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生死,永恒不灭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Pengu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运用叙事学理论分别从叙事视角的转换、叙事结构的空间割裂与虚幻平衡、叙事符号的所指与意蕴三个层面对张悦然短篇小说《毁》进行分析。以此来探讨小说《毁》的情爱主题。
  关键词:《毁》 叙事学理论 情爱主题
  
  青春作家张悦然是“八十后”的代表作家,2002年《萌芽》评选她为“最富才情的女作家”,2003年6月她出版了第一部作品集《葵花走失在1890》,2008年4月出版了作品集《红鞋》……情爱是张悦然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所谓主题是指文本通过形象或形象体系传达出来的某种审美意识,在她的笔下,情爱是美丽而值得憧憬的,但情爱就像昙花一样短暂,必然以凄美的结局收场。某些评论家认为张悦然小说过于冷漠,都是悲剧性的,她笔下的情爱小说“开端都很美妙,发展都很艰辛。结局都很悲惨”。情爱是不是就如张悦然描写的那样悲惨?悲惨的结局在她的眼中是否就意味着情爱的毁灭?本文将运用叙事学理论分析张悦然作品集《红鞋》里的短篇小说《毁》的情爱主题。
  
  一、叙事视角:情爱的矛盾与伟大
  
  祖国颂的《叙事的诗学》把叙述视角分解为叙述眼光(谁在看)、叙述声音(谁在说)、叙述焦点(看谁、说谁)和叙述指向(对谁说)四个部分。任何一个部分的改变都会引起叙述视角的变换,不同的叙事视角必然影响到文本主题的表达,透露出作者的主题意图。
  
  《毁》第一部分是女孩第一人称叙述,“我”在看,“我”在说,指向小说的读者,在看“我”,在说“我”。“我”既是故事的陈述主体,又是被陈述的对象,两者共同构成叙事层面上的叙述主体,作为故事的经历者加入到事件发展的过程,对故事的讲述就是“我”对某段经历的回忆。因此,故事能够展现人物心理的折射变化,使文本从外部叙述向女孩内在的情感世界转变。
  文本中的“我”与自身内心发生了多次的冲突与矛盾。“我对爱情的全部向往不过是我的每一颗眼泪都可以滑过我的泪痣,落在我爱的毁的掌心里”,知道毁的病后,希望“改写他病态的、紊乱的命运,让我,爱他的我。贯穿脉成他的生命”,现实却是“这是一盏力量多么有限的神灯啊”。经过内心的矛盾斗争后,“无论他多么的不堪。可是我还是认定他还是救赎我的天使。纵然失去了所有的法力,甚至连自己的幸福都无法争取,他仍旧是他,以水草的鲜绿拯救了我污水一样的爱情”。选择这样的叙述视角,读者能够真切体会到女孩矛盾的心理斗争。女孩渴望爱情,希望获得异性的关怀,走出恋爱阴影,走向幸福。但由于毁的自闭症病情、同性恋身份都让她怀疑自己的爱情,产生矛盾,爱还是不爱,这份爱能给自己幸福吗?她坚持自己的选择,要治疗他的病,相信他就是给予她爱的天使。
  第一人称叙述意味着女孩浓郁的抒情性和鲜明的主体性,例如“毁,我爱你,我是多么不想承认啊”“毁啊,我爱上了你”等,甚至可以看作是女孩的独白呼告,强烈的内心感情和执着爱情的追求,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故事第二部分是男孩叙述和女孩道别后乘坐计程车所发生的事情,毁在被刺之后对生前的回顾,叙事视角发生了变换,属于男孩毁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在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有两种眼光在交替作用:一种是叙述者“我”追忆往事的眼光,称为叙述自我;另一种是被追忆的“我”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称为经验自我。《毁》的后半部分交织着毁的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经验自我是需要别的男孩保护的同性恋者,喜欢很男人的男人;叙述自我否定自己过去的同性恋身份,而要现在的自己保护写着号码的钱,成为很男人的“一个这样的人”。毁的两种叙事眼光中,他“第一次想勇敢一点”,重新定位了自己的性别“我是一个男孩,男子汉,我要开始学习保护我的爱人”。经验自我和叙事自我的交错,叙述自我对经验自我的否定,毁从同性恋回归正常恋爱观的过程,爱情的伟大力量在这两种视角中凸显出来。
  叙事视角从透视女孩的内心到男孩的内心发生了转换,女孩因为爱战胜了矛盾,执着追求爱情;男孩因为爱,治愈了同性恋的病,重新成为一个男人,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保护爱情。采用第一人称有限制性的叙述视角,能够真实而细致地记录情爱的矛盾与伟大,同时让读者在情感和艺术上认同这段情爱,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二、叙事结构:情爱的生死与超越
  
