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设专职信息化副校长的几点理由

来源 :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feg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简政放权的角度看,学校不能再设专职信息化副校长。
  目前,中小学不仅有教学副校长、德育副校长,还有校外法治副校长,安全副校长……总之,什么重要,就设什么副校长。其实,设了这一岗位仅仅表示这项工作重要,但却并不一定能真正重视。学校今天设了信息化副校长,那么,明天还应该设艺术副校长、体育副校长……机构越来越庞大,人浮于事,“扁平化”管理便无法实现。
  我知道,这一命题不在设专职信息化副校长本身,而在于引发大家对“互联网+”的关注,特别是对“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学”“互联网+课堂”等方面的关注。
  信息化推进,不是设一名专职副校长那么简单。如果说,一所学校的校长有足够的超前意识,能够最大限度地把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改革、学校文化建设等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那这所学校纵然没有设专职信息化副校长,也必然走得很远。反之,如果校长只把信息化建设的任务交给一个专职信息化副校长负责,自己不管不问,这所学校的信息化工作也可能处于应付状态,难以有新的突破。
  “互联网+”时代,设不设专职信息化副校长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学校行政领导要认真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与课堂等方面的对接与融合。
  试问,在互联网推动产业发展、信息化直逼一些产品更新换代的时候,为什么教育领域的动作总是滞后?持续几十年推进“教育信息化”,为什么发生在一线教师身上的变化却少之又少?信息技术的硬件解决后,为什么学校的课堂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网络资源如此丰富,现实中有多少老师使用?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设计的示范课,为什么总在少数高端教师身上闪现灵光,而绝大多数一线教师却望“课”兴叹?“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的兴起,对传统教育教学究竟有多大的冲击?
  以上诸多问题,并非设置一位专职信息化副校长便可以解决。
  下面,笔者从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谈谈设置专职信息化副校长到底有没有价值。
  首先,一个基本认识是,现代信息技术能催生课堂改革走向纵深。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有信息技术的支撑,这需要结合学科教学改革的实践进行自主探索,重点是需要一批学科专业性强的一线教师。只会发号施令的专职信息化副校长不可能实现一所学校信息技术在课堂的推广与应用,充其量,只是多组织几次观摩活动罢了。
  其次,在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探索中,信息技术也需要不断创新,以更好地服务和服从课堂改革,为学生的“学”服务。谁来创新?我认为,创新的主体还是一线教师。学校当然需要搭建一些信息技术平台,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设备,灌输一些信息技术催生课改的理念。但是,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如何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还得问一线教师。例如,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即时统计,以缩短课堂检测及反馈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但各学科有自己的特点,各班级有不同的学情。再如,通过手机拍摄,现场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精彩片断或作品,为学习结果的对比提供支撑。这些问题,固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无法满足一线需求。在“校本”“师本”“生本”日益被重视的今天,不管什么技术,过去的传统手段也好,现在的信息技术手段也好,都要为“学”服务,都应该让一线教师说话。
  是专职信息化副校长推动学科教学现代化,还是信息化教学推动学校教学现代化?也许,这又是一个“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
  另外,在城镇化推进的今天,很多地方亟需探索和推广一些成熟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惠及广大农村与城市结合的乡镇师生,让课堂教学改革结出硕果。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罗沙小学的课改为例,该校课改操作性强,具有可推广性。如果说,罗沙小学的课改模式是一个成熟的模型,那么,如何让这样一个产品使更多的同类学校受益,信息技术平台的搭建提供了可能。而完成这样一个平台,需要借助社会资源进行更大范围的合作。这又不是一位专职信息化副校长能够解决的问题。
  在我看来,教育信息化还得根植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土壤,依靠全体教师在学科教学改革中扎实推进,这项工作还是由教务处落实更好。
  (作者系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教育局特级教师)
其他文献
