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把梦想写在太空

来源 :太空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fee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梦想,一个萦绕在中华民族心头的千年梦想,随着3位中国航天员由神舟九号飞船进入天宫一号终于成真。
  如同敦煌壁画上的飞天形象一样如梦如幻——2012年6月18日14时07分,两个航天器在距地球343千米的太空紧紧相拥,3个小时后,景海鹏、刘旺、刘洋像鸟儿一样,依次“飞”进了“天宫”……
  圆梦“天宫”,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具备向在轨航天器运送人员和物资能力的国家,标志着中华民族在叩开空间站时代大门之后,又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从2003年神舟五号开启中国首次载人航天之旅,到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太空飞行;从神舟七号航天员在太空留下中国人第一行脚印,到今天3位航天员入住“天宫”……中国航天人把一系列超越梦想的跨越,标记在了浩浩太空上。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中华民族古老的期盼,在这短短9年一一成为现实?
  ——把梦想写在太空,靠的是改革开放积累的雄厚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
  正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所说,是改革开放托起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跨越。
  综合国力的稳步增长,推进了科技实力的不断跃升,把中国载人航天的一幅幅蓝图变成了现实:京郊田野,矗立起现代化的航天城;大漠深处,崛起世界一流的载人航天发射场;浩瀚太空,构筑起陆、海、天基一体化的载人航天测控网……而中国航天的每一次梦圆,又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按照国际通用的评估,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会产生7~12元的回报。我国1100多种新材料中的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完成的。
  ——把梦想写在太空,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有优势。
  就在中国航天员入住“天宫”的这一刻,从渤海之滨到西部边陲,从漂泊在三大洋上的远望号测量船到布设在各国的地面测控站,直至遨游在太空的“天链一号”中继卫星,有多少台雷达和跟踪测量装备同时启动?又有多少数据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北京航天飞控中心,汇集到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神舟牵动神州。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的凝聚力空前进发,汇聚成助力神舟一次次飞天的强大力量。无论科研人员还是保障人员,无论火箭、飞船的研制者,还是发射场、着陆场的建设者,情系载人航天事业的千军万马,把齿轮啮合般的协作精神加注到了托举神舟的火箭之中。无论杨利伟、费俊龙,还是翟志刚、聂海胜、刘伯明,每一位飞上太空的航天员在回到祖国的那一刻,几乎都会发出同样的感慨:载我们飞天的是神舟,助推神舟的是整个神州的力量!
  作为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载人航天包括八大系统,直接参与研制工作的研究所、基地、研究院一级的单位就有110多个,配合参与工程的单位多达3∞0多个。数十万科研工作者的心血,凝结在长征运载火箭20多万个零部件上,凝结在了神舟飞船、天宫一号一个个元器件上……
  ——把梦想写在太空,靠的是中华民族勇攀高峰、敢于超越的进取精神和创新勇气。
  1961年人类首次飞上太空,5年之后又实现了两个航天器的第一次交会对接。在航天领域,中国无疑是后来者。
  在自力更生中起步,依靠自主创新发展。面对太空,激发起有着千年飞天梦想的中华民族无限的创造力。从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运和远距离测试发射的“三垂一远”发射模式,到国际先进的基于IP技术的“永远在线的航天测控网”;从火箭控制系统采用更加精准的迭代制导手段,到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空间交会对接机构;从独具特色的航天医学工程体系,到瞄准国际前沿的空间科学实验……一系列“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无不是中国自主创新的结晶。
  梦想有多远,就能飞多远;创造力有多强,赶超的步伐就有多快。
  飞向九天、漫步太空、入住“天宫”……正是靠着勇攀高峰的创新勇气,中国航天接连取得历史性突破,把只有极少数大国才有能力实现的目标,一步步变成了现实;也正是靠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中国航天不仅走出了一条低成本、高效益的发展之路,而且锻造出了群星璀璨的人才方阵。
