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创新是培养文学鉴赏力的关键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ri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的中规定“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提出了具体要求:“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新的鉴赏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求的提出,给高中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下面,主要从创新的角度,来谈文学鉴赏的问题。“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是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如何实现创新,也是培养文学鉴赏力的关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1.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了作品,而创造的过程最终是由读者来完成的。这是基于“接受美学”理论的认识(接受美学在文学的“生活”、“作家”、“作品”三要素外,又引进了第四要素,即“读者” )。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正是这个道理。而这个读者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由老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读者群”。它,有共性,也有个性。因此,我们强调在文学鉴赏活动中的师生共同参与,强调双边及多边的互动交流,强调师生在鉴赏活动中创新精神火花的碰撞。这一过程,是多向“对话”的过程:老师与作家、作品“对话”,学生与作家、作品“对话”、老师与学生就作家、作品“对话”,老师、学生、作家作品三方“对话”。因此,“读者群”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文学鉴赏的主体,都要理所当然地参加文学鉴赏的全过程。
  2.文学结构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结构,提供了创新思维的最广阔空间。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解读课文,尤其是形象分析。比如,“孔乙己是不是真死了”、“于勒叔叔在美洲”等等,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组织,以求得对文学形象的正确把握和对情节的正确理解。而且,文学作品往往不只是具有唯一的意义,应当允许我们自己有各种各样的理解,自己的理解只要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就应该给予肯定。作品不会自己提出问题和答案,应该由我们自己提出并由自己去求得解答。
  3.尽量摆脱千篇一律的公式和套话,用自己的经验、情感、生活理念去寻求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要指望文学鉴赏有标准答案,不要指望有固定的模式、套路来求得文学作品的正解。一切都产生于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悟。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过程。再创造的基础一是文本本身,一是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态度和生活理念。现在的学生离过去的年代远了,对过去的年代缺乏自己的经验等等。这里就还要做到“知人论世”。前不久一则报道说学生不爱读“鲁迅”,说不喜欢《阿Q正传》、不喜欢《故乡》等等,这是缺乏对鲁迅的了解的缘故。
  4.要拓宽生活空间,丰富人生体验,培养个性才华,提高审美情趣。生活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因此,我们要走出“学校—家庭—宿舍”三点一线的禁锢,走向社会的广阔空间。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科学中学习。“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提供了语文学习的无限空间。新的高中课程计划里,开设了一门《研究性学习》的必修课。这一门旨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新课程,正是培养个性才华、展现个性才华的最佳舞台。而透过“研究性学习”进行文学鉴赏,也正是解读文学文本的最好方式。■
其他文献
<正> 抗生素230是我所从浅灰链霉菌230(Streptomyces griseolus 230)中提取的吲哚类生物碱。经实验室与现场试验,对钉螺及螺卵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为了解该杀螺剂的遗传毒理学
汉魏南北朝墓志作为一种出土文献,在语言上它也有着不同于传世文献的独特内容、形式及价值。有鉴于此,本文试图阐释其语言研究方面的价值,希望能为汉语词汇学、汉语词汇史的研究
人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除了空气,就数水了,而后才是吃饭,人体内成分60%~70%是水。那么,正常的成年人一天应喝多少水呢?对这一问题很多人却不知道,平时喝的水也不够量,他们事实上常处于
【正】 中国传统文化之源,人们一向公认是《易经》。但随着《易》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有人已意识到需要追溯《易经》之源。 《传统文化溯源——中国古代龟卜文化》,刘玉建著,广
【正】 继1987年和1989年在安阳召开的中国殷商文化国际讨论会之后,以“根在河洛”为主题的中国夏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古都洛阳开幕了。承蒙大会邀请,我们日本代表不胜感
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工具,语言艺术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使命,更应讲究语言的艺术。那么,语文教师应怎样才能使教学语言更富有艺术性呢?    一、抑扬顿挫,富有节奏    上课并不是简单的听与被听的关系,更重要的还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控制好自己的语调,切忌太快、太慢、太高或太低。速度太快,学生会
本文在语料库的基础上,通过考察、分析和统计人工分词和词性标注语料,采用语言学成果和计算机技术,对量名短语在语料库中的自动识别工作做了初步探讨.实验结果证明,利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