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剧本的学徒

来源 :小猕猴学习画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engl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這是一本抗战题材的儿童小说。本书讲述了抗战时期鄂东小县梅城的男孩连水的故事。连水因躲避战乱,机缘巧合下被戏班收留,变成梁家班的一名小学徒。随着梅城失陷,梁家班班主被日本军官扣为人质,连水也因此被卷入了一系列抗日活动中,并且逐渐理解了抗战、家国对普通孩子的意义。本书结构精巧,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文字凝练。作者以抗战时期中国普通少年的视角,把独特的乡土元素巧妙地和红色主题融合起来,摹写了一卷可歌可泣的全民抗战图、一部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志和一幅亦庄亦谐的鄂东风情画。
  鬼子这次是真的要来了!
  传闻愈演愈烈,加之隔三岔五盘旋在头顶上的鬼子的飞机,还有见过世面的人的“大势”推演……种种蛛丝马迹都明白无误地向梅城百姓传达了这个骇人的消息。
  逃难的路上,县城的居民收拾了家里值钱的金银细软,拖家带口地往北部山区投亲靠友。没有亲朋好友的,就一路往北,借宿乡民家中。难民的队伍拉成一条不规则的长蛇,大家互相交换着关于鬼子的可怕传闻。有的说,鬼子比虎狼还要狠,见到石头都要砍三刀。有的说,鬼子杀人不眨眼,生性喜欢残害小孩子,剥皮抽筋喝血。有的说,逃难的时候千万不要把门锁上,鬼子想进你家门一把锁锁得住?敞开门,他们反而懒得进去;锁着门,他们偏要看看里面是不是有宝贝或者藏着抗日分子,一枪托就把锁砸了,砸不开,干脆点把火烧个精光。有的说,对付鬼子也有办法,那就是剪一张大些的方形白纸,一张小些的圆形红纸,糊成一面膏药旗,举在头顶,鬼子看到了就会饶你一命。
  这些传闻似是而非,真伪莫辨。但是,毫无疑问,位于长江中游、皖鄂赣交界处这块土地上的善良的百姓确实被入侵的鬼子吓破了胆。众多传闻聚集到一起,为大家勾勒出鬼子的种种恶魔般的形象来。提起鬼子,大家都会不寒而栗。到了晚上,家里有小孩的家长吓唬爱哭的孩子,不再是那句老俗话:“不要哭,再哭豺狗来了把你叼走!”而是换成了这句新词:“再哭,再哭就把日本鬼子引来了!”
  此话一出,小孩子的哭声往往戛然而止。
  难民的队伍拖得很长。这个时候,突然有人喊:“大家千万不要走大路,鬼子的先头部队就是走大路从安庆开过来的!”
  果真,远处隐隐传来一两声清脆的枪声。
  于是,人群中一阵骚动,大家赶紧分散夺路而逃。狭窄的田埂小路哪里能禁受这么多人的践踏,有的干脆踏着麦地走,绿油油的麦苗被踩得一片狼藉。
  逃难的队伍中,裹挟着一个名叫连水的十三岁男孩。他背着包袱,手里还牵着一头大耕牛。突如其来的混乱导致大耕牛受惊,挣脱绳索,朝着大路边的河岸奔去。
  这头耕牛是全家最重要的财产,怎么能弄丢呢?连水顾不上别人的警告,沿着大路追赶耕牛去了。
  连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这头畜生的绳索紧紧地攥在手心,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突然发现眼前的路面上尘土飞扬,咚咚咚的脚步声震得仿佛整个地面都在响动。
  天哪,一支骑着高头大马的鬼子部队已经到了距离他数十米远的地方。
  为首的腰间挎着军刀的鬼子军官扯了扯枣红色战马的缰绳,战马打了个响鼻,昂首嘶鸣,后面的队伍跟着停了下来。鬼子军官伸出戴着雪白手套的右手,指了指茫然无措地站在面前的连水和他的黄牯牛,嘴里喊着:“小孩子的,过来!”
