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表现小说《祝福》主题的作用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niuplaypl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名篇,写于1924年。它生动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个受侮辱、受压迫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在作品中有四次非常典型的肖像描写,下面我们就从这四次肖像描写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对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
  作品中第一次肖像描写是文章的第三段——小说的结局部分。此时的祥林嫂被赶出了鲁家,沦为乞丐,在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走向死亡。作品中是这样描写的: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 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作品中的第二次对于祥林嫂的肖像描写是在文章的第三十四段——小说的开端部分。此时祥林嫂刚刚死了丈夫,从家里逃出来,想要通过自己的一双手做女佣来养活自己,从她的衣着上我们可以看出她带着孝,一身当时江南农村妇女的装束,从她的脸色“青黄”上看,应该是家庭穷困给她带来的营养不良,但是她的身体状况应该还算是健康的,因为她“两颊是红的”。可是她怎么也没有想到她的悲剧命运就从这里开始了。作品中是这样描写的: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
  作品中第三次对于祥林嫂的肖像描写是在第六十六段——小说的发展部分。此时的祥林嫂寡而再嫁,又一次丧夫丧子之后,她的衣着没有改变就说明她的身份没有改变,两次来到鲁镇她都是以寡妇的身份出现,此时的祥林嫂脸色虽然还是“青黄”,但“两颊上却已经消失了血色”,再嫁再寡的悲痛和精神创伤,使她精神枯槁,眼光呆滞,已失去昔日的活力、生机。可以看出此时的她经受了丧夫丧子的双重打击后心情不胜悲切,精神也枯萎了,但是她还有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因为她可以通过她的努力和辛勤的劳作来维持自己的生计,所以生活中的这些不幸还没有把她逼到绝境。
  作品中是这样写的: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作品中第四次对于祥林嫂的肖像描写是文章的一百零九段——小说的高潮部分。当她第二次回到鲁镇以后,她再也不像以前一样受人欢迎,鲁四老爷认为她“不干不净”,年终祭祀时,四婶也不容她动手帮忙,女佣柳妈也以在阴间要遭到两个男人的鬼魂锯割和争夺的话来告诫她。即使她用尽全部力量挣得了工钱,到土地庙去捐了一条门槛以期赎罪,也无济于事。此时的她已经彻底绝望了,她唯一的精神支柱也已经崩塌了,仅存的“希望”也彻底破灭了,她求生不得,终于经受不受打击,变得精神失常。作品中是这样描写的: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这次打击使她“直是一个木偶人。”
  鲁迅在《祝福》中,紧紧扣住矛盾冲突发展,前后照应地、发展变化的描写了祥林嫂的肖像,抓住她四个时期的肖像变化特点,准确地表现她的精神状态和她每况愈下的辛酸过程。这种肖像描写,起到了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摧残无辜百姓的有力鞭苔和控诉。
  我们知道肖像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段。作者对于祥林嫂的肖像,特别是对于她的眼睛,在作品中先后十四次进行了描写。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十四次“眼睛”的描写:
  1、作者第一次见到祥林嫂,是她死去丈夫,儿子阿毛被狼衔去之后,再嫁再寡再次到鲁四老爷家帮佣,她“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先前那样精神了。”经过一次次打击,内心无限凄苦,精神萎靡了。她是在众人轻蔑的眼光中回到鲁家的。
  2、“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此时的她人格被侮辱,心灵被摧残,使她眼光失去了神采。
  3、四叔家祭祀不让她动手,只许她灶下烧火,邻里见她也冷冷的,她“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4、讲完故事,“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痛伤爱子使她心情悲怆,“直着眼”,好像在注视着什么,实际心里在想东西,又喜又忧,泪流满面,同时也最能表现她顽强的性格。
  5、当人们听厌了她的故事,她一张口便走去,“她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这是一幅神不守舍的模样。表现她性格的顽强,经受着残酷的精神摧残。
  6、当她一见两三岁小孩时,“孩子看见她的眼光就吃惊,牵着母亲的衣襟催她走。”
  7、人们对她又冷又尖后,“她单是一瞥她們,并不回答一句话。”这是一种被压抑的生气的流露,投下一层浓重的阴影。她这是用惊异的眼光,抗议庸众的残忍冷酷。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群众,也被封建思想弄得麻木冷酷了。“一瞥”“不回答”是无言的反抗和顽强性格的表现,经受着难以忍受的失爱子灵魂创伤的戮刺。
  8、柳妈打趣地,她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收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这是一般女子无法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就连额角上的伤疤也成了耻辱的记号,她只好用凄楚的微笑,微带羞赧的尴尬来表达。
  9、柳妈向她说:“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叫她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她第二天早晨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围着大黑圈。”柳妈一席话给祥林嫂增加了难以承受的精神负担,夫妻争夺,使他感到极大恐怖,她既负荷着生的痛苦,又负荷着死后的恐怖。
  10、当人们取笑她时,她“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表明她在无言反抗和性格之顽强,表明她顽强的经受着一次次的揭撕伤疤,在不断挣扎和反抗。
  11、用十二元膺洋捐了门框后,她神气很舒畅,“眼光分外有神”。这是来自内心的喜悦,通过顽强挣扎,她给自己解脱了阴司的恐怖,她给自己制造了生机。这是幻灭的希望留下的一丝之光。
  12、捐了门槛,祭祀时还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虽然花钱捐了门槛,但仍被视为不可饶恕的罪人。生前仍要被侮辱,死后还要被锯成两半儿。这打击催化了她的自制力,连做奴隶的条件也没了。