  叙事结构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体,而时空性“既是叙述的潜在结构,又是特殊的意义载体,它既被话语所描述,同时又像话语一样具有显示意义的叙述功能”。因此,叙事结构能反映文本的主题意义。
  根据托多洛夫的叙事句法,《毁》可以简化为以下陈述句:(1)“我”和毁恋爱;(2)毁反抗司机;(3)司机杀死毁;(4)毁消失后,“我”思念毁;(5)死后毁对“我”的爱。第一个句子是初始的平衡状态,两人相悦,情爱存在,温情隆重。第二、三个句子是情爱被司机破坏,两人生死相离,平衡被破坏。第四、五个句子,在上帝的帮助下,两人以虚幻的方式建立起新的平衡。“我的电话常常接起来沙沙地响,却没有人讲话。奇怪的是我总觉沙沙的声响传播着一种香味。蔷薇花粉的香气。它维持我健康地活下去”,电话里的蔷薇香气,暗示毁在另一个世界通过电话传递爱。托多罗夫认为“故事中一个平衡向另一个平衡的过渡,就构成了一个最小的完整情节,典型的故事总是以四平八稳的局势开始,接着是某一种力量打破了这种平衡,由此产生不平衡的局面。另一种力量进行反作用,又恢复了平衡,第二种平衡与第一种相似,但不等同”。毁被刺前是现实时空的平衡,被刺后是现实与天堂之间的超时空虚幻平衡,这五个句子形成的圆形叙事结构,最能突出小说的情爱主题,即爱情跨越生死界限存在。这实际上是“先半后全的叙述结构”,巧妙地通过空间割裂,把情爱的终极深层意义诠释出来,而要分析作为载体的叙事结构的主题叙述功能,必须借助格雷马斯的语义方阵。
  故事中的女孩“我”、毁、司机、上帝(上帝是故事中的一个隐含人物,上帝的存在,是毁死后化身天使的前提)分别代表着生/爱、死/爱、生/不爱、死,爱,产生了三对二元对立,即主体(“我”)/客体(毁),发送者(上帝)/接受者(毁),帮助者(上帝),障碍者(司机)。图示如下:
  毁保护电话号码,司机挥刀讨钱,最后毁流血死亡。爱情因生死阻隔而断裂,上帝让毁化身天使,架起了人间与天堂之间的桥梁,使两人的爱得以延续。方阵两边形成了尖锐的二元对立,实质上就是情爱与生死之间的对立。小说前半部分没有交代毁失约的真相,促使读者产生一个悬念,为什么毁突然沉默了?难道这是一场爱情游戏?空间的割裂造成了叙述的中断,延宕了真相,使读者保留了更大的阅读期待去进行后继的阅读,文本的艺术效果得到了最佳表现。倘若没有毁化身天使,方阵会因失去了“天使”角色而失去虚幻平衡,触发不了读者深层次的人性关怀,爱跨越生死的主题张力也会大打折扣。唯有安排现实与天堂的空间割裂,以及虚幻平衡的叙事结构,小说 的情爱主题才能得以深化与升华。
  
