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我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高校社科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讲者,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关键词:高校社科教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作用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高校社科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自然肩负着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政治使命。为不辱使命,切实发挥高校社科教师在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的作用,最根本和最主要的是要发挥好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一、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我们知道,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哲学社会科学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和最根本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只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住根本,在纷繁变幻的现象中把握规律,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中把握方向,才能不断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也是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的必然要求。大量事实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高校社科教师必须牢牢占领高校思想政治课课堂这个主阵地,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一定要旗帜鲜明,毫不含糊,使我们的课堂为向大学生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有效载体。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弘扬主旋律,正确引导社会思潮。从总体上看,我国国内社会思想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的,为改革发展稳定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实践空前活跃,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同其他多样的社会思想的冲突和矛盾,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较量和斗争,将长期不可避免。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引导社会思潮,坚决抵制错误思想意识,不断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二、坚定理论信仰,提高理论水平,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坚持了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于它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的理论体系。在我們党接受马克思主义八十多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团结和带领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战胜了一切艰难挫折,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深钻细研,一方面要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另一方面要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力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并把科学的理论内化为自己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真正的理论信仰,有了真正的理论信仰,讲课才能理直气壮,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才能用科学理论打动人,才可能受到大学生的尊重和欢迎,得到大学生的认同,达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这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素养。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读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回答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收到实效,能否真正达到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又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在重大政治问题上明辨是非,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在教学中就要善于把历史和现实的距离拉近,把理论和实践的距离拉近,把理论和学生的距离拉近,加强对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和解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有特有政治敏感、浓厚的理论兴趣,时刻关注党的理论新进展,不断掌握党的创新理论,要走进社会大课堂,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实践,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要深入社会的不同领域了解我国城乡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和遇到的问题,不断开阔理论研究的新视野,在研究中找到理论和现实的“切入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说明解读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回答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面向新时代,面对新实际,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走近大学生的视野,真正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解决大学生成长困惑的理论武器。
四、拓展知识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丰富育人情感
实践证明,学生并不拒绝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真正有效,真正为青年学生所接受,不仅在于教学内容要科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是否得当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全面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调动起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要从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人生经历和思想特点出发,采取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如采用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等方法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丰富育人情感,要爱事业、爱生活,爱学生,健康向上,上课要有激情,要了解学生关注的时尚前沿、紧紧抓住学生的思想脉搏,有的放矢地调动学生的兴奋点,与学生交流沟通。只要我们能讲清道理,以理服人,付出真情实感,以自己的思想行为感染学生,学生就会有学习热情,就容易接受我们所讲的思想理论,这样才能发挥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影响,进而达到在高校青年学生中传播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社科教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作用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高校社科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自然肩负着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政治使命。为不辱使命,切实发挥高校社科教师在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的作用,最根本和最主要的是要发挥好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一、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我们知道,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哲学社会科学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和最根本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只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住根本,在纷繁变幻的现象中把握规律,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中把握方向,才能不断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也是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的必然要求。大量事实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高校社科教师必须牢牢占领高校思想政治课课堂这个主阵地,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一定要旗帜鲜明,毫不含糊,使我们的课堂为向大学生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有效载体。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弘扬主旋律,正确引导社会思潮。从总体上看,我国国内社会思想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的,为改革发展稳定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实践空前活跃,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同其他多样的社会思想的冲突和矛盾,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较量和斗争,将长期不可避免。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引导社会思潮,坚决抵制错误思想意识,不断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二、坚定理论信仰,提高理论水平,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坚持了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于它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的理论体系。在我們党接受马克思主义八十多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团结和带领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战胜了一切艰难挫折,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深钻细研,一方面要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另一方面要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力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并把科学的理论内化为自己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真正的理论信仰,有了真正的理论信仰,讲课才能理直气壮,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才能用科学理论打动人,才可能受到大学生的尊重和欢迎,得到大学生的认同,达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这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素养。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读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回答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收到实效,能否真正达到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又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在重大政治问题上明辨是非,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在教学中就要善于把历史和现实的距离拉近,把理论和实践的距离拉近,把理论和学生的距离拉近,加强对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和解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有特有政治敏感、浓厚的理论兴趣,时刻关注党的理论新进展,不断掌握党的创新理论,要走进社会大课堂,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实践,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要深入社会的不同领域了解我国城乡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和遇到的问题,不断开阔理论研究的新视野,在研究中找到理论和现实的“切入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说明解读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回答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面向新时代,面对新实际,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走近大学生的视野,真正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解决大学生成长困惑的理论武器。
四、拓展知识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丰富育人情感
实践证明,学生并不拒绝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真正有效,真正为青年学生所接受,不仅在于教学内容要科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是否得当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全面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调动起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要从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人生经历和思想特点出发,采取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如采用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等方法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丰富育人情感,要爱事业、爱生活,爱学生,健康向上,上课要有激情,要了解学生关注的时尚前沿、紧紧抓住学生的思想脉搏,有的放矢地调动学生的兴奋点,与学生交流沟通。只要我们能讲清道理,以理服人,付出真情实感,以自己的思想行为感染学生,学生就会有学习热情,就容易接受我们所讲的思想理论,这样才能发挥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影响,进而达到在高校青年学生中传播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