  可以说,《祝福》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可以说,祥林嫂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小说正通过对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及其周围人物和环境的艺术描写,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广大群众,特别是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揭示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祥林嫂的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鲜明写照。
其他文献
在高中阶段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就是狠抓英语词汇,因为如果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词汇就是关键所在。随着教学内容的加深,英语词汇量相对也越来越大,又因高中生本来功课就繁重,学习任务紧张,这樣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心里上产生了畏惧的情绪,此外,因为在我们藏区地区,也有一部分牧区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在英语上下的功夫又少、学习的方法也不恰当,这样的结果就会导致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不理想。因此,我们必须要找寻
期刊
摘要:英语的被动语态是表示被动意义的主要方法,但并非唯一的方法。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除了被动语态外,有些句子和短语形式上是主动语态,而意义上却是被动意义的。与被动语态相比,它们强调的是主语的状态或特征,而不是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现在就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的现象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英语 主动形式 被动意义  一、在主语是物的句子中  1.逻辑宾语作句子的主语  Suits of that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不断推进的今天,对我们教师不断地提出更高的要求。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有效灵活地传授知识,同时还要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学习兴趣,师生之间要进行情感交流,做到教学互动。教师应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们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爱上英语这门学科。激情是点燃学生热情的火炬.是激发学生情趣的酵母,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激情是教师工作的催化剂,是教师永远年轻
期刊
患者女,70岁。因频繁发作心悸、胸闷入院。行心脏超声检查,于右房内可见一大小约60 mm×47mm的实性偏低回声团,几乎充满整个右房,形态不规则,质地较松散,有一定活动度,舒张期
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针刺“颈夹脊穴”与McKenzie法配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疼痛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探讨针刺“颈夹脊穴”与McKenzie法配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作用机制,以寻求一
目的:  通过颈椎牵引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对比观察,以期找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操作简单的优选方案。  方法  观察病例均来自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实验、现场模拟操作,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目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把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引入到全新的境界,有效地推动和改善了实验教学。但如果运用不当,反而会影响实验教学效果,妨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本文就多媒体在辅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已这方面的认识。  1.多媒体辅助中学物
期刊
【内容摘要】在创新思维与引导教育中,教师认为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探索、探究而获取知识,采用“引导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这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课堂教学;引导;创新思维;飞跃;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创新教育。物理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战场,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自觉、主动地完成认识上的一次飞跃,积极、愉快地实现认识
摘要:合唱艺术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项目,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群众合唱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文化工作,既需要音乐工作者耐心细致地做好各个方面工作,更需要社会有识之士的关心与支持,群众合唱事业才能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本文从合唱团队建设、技巧训练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以期对群众合唱艺术的蓬勃发展和演唱水平的提高给予科学理性的指导。  关键词:群众合唱 重要性 团队精神 技巧训练  合唱是一门集体艺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