏,但时间一久,别人也就习惯了。
  有一次,洛桑丹巴应邀去参加一个格萨尔学术研讨会议,路过夏河的时候正是中午。洛桑丹巴穿过熙熙攘攘的街道,忽略了街道两边那些满脸热情,高声喊着“老乡,吃饭吧”招揽顾客的清真饭店老板娘。
  突然,一个很熟悉的声音传到了洛桑丹巴的耳朵里:“老乡,吃……”
  不得不停下脚步的洛桑丹巴抬起头,对方的声音却突然戛然而止,洛桑丹巴看清了一张脸,面前的女人头戴伊斯兰式的黑色头纱,眼睛依旧黑亮灵活,但是眼角却多了皱纹,脸上也粗糙了许多,不再有曾经的高原红。
  两人谁都没有说话,就那样一动不动地相对而立,行色匆匆的路人也没有注意到街边这一幕场景。
  一声小孩子的啼哭声惊醒了快要凝固成雕像的洛桑丹巴和白玉萍。白玉萍突然从梦中回过神来,低下头转身进了自家的饭店。洛桑丹巴站在门外看到她将一个小孩抱在怀里轻轻摇晃,两个大一些的孩子一左一右拉住她的衣服。
  洛桑丹巴转过身,表情平静地离开。
  擦肩而过的路人,看不到藏在他眼底的那分恍惚。
  编辑导语:《雪山·鹰迪》《消失的高原红》:这两篇小说写得很轻,故事性也强,但两篇小说最让人感动的是情感。《雪山·鹰迪》的结局令人心颤泣涕,一个年轻生命承受如此之重,是我们所始料不及的;《消失的高原红》是关于责任和信仰的叙事,情感因这些而升华。
  責任编辑:次仁罗布
  平措朗杰,西藏日喀则人。1991年出生,毕业于浙江警察学院,2013年入伍,现就职于拉萨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主要从事边检业务、公文等文字编撰工作,但心中始终怀着一个文学梦。工作之余撰写了一些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累计十余万字,陆续在《边防警察报》、《西藏文学》等刊物发表。
其他文献
扎西班典是西藏当代文坛上用藏文创作,且取得优异成就的知名作家。他来自乡村,乡村的生活、工作经历不但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也为他的创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他的小说在描写反映西藏当代乡村风貌方面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他的散文创作也颇具特色,善于在行文中借助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理性思考,把个人的思考通过直白朴实的语言表达出来。对于扎西班典的作品,由于语言上的障碍,笔者阅读的不是很多,只是阅读了他的部分翻译
天津市蓟州区共有各类型幼儿园289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50所,民办幼儿园139所(含24所民办托幼点),在园幼儿27101人。根据我区幼儿园数量多、分布广、民办幼儿园比例大、城乡幼儿园办园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区教育局以创新管理机制为抓手,以开展联合学区工作为载体,以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为保障,全区幼儿园保教质量得到整体提升,为幼儿提供了更优质的学前教育服务,人民群众对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一、
天津市静海区现有各类型幼儿园249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84所(含教育部门办幼儿园8所、乡镇中心幼儿园36所、村办幼儿园138所),民办幼儿园(含民办托幼点)65所。  我区农村幼儿园教师中合同制教师多、非专业人员多,园所管理水平较低。为全面提高农村幼儿园保教质量,促进全区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我区坚持充分发挥公办示范幼儿园、一级幼儿园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深入探索城乡帮扶的有效运行机制,加大优质
一千条河流汇聚,  划开一座山,  高贵柔软的心,  在雪山顶,  诞生比雪更纯净的声音!  在喜马拉雅山脚下,  一个丰裕的田庄里,  渐渐长大,  这声音的主人,  拥有族人骄傲的气质,  不同凡响的内外,  谦逊和爱,  众多追随者倾慕与他。  在某个夜晚,  一颗星在梦中出现,  从此他的心比星辰明亮……  我看见日月穿梭、轮回无常,  唯独他洞悉黑暗的眼睛,  在慈悲的手势里泪光闪闪, 
中国自古就有文人针对写作提出过自己的精辟见解,正所谓“文章千古事,自得方为贵”。但是在实际的高中语文课堂中,很多学生都在为无话可说、无物可论、审偏题、写跑题所困扰。归根结底,这是由于学生在语文学科素养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水平欠佳。针对高中生在议论文写作中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缺失,笔者进行了以下四方面的策略思考。  一、写好文体,打下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根基  我们知道议论文分为引论、本论和结
记得以前太阳快下山时  大人们总会聚集在村口向阳的场地  手里忙着针线活,你一句我一句地闲聊  孩子们总是跑着跳着  在巷子里、草地上、小河边  有的玩捉迷藏、有的在某个角落玩羊拐  有的踢毽子、过家家、打弹弓……  天黑了也不愿散去  现如今村子里见不到几个人  见不到出来晒太阳的大人们  也见不到欢跑着的孩子们  故乡像失了光泽的中年妇女,疲惫懒言  故乡像没了势的老大哥,郁郁寡欢  挨家挨户
重返昌都的因缘  庚子鼠年的开端带给人类是不同寻常的苦难与思索。疫情缘故,我在成都家中陪伴年近九十的母亲四个月,这是二十多年来最长的一次。成都的疫情态势不严重,也不是太紧张,我与母亲度过了一段还算轻松愉快的日子。  我把所有烦恼事情都搁下了,除了每天看看疫情通报,为疫情揪着心,也知道我无能为力,能做的就是祈祷天下人安康。剩余的时间我强迫自己静下心来读书、画画、练硬笔书法,几个月下来收获蛮大。每天傍
底雅,据称是象雄语。意为好水。可信,亦可不信。  公元2001年夏季。  早晨六时许,我睡得正酣的时候,驾驶员殴珠给我打来电话,叫我赶紧起床,到他家吃早饭,县长想早点走。  殴珠的这一句话,把本来就没有睡醒的我搞得云里雾里的,摸不着头脑。  等我想问个明白的时候,他已经把电话挂断了。当反应不算太迟钝的我,揉揉惺忪的眼睛,懵懵懂懂地把手伸向床边写字桌的当儿,猛然想起了头天下午在县委、县政府大院门口,
【摘 要】在古诗教学实践中,通过诗中鲜活生动、真实可感的意象,不仅可以深入诗境、深度对话诗人,“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而且因为“象”的真切可感,学生更容易由此理解“意”,从而轻松地走进古诗,理解古诗,获得思维、审美以及诗词文化的发展与积淀。  【关键词】意象;古诗;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10-0107-02  A Cas
这天,木娘仍像往日一样,闷着头心不在焉地闲走,在风雨桥上,差点与人撞了个满怀。  抬头一看,是老校长——当初教过她的语文老师。这么多年了,她没想过要联系老师,有什么可联系的呢?自己混成了这个样子。现在意外地碰了面,让她有些尴尬。校长虽然不再年轻,可依然那样和蔼,依然认得眼前这个已经长大了的学生。那时,是老师教她热爱上写作的。她对文字天生敏感,身边的一草一木,旁人的一言一行都会触动她那颗幼小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