果树葱茏蔽日、水道迂回曲折、民房青墙黛瓦、古桥朴素简约,岭南水乡的美是岭南人务实、热爱自然的体现。近几年,城西小学从少儿水乡画特色项目出发,勾勒了“美绘城西”的办学愿景。适逢容桂教育局“中国美育第一镇”美育大品牌建设的启动,我校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挖掘优势项目的文化内涵,以进一步建设学校特色与品牌。  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我校发现不同学校的特色发展犹如百花争妍,但其品牌创建路径却具有一定共性。一般
期刊
2016年5月10日,为期三天的第70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在辽宁省沈阳市圆满落幕。展会由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主办,辽宁省教育厅、沈阳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原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纪律委员会驻教育部纪检组组长田淑兰,原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教育后勤协会会长程天权,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会长王富等出席展会并致辞。  作为历史名城
期刊
面对教育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崭新时代,传统的校刊创作或应做到“四个并存”。  在我的案头,放着很多学校送来的校刊。有学生习作,有教师论文,更有学校特色的展示,一本比一本精美,一本比一本漂亮。但每每拿到,我多是看看封面与封底,从内页文章了解学校近期举办了哪些活动,取得了哪些成绩,很少细细品读。若换作普通师生,以及家长等社会人士来翻阅,像这样的校刊又能得到多少关注呢?浪费校刊主创人员的精力不说,更浪费了
期刊
创建特色学校需要相应的课程支撑,“互联网+”背景之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将有哪些新亮点?  谁是学校课程的主人?谁是“互联网+”时代的主人?无须过于认真地思考这两个问题,我们知道,一个属于学生的学校课程时代已经到来。美国著名科学家、课程理论家、教育学家约瑟夫·施瓦布早在40多年前就说:课程领域已步入穷途末日,按照现行的方法和原则已不能继续运行,也无以增进教育的发展。新的课程时代即将到来,因为学生行走的
期刊
创建特色学校,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长期的教育实践和学习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学校教育是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和谐的发展。特色学校的创建,正是让学生学有特长, 陶冶情操,涵养性情,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深厚文化底蕴, 夯实特色学校基础  西关实验小学地处广州市荔湾区城区中心,由美国一基督教徒于1939年在教堂里创办。置身于经典的西关文
期刊
做教育的有心人,让该有的校园设施发挥应有的作用。  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是通向未来的钥匙。书香校园抓师生操行从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开始,笔者有两点心得分享:  有序管理 激力发展  许多校园里的图书角设计明艳,可大部分时间任由闲置,没有制定日常阅读计划,难以定期开展阅读活动。为此,学校管理者怎么让阅读转变为全体师生的常规动作呢?这需要确立定时定点的阅读制度,尽量让老师学生多多参与相关建设,如布
期刊
低起点,高立意,一所民办农村小学的“家文化”建设效应。  “造福桑梓,为滩区孩子提供和城市孩子一样优质的教育”, 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步步高学校是一所距离黄河只有七里之遥的滩区民办小学。别看该校所在乡镇比较贫困,但它却成长为“全国养成教育实验学校”“河南省民办基础教育最具创新力榜样学校”“河南省民办教育办学先进集体”……有着颇多亮点。其中,与很多学校不同的是,这里不会为到访者准备一摞一摞的学校材料,
期刊
提到校长,一般给人的印象是怎样的呢?是优雅知性、风度翩翩,还是冷静睿智、幽默风趣?在面对外界时,大部分的校长的确起到了很好的窗口示范作用。但是偶尔还是会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出现。在此,我们罗列出在日常走访学校,与校长打交道的过程中观察到的几个瞬间,并试图提出一些中肯的建议。  镜头一  根据约定,我们对某校做了一次实地调研。走访校园之后,就是双方的座谈了。众人来到会议室,就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交
期刊
“互联网+”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变革,可否从名人塑像入手?  在日本江户时代后期,二宫金次郎(本名二宫尊徳)提倡“报德思想”,是一位推动农业复兴政策的农政学家、思想家,还是一名孝子。年幼时,他因家境贫困而不能上堂求学,但坚持每天背负柴薪读书,后人便将其作为“苦读勤学”的模范人物而塑像铭记,校园存在感与我国的孔圣人相似。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从最初的铜像(二战后期被回收,用于制作枪炮)到如今的石像,
期刊
2016年4月1日,我从市中心一所省级名校调任到边远的薄弱乡村学校,前路茫茫,充满了挑战。自此,在新的领域开启了新的教育旅程。  校长就如同一艘船的掌舵人,如何使学校的教育梦想之船驶得安全、平稳、快速,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我有以下的思考与践行。  定好目标,明确方向。定目标的前提是要全面了解学校的情况。两个月来,我走访村委,查看村志、校史,走进课堂,访谈教师;还通过世界咖啡这样的组织形式,与全校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