  三、叙事符号:情爱的宿命与永恒
  
  罗兰·巴尔特将符号分为五类:行动符码、义素符码、阐述性符码、象征符码、指涉性符码,认为象征符号中最重要的是性的对立。
  《毁》题目本身就是一个象征符码。毁是什么?是动作?毁掉了什么?还是一个名词?毁的能指是某物的破坏与不能使用,却有四个不同所指,第一是指男孩的名字,指出他性格上的“毁”;第二是指女孩生活的“毁”,生活“已像残失的拼图一般无法完复”,对爱的憧憬却不得不去展开这段感情;第三是指男孩过去的“毁”,女孩的爱使他从自闭症走出来;第四是指司机造成了毁的死亡,情爱毁灭。前三个能指突出了情爱的力量,使得“可怜的人,荣幸的人啊,被猝然的巨大的爱轰炸。他们一起毁”。无论情爱的结果如何,他们都义无反顾。第四个能指暗示着爱总会有波折意外,甚至造成生死永别,隐喻着爱情的悲剧性宿命。
  意象是指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而罗钢把表示出一种比自身更大、更普泛、更重要的意义的人物、事件、意象都划分为象征符号。可见意象在一定条件下可等同于象征符号。《毁》的意象十分丰富,有教堂、蔷薇、眼泪等,最突出的意象是“天使”。故事中“天使”一共出现了十次。第一、二次天使以流血的形象出现,“是那枚锐利的针刺透了弹痕俯瞰的天使的皮肤,天使在流血”。天使在西方文化中代表着圣洁、爱、永恒和法力,流血暗示了毁是哀伤的“天使”,最终会被“锐利的针刺透”,小说一开始就奠定了情爱的凄美结局,预示了毁被刺伤流血死亡。“天使是哀伤的看客,他在每个黄昏里流血”,隐喻着死后的毁一直在注视着人间的“我”,通过电话来传达爱。第三、四、五、六、七次描述了毁是没有“残碎的翅膀”的天使,他是救赎者,会带来爱和希望。第八、九次的天使,指病态的毁缺乏“法力”“无法争取自己的幸福”,“我”仍坚信他能够拯救“我”。第十次“我怀疑我那没有影子却病着的天使身份的爱人已经从这里离开”,隐隐透露着:毁不能再回来了,以“天使的身份”离开人间。
  杨义认为叙事意象“借助于某个独特的表象蕴含着独到的意义,成为形象叙事过程中的闪光的质点,但它对意义的表达,又不是借助议论,而是借助有意味的表象的选择,在暗示和联想中把意义蕴含于其间”。天使“闪光的意义”在哪里?天使的所指从男孩到情爱,从死亡到永生,一直贯穿整个故事,荡漾着一种浪漫与悲剧性相互交错的气氛,象征爱情自始至终的不断。“毁”与“天使”其实是对立的意象,具有特定的意蕴,“毁”寓意肉体的毁灭,凄美的宿命,“天使”寓意爱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永恒。爱情的凄美虽然是悲剧性的,但是也能以永恒的姿态存在。
  从《毁》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叙事符号可以看出。作品是紧紧围绕着情爱主题而精心构造的。让读者对情爱有一种审美的感受。爱情有种种矛盾,有凄美的宿命结局,但情爱是伟大的,可以改变人生,超越时空,永恒存在。某些批评家认为张悦然小说仅仅表现一种悲剧性的情爱,是不正确的。毁的爱情虽然是以悲剧来作为结局,化身天使却是另一种意义的大团圆结局,在不同时空中两情相悦。张悦然的其他情爱小说都有着重复性的主题:《葵花走失在1890》中葵花与心仪的男人合葬;《小染》中小染苍白的嘴唇有了鲜红的血色;《残食》中蓝色雄鱼为蓝色雌鱼忏悔自杀;