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和新课程改革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三大主题。今天,我们有必要反思课程整合与教学改革之间的关系,追问课程整合以及中学教学改革究竟要走向何处,怎样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实处,有效发挥其作用来促进教学与学习绩效。
事实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不可能也不会改变教育的本质和学习的本质。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真正发展的同时,保持人性内涵——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同时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我认为,在整合实践中,教师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技术与实际教学的关系。
首先,在“整合”教学的目标方面,必须和课程目标一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构成的三维课程目标是课程整合的落脚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应当考虑的是学科性质和思想,用它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相同的知识技能采取不同的“过程与方法”时,学生形成的能力是不同的,形成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应用类型,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
其次,在“整合”教学活动的意义方面,教师可能更关注的是把这项“整合”活动尽可能做到最好。而课程要求教师关注的则是这项“整合”活动做到什么程度才是恰到好处的,而且还不干扰到其他学习活动,即与学生的其他各项活动保持一种和谐关系。
第三,在“整合”的评价方面,教师更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不能只关注学生对教材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用应试的分数来检验“整合”的成功与否。
总之。我们在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应该力争“善假于物”,一定要弄清楚为何借助、如何借助、何时借助、在哪借助等问题。这里的“假”是主体的“假”,主体没有有效的“假”的思路和策略,或者说不是“善假”,这个“假”就会出现问题。正如约翰·奈斯比特所论述的那样,在信息化时代,作为主体的人必须在数字化生存和非数字化生存之间取得平衡,知道“何时该用电脑,何时该拔掉插头”,从而把握“调整人性的尺度”。
最后,将有关信息技术应用与课程整合的一些结论列举于后,作为给教师的二十条建议。
1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将技术融入教育教学,是今日之学校的必然选择。
2 课堂之所以需要技术,是因为它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3 技术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技术的教师却能取代不使用技术的教师。
4 把技术整合到学科和课堂中是个挑战,教师面临的是如何提高自身的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
5 对于学习者而言,只有技术无缝地融入主体或者客体之中,成为主体或客体的一部分的时候,它才能真正发挥其中介和桥梁的作用。
6 教育教学的目的和需求与技术的功能和特征相结合,赋予技术以教育价值和教学意义,使得技术能够为人们的教育需求和教学实践活动服务。
7 教师要将技术应用于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前提条件就是熟谙技术的属性和功能。
8 技术的教学价值取决于技术被使用的方式以及使用技术的活动结构,而不是取决于软、硬件本身。
9 在有意义的学习中,技术可以作为一种信息工具,帮助学习者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从而使得学习者探究知识支持学习。
10 技术可以通过对有意义的真实世界的问题和情境的模拟与表征,构成一种真实的情景来支持学习者的学习。
11 技术能够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结合起来,将面对面的学习与在线学习结合起来,形成混合学习的模式。从而拓展学习者的学习时空。
12 技术作为一种社会性媒介,可以促成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对话、研讨,并在知识建构社区中支持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13 技术可以帮助学习者表达和表征其已知的,揭示其习得及习得的方式,构造学习者自己的对意义的表征,以及支持有意义的思考。
14 从技术中学习(Learning from Technology)的理念,是将技术作为一种表征工具,教师和教学设计者将知识与技能用技术的形式表示出来,然后学生再从技术中学习这些知识与技能。
15 用技术来学习(Learning with Technology)的理念,使得技术在学习过程中作为“教师”的角色转变为了技术作为学习伙伴的角色。
16 借助技术促进教学,至少有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将技术无缝地整合到现有的教育教学架构之中,二是把技术置于一种与教育教学的生态关系之中。
17 “在主动地对学习、技术和教学结构这三者的改革之中,每一种都是改变学校中教与学的强有力工具,这三者必须同时考虑才能够达到最大效果”。
18 当技术将学生引入到建构而不是复制、对话而不是接受、表达而不是重复、协作而不是竞争、反思而不是规定的活动与任务中时,有意义学习就发生了。
19 信息技术对于有意义学习的促进,是通过营造氛围、表征问题、提供信息、支持协作等不同的形式来实现的。