  连水只觉得手心都攥出汗来了。就连黄牯牛看到眼前的阵势,也惊恐得瞪圆了眼珠,烦躁不安地用前蹄子踢了踢青草地。紧接着,黄牯牛的表现更是令人瞠目结舌:它竟然分开后腿,翘起尾巴根,昂起头,酝酿了数秒钟后,哗啦哗啦地屙出一大摊又黑又臭的稀屎来!
  连水心里暗想:黄牯牛啊黄牯牛,连你都讨厌日本鬼子吗?可这样也未免太直接了点吧?
  鬼子军官嫌恶地皱了皱眉头,用白手套捂了一下鼻子,手里指着黄牯牛比画着,嘴里叽里咕噜了一通。很快,从他身后挤出一个尖嘴猴腮、蓄着八字须的汉奸翻译了鬼子军官的指令,朝连水指手画脚地说:“小子,把这头牛留下,皇军征用了!”
  连水一听,立马急得跳起来:“这头牛是我二叔和村里好几户人家合养的,给你们了,我回去怎么交差?”
  鬼子军官眯着眼睛,疑惑地看了汉奸一眼,汉奸把连水的话翻译了一遍。
  也许是行进了大半个中国,一路长驱直入,势如破竹,鬼子军官的心情很好,他竟然没有生气。不但不生气,他还下马,从口袋里掏出几颗花花绿绿的糖果,递到连水的面前,笑眯眯地说:“用糖果换,米西米西!”
  连水想不到鬼子竟然会送糖给他。他又想起了之前别人说过,鬼子心肠歹毒得很,他们送给中国小孩的糖果千万不能吃进去,一吃就会烂肠子。
  “我不要你的糖果!”不知哪来的勇气,连水气鼓鼓地伸手把鬼子军官手中的糖果打落在地上。
  “八嘎!”鬼子军官脸色骤变,他一把抽出明晃晃的军刀,扬了起来。
  连水只觉得头皮发紧,大脑顿时一片空白,他下意识地闭上了眼睛。
  “混蛋!”就在千钧一发的时刻,站在鬼子军官身后的汉奸一下蹿出来,伸手就朝连水的左脸猛地甩了一记耳光,身体瘦弱的连水哪里禁受过这样突如其来的重击,站立不稳,一下子被打翻在一条水沟里。他浑身又是泥又是水,挣扎了几下,想爬上来,又滑倒,活脱脱地成了一个泥猴。
  (选自《偷剧本的学徒》,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年版)
其他文献
一  整整一个春节,父亲把自己折磨得仿佛衰老了五岁。我和他视频,才是早上九点多的样子。按照他平  时的作息时间,不过刚用完了早饭。  外面阳光灿灿,春风拂面。在全民对抗疫情的日子里,这个被轻描淡写的草木春天,也努力地为艰难苦度的人世营造一副讨喜的模样。城市已解禁,出行也已自如,这样的早晨,父亲本应穿戴整齐,在家附近的公园里正走一圈儿,再倒走一圈儿,这是父亲坚持了多年的必修课。  可是,父亲此时已经
小时候,我家东边是三妈家。三妈也就是三婶。我们两家隔屋连山,东西并排而居。  我三媽是个苦命的女人,生了五个孩子,前面四个是清一色的女孩儿,直到第五个才是个男孩儿,比我年长两岁。因为从小经常生病,花了家里不少钱,故起名“买子”。又因生病时打针太多,后来竞成了傻子。他经常会在我们两家的廊檐台上手舞足蹈、大呼小叫,小便需要人扒裤子,大便需要人擦屁股,饭勺吃着吃着就会改用手抓。  我三叔瘦高的个子,早年
何金海的散文(原载本刊2018年第12期)写得真诚、朴实、纯粹而亲切、缠绵、简约。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矫情和虚妄。有的是雨露的清润,山野的芬芳,土地的气息和少年时代的心灵倾诉。  读着这组散文中的《稻田里的水》《五根油条的故事》《跟着父亲去种田》《我的小爷爷》等篇,我真切地感触到了何金海心中挥之不去的乡音、乡情和乡梦。这使我突然想起了艾青的著名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對这土地爱得深沉