  天高纵飞,海阔任游。就在神九航天员飞向“天宫”的前一天,中国自主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6671米,又一次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神舟”飞天,“蛟龙”潜海,中华民族用勇攀高峰的崭新成就向世人昭示:今天的中国,并不是一个只能生产鞋子、袜子、打火机的“世界工厂”,中华民族完全有能力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据应有的一席之地,完全有信心依靠自强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圆梦“天宫”。中华民族的步伐从未像今天这样自信而豪迈——因为,载人航天中进发出的精神光芒,正在化作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这就是,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科学求实、严肃认真,同舟共济、团结协作,淡泊名利、默默奉献。
  把梦想写在太空,中华民族还将飞得更高、更远……
其他文献
欧空局的自动货运飞船是欧洲有史以来研发的最大、最重、最复杂航天运载器,也是欧洲为国际空间站常规运行做出的重大贡献,它的运行周期已延至2020年。  多功能自动货运飞船自带推进剂和导航系统,具有全自动控制能力,可满足载入飞船的安全性要求。发射升空后,一个高精度的导航系统为自动货运飞船与目标——国际空间站对接进行制导,自动对接精度达到约8厘米,此时飞船绕地运行速度达到每小时28000千米。  每艘自动
期刊
纳型卫星在上个世纪也有所发展,但应用上大都停留在简单空间飞行实验,用处很有限,皮星更多是作为一种概念性存在,主要为教学与筒单元部件实验服务。随着“立方体”纳星的诞生,小卫星应用如同“井喷”迅猛发展。  美国航宇局的立方体会战  199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汤姆肯尼教授对皮星提出新的设计概念:外形上看是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立方体,输出功率相当于手机,质量不足1千克。从此皮星被称为“立方体”卫星(Cu
期刊
以色列航空工业公司的子公司ELTA系统公司获得一系列国外订单,提供三维火控雷达、卫星通信网络系统、AD-STAR雷达系统和战术短程防空雷达。合同总价值为1.06亿美元。一份价值为3900万美元的订单是为陆基地对空防空武器系统提供高性能三维火控雷达。该火控雷达由ELTA系统公司制造,用于检测、跟踪和识别战斗机和各种导弹等高机动目标,将目标数据传输到SA武器系统,以锁定目标;通过采用有源电子相控阵(A
期刊
雷锡恩公司完成了标准-3 llA导弹的固体姿轨控系统(TDACS)初始设计评估,标志着该项目向关键设计评估迈出了一大步。火箭发动机包括4个转向喷嘴和6个姿态控制喷嘴,TDACS的高精度推进是标准-3 llA导弹精确拦截弹道导弹的关键。  雷锡恩公司导弹系统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生产主管表示,TDACS是标准-3 llA导弹最为复杂的组件。此次评估所提交的设计细节和测试数据证明TDACS已可以进入一下阶
期刊
据俄罗联合造船消息称,今年秋季将对布拉瓦导弹进行至少两次试射。这两次试射将于10月或者11月进行,计划从亚历山大·呈夫斯基号核动力潜艇上发射。  俄罗斯国防部长曾表示布拉瓦导弹将在今年10月服役,俄罗斯相关专家却对这种问题导弹的服役计划提出质疑,称虽然该导弹能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但相比之下却很可能导致更多的安全问题。  俄罗斯去年12月23日成功试射了两枚布拉瓦导弹。该导弹总计进行了18次试射,但
期刊
俄罗斯国防部近期宣布,俄罗斯空军的战略远程作战部队已经开始装备了新型空射巡航导弹。据悉,该弹也可装备正在研制的第五代战斗机。伦敦国际战略研究学院的专家认为,该弹可能是Kh-555,也可能是Kh-101/102。Kh-555是1984年开始服役的装有核战斗部的Kh-55巡航导弹的改进型号,主要是用常规战斗部取代了核战斗部,主要装备图-95和图-160轰炸机;Kh-101是一种正在研制的装有核战斗部的
期刊
前不久,每五年评选一次的上海学子“感动校园”十大人物(或集体)获奖名单出炉,其中上海闵行三中“探梦天宫”小组榜上有名。消息传来,整个学校沸腾了,大家奔走相告,相互传递着这一令人振奋的喜讯。  多元办学,坚持航天特色  阂行三中既不是上海市的重点中学。也非闵行区的名牌学校,只是一家普普通通的中学他们获得如此让人羡慕的殊荣,也许有点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因为他们是一座在上海市小有名气的航天科技特色学
期刊
伊朗推迟发射对地观测卫星  5月29日,伊朗航天局局长法兹利宣布,原定5月23日进行的“黎明”(Fajr)实验型小型对地观测卫星发射已推迟,将在未来10个月内的某一时间进行。他未解释推迟的原因。据报道,“黎明”卫星重50千克,可采用冷气推力器系统改变轨道。这将是该国首颗能在轨机动的卫星。伊新闻电视台称,该卫星将从高300千米的轨道观测地球,将能工作1.5年:伊此前发射的几颗卫星都只能留轨几个月。(
期刊
俄发射联盟TMA04M载人飞船  5月15日,俄罗斯联盟FG型火箭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了联盟TMA04M载人飞船。飞船两天后同國际空间站对接。船上乘有两名俄罗斯航天员和一名美國航天员。他们加入第31宇航组,使站上机组人数恢复到6人的满额水平。这次发射原定3月底进行,但因测试发现原先的飞船气密性不足而推迟了6周多。(阳光)  美航宇局将在轨  望远镜租借给加州理工学院  根据一份5月14日签署的《航
期刊
俄日航天局官员主张探月  作为载人空间探测的下一个重大着陆地点,NASA正把目光放在一颗小行星上。但作为该局国际空间站项目两大合作伙伴,俄罗斯和日本航天局高级官员却表示应以月球为目标。在5月22日召开的华盛顿全球空间探测大会一次政府航天局领导人圆桌会议上,俄联邦航天局局长波波夫金称,探月是该局载人探测的重中之重,国际空间站各伙伴方应利用这座前哨站来试验重返月球所需的技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