20 技术促进教学的方式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而对如何将技术应用于教学来高效地促进和提升教学与学习绩效的研究与探索,未来的路还很长。
事实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不可能也不会改变教育的本质和学习的本质。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真正发展的同时,保持人性内涵——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同时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我认为,在整合实践中,教师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技术与实际教学的关系。
首先,在“整合”教学的目标方面,必须和课程目标一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构成的三维课程目标是课程整合的落脚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应当考虑的是学科性质和思想,用它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相同的知识技能采取不同的“过程与方法”时,学生形成的能力是不同的,形成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应用类型,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
其次,在“整合”教学活动的意义方面,教师可能更关注的是把这项“整合”活动尽可能做到最好。而课程要求教师关注的则是这项“整合”活动做到什么程度才是恰到好处的,而且还不干扰到其他学习活动,即与学生的其他各项活动保持一种和谐关系。
第三,在“整合”的评价方面,教师更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不能只关注学生对教材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用应试的分数来检验“整合”的成功与否。
总之。我们在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应该力争“善假于物”,一定要弄清楚为何借助、如何借助、何时借助、在哪借助等问题。这里的“假”是主体的“假”,主体没有有效的“假”的思路和策略,或者说不是“善假”,这个“假”就会出现问题。正如约翰·奈斯比特所论述的那样,在信息化时代,作为主体的人必须在数字化生存和非数字化生存之间取得平衡,知道“何时该用电脑,何时该拔掉插头”,从而把握“调整人性的尺度”。
最后,将有关信息技术应用与课程整合的一些结论列举于后,作为给教师的二十条建议。
1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将技术融入教育教学,是今日之学校的必然选择。
2 课堂之所以需要技术,是因为它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3 技术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技术的教师却能取代不使用技术的教师。
4 把技术整合到学科和课堂中是个挑战,教师面临的是如何提高自身的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
5 对于学习者而言,只有技术无缝地融入主体或者客体之中,成为主体或客体的一部分的时候,它才能真正发挥其中介和桥梁的作用。
6 教育教学的目的和需求与技术的功能和特征相结合,赋予技术以教育价值和教学意义,使得技术能够为人们的教育需求和教学实践活动服务。
7 教师要将技术应用于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前提条件就是熟谙技术的属性和功能。
8 技术的教学价值取决于技术被使用的方式以及使用技术的活动结构,而不是取决于软、硬件本身。
9 在有意义的学习中,技术可以作为一种信息工具,帮助学习者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从而使得学习者探究知识支持学习。
10 技术可以通过对有意义的真实世界的问题和情境的模拟与表征,构成一种真实的情景来支持学习者的学习。
11 技术能够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结合起来,将面对面的学习与在线学习结合起来,形成混合学习的模式。从而拓展学习者的学习时空。
12 技术作为一种社会性媒介,可以促成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对话、研讨,并在知识建构社区中支持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13 技术可以帮助学习者表达和表征其已知的,揭示其习得及习得的方式,构造学习者自己的对意义的表征,以及支持有意义的思考。
14 从技术中学习(Learning from Technology)的理念,是将技术作为一种表征工具,教师和教学设计者将知识与技能用技术的形式表示出来,然后学生再从技术中学习这些知识与技能。
15 用技术来学习(Learning with Technology)的理念,使得技术在学习过程中作为“教师”的角色转变为了技术作为学习伙伴的角色。
16 借助技术促进教学,至少有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将技术无缝地整合到现有的教育教学架构之中,二是把技术置于一种与教育教学的生态关系之中。
17 “在主动地对学习、技术和教学结构这三者的改革之中,每一种都是改变学校中教与学的强有力工具,这三者必须同时考虑才能够达到最大效果”。
18 当技术将学生引入到建构而不是复制、对话而不是接受、表达而不是重复、协作而不是竞争、反思而不是规定的活动与任务中时,有意义学习就发生了。
19 信息技术对于有意义学习的促进,是通过营造氛围、表征问题、提供信息、支持协作等不同的形式来实现的。
20 技术促进教学的方式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而对如何将技术应用于教学来高效地促进和提升教学与学习绩效的研究与探索,未来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