直到如今我才发觉,《祭父书》的灵感源头再清楚不过。回想我写下它的那段时光,我是怎样字斟句酌地写出这些话的,这才明白为何它在我至今写过的所有文章里如此特殊。因为它始于一种本质的东西,一个源头。  那时我21岁。动笔写《祭父书》时,我根本不知道它会在我的人生及后来的作品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其实,就连文章划分成四个章节都是在写作过程中决定的,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好了。那会儿,我从年少时就开始写诗,散文倒没写
庚子大疫,闷居家中。闲来无事,把收藏的两件文玩细品,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家居然隐居着十只蝙蝠。  蝙蝠可不得了,是庚子疫情的元凶与源头,盖因为武汉一家海鲜野味市场的放任自流,才让新冠肺炎的宿主,从果子狸、穿山甲直到蝙蝠发动大规模全覆盖报复,这报复的结果是武汉封城,全国封门,好大好可怕,又好可气兼好无奈的复仇。  曾看到过一个网上视频,一个南方口音类似导游的小伙子,正指导如何吃下面前的一盆蝙蝠
老村长  中原腹地。民风淳朴。  村子不大,二千来口人,但很有特点,这里的农民最先走进城里,干防水工程,一个个都发财了。  大鹏当村干部多年,当干部没有多大油水,大鹏也就出来了。大鹏是基层干部,与人接触很有派头,揽活自然比别人容易。世界真大,真值得走出去瞧瞧。在家里,种一亩地,辛辛苦苦一年也就一二千元,如今,一天也挣三五千呢。干了年把,乡里书记来了,请大鹏回去当村长,兼任支部书记。大鹏不干。书记说
这个时代是信息與虚拟的时代,自万维网诞生以来,一个架构于现实之上的人類世界便自此展开。技术在挑战现有的社会,虚拟在碰撞久存的现实。面对这个虚拟的世界,我们应该与它保持距离,不能被其吞噬,亦不可置之不理。  虚拟是对个人的诱惑,虚拟世界让无数人沉醉其中不可自拔。在鱼龙混杂的信息无底洞中,不少人患上了“信息焦虑症”,一旦脱离虚拟世界便会感到焦虑不安,远离现实的“低头族”不在少数。一个私人订制的虚拟空间
一   在天津南市,早年间,有一个黑记茶社最出名,就是以说评书为营生,夹杂着大鼓。出道说书的要想扬名,不到黑记茶社撂嘴就不可能有饭吃。黑记茶社有个姓马的掌柜,接下祖上这份家业以后就一直胆怯,不想当老板天天开门挡风遮雨,总想去教书享清闲。因为,他念了几年的私塾,爱贪些小财,为人怯弱,做事总是前怕狼后怕虎的。   他膝下有一个女儿,却生就的相貌清丽秀美,里里外外替父亲当了不少家。女儿叫马丽君,从小
妈妈又在偷偷抹眼泪了。一定是爸爸又欺负妈妈。自从爸爸的生意越做越大,妈妈流泪的日子就越来越多,四十多岁的妈妈看上去憔悴不堪。尤呦很心疼,十八岁的她想着怎样才能帮到妈妈。突然灵光闪现,她过去抱着妈妈,妈妈,别伤心,我有办法了。  周末,尤呦带回一个男人,一进门就大声叫,爸妈,我男朋友来了。  正在客厅看电视的爸爸一抬头,眼球差点掉地下了。男人看上去至少五十多岁,矮胖,秃顶,一口豁牙露在嘴外。右手牵着
“五一”期间,从乌市回石河子,看见高速路两边又在修路,个别路段合并车道,还有的路段下高速走一段临时道路,原来是连霍高速公路乌鲁木齐至奎屯段正在改扩建。望着沿途正架设的桥梁,以及正在压实的路基,我不禁回想起过去从乌市到石河子、下野地的点点滴滴。   有一年暑假,我大约9岁,父母要带我和弟弟、妹妹回内地。从下野地到乌鲁木齐有200多公里,刚好团场车队有车要去乌市,可以让我们搭顺风车。听说要坐汽车,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