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科技”一词的提及次数达17次之多,成为报告高频词之一。更引人注目的是,报告还列举了一系列的重大科技成果,如: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可以说,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中国科技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伴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科技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发出中国科技最强音。
“慢跑者”到“领跑者”的华丽转变
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创新则是科学技术的灵魂。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中国科技人把“创新”二字深刻地抒写在祖国的神州大地上。从党中央把创新摆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开展;从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17年的第22位;从创新驱动是什么、创新驱动为什么、创新驱动抓什么等重大理论到一大批战略高科技 创新成果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可以说,今天的中国科技人,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充足的创新底气和更加强大的创新自信。而充足底气和强大自信的背后源于党和国家对创新发展的极度重视、源于中国科技的巨大成就和坚实根基、源于当今中国人对创新前所未有的渴望和追求。那在过去的五年,我国有哪些重大科技成果问世了呢?让我们一一去了解。
天宫:在神话故事中,天宫本是神仙居住的宫殿,但在现实生活中,天宫里可没有神仙,只有中国宇航员。
早在2011年,天宫一号就已进入太空,是我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而后,天宫二号接过接力棒,升上太空,它接待了两批访客——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
未来,我国将在天宫二号的基础上建立“真正的天宫”——空间站。
天眼:在贵州的大山深处,坐落着一个江湖人士称之为“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它有着与《西游记》中二郎神的第三只眼睛一样的功能——看得远。从理论上来说,它能看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
蛟龙:蛟龙原本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能使洪水泛滥的一种龙,而如今的蛟龙则被中国科学家赋予了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使命。它是由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早在2012年,它就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至7062米海底,刷新了作业型载人潜水器的世界记录。
悟空:2015年年底发射升空的“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同样拥有探明“虚空”的本领。它在太空中开展高能电子及高能伽马射线探测任务,探寻暗物质存在的证据,研究暗物质特性与空间分布规律。它的“火眼金睛”,能够找寻和分辨暗物质粒子湮灭或衰变后留下的痕迹。
墨子:2016年8月,“墨子号”发射,它是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主要科学目标是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在此基础上实验广域量子密钥网络,以期空间量子通信实用化;它还在太空中分发纠缠光子,实验量子隐形传态,并检验空间尺度的量子力学完备性。
“墨子号”的实验成果,为构建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奠定了可靠的技术基础。
……
这一系列上天入地的大国重器无不反映出,今天的中国,依靠科技创新已实现从“慢跑者”的角色变身为“领跑者”,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踏上新起点 开启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一科学论断不仅赋予了科技工作在新时代里的新任务、新征程,同时也给科技工作者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战略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科技工作者应如何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呢?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我们也许可以找到方向。
坚持创新驱动为引领:十九大
报告强调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中国的科技发展取得了诸多成就。从神舟飞天到嫦娥奔月;从蛟龙入水到高铁飞驰;从悟空探测到墨子加密,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创新千帆尽举,有力地引领着中国经济航船破浪前行。
三要强化知识产权运用。要坚持“三管齐下”,推进知识产权运用从单一效益向综合效益转变。持续深化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权益分配机制,从根本上调动单位和发明人实施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体系,为知识产权的转移转化、收购托管、交易流转、质押融资、分析评议等提供好平台支撑,促進知识产权的综合运用。此外,要面向实体经济,通过实施专利导航工程、组建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等措施,大力促进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提高产品供给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十九大报告指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实质就是产业升级和经济提升的过程。近代以来,每次科技创新的重要突破和创造性应用,都会带来新工具与新方法的出现,从而带动人类发展方式的变革。
从蒸汽机、发电机、原子能和计算机等的发明、改良到投入使用,我们不难发现,一项科技发明能否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提升的首要条件往往不是它的问世时间,更多的是取决于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效率,这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也是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编辑/起点)
“慢跑者”到“领跑者”的华丽转变
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创新则是科学技术的灵魂。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中国科技人把“创新”二字深刻地抒写在祖国的神州大地上。从党中央把创新摆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开展;从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17年的第22位;从创新驱动是什么、创新驱动为什么、创新驱动抓什么等重大理论到一大批战略高科技 创新成果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可以说,今天的中国科技人,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充足的创新底气和更加强大的创新自信。而充足底气和强大自信的背后源于党和国家对创新发展的极度重视、源于中国科技的巨大成就和坚实根基、源于当今中国人对创新前所未有的渴望和追求。那在过去的五年,我国有哪些重大科技成果问世了呢?让我们一一去了解。
天宫:在神话故事中,天宫本是神仙居住的宫殿,但在现实生活中,天宫里可没有神仙,只有中国宇航员。
早在2011年,天宫一号就已进入太空,是我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而后,天宫二号接过接力棒,升上太空,它接待了两批访客——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
未来,我国将在天宫二号的基础上建立“真正的天宫”——空间站。
天眼:在贵州的大山深处,坐落着一个江湖人士称之为“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它有着与《西游记》中二郎神的第三只眼睛一样的功能——看得远。从理论上来说,它能看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
蛟龙:蛟龙原本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能使洪水泛滥的一种龙,而如今的蛟龙则被中国科学家赋予了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使命。它是由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早在2012年,它就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至7062米海底,刷新了作业型载人潜水器的世界记录。
悟空:2015年年底发射升空的“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同样拥有探明“虚空”的本领。它在太空中开展高能电子及高能伽马射线探测任务,探寻暗物质存在的证据,研究暗物质特性与空间分布规律。它的“火眼金睛”,能够找寻和分辨暗物质粒子湮灭或衰变后留下的痕迹。
墨子:2016年8月,“墨子号”发射,它是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主要科学目标是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在此基础上实验广域量子密钥网络,以期空间量子通信实用化;它还在太空中分发纠缠光子,实验量子隐形传态,并检验空间尺度的量子力学完备性。
“墨子号”的实验成果,为构建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奠定了可靠的技术基础。
……
这一系列上天入地的大国重器无不反映出,今天的中国,依靠科技创新已实现从“慢跑者”的角色变身为“领跑者”,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踏上新起点 开启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一科学论断不仅赋予了科技工作在新时代里的新任务、新征程,同时也给科技工作者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战略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科技工作者应如何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呢?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我们也许可以找到方向。
坚持创新驱动为引领:十九大
报告强调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中国的科技发展取得了诸多成就。从神舟飞天到嫦娥奔月;从蛟龙入水到高铁飞驰;从悟空探测到墨子加密,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创新千帆尽举,有力地引领着中国经济航船破浪前行。

三要强化知识产权运用。要坚持“三管齐下”,推进知识产权运用从单一效益向综合效益转变。持续深化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权益分配机制,从根本上调动单位和发明人实施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体系,为知识产权的转移转化、收购托管、交易流转、质押融资、分析评议等提供好平台支撑,促進知识产权的综合运用。此外,要面向实体经济,通过实施专利导航工程、组建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等措施,大力促进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提高产品供给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十九大报告指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实质就是产业升级和经济提升的过程。近代以来,每次科技创新的重要突破和创造性应用,都会带来新工具与新方法的出现,从而带动人类发展方式的变革。
从蒸汽机、发电机、原子能和计算机等的发明、改良到投入使用,我们不难发现,一项科技发明能否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提升的首要条件往往不是它的问世时间,更多的是取决于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效率,这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也是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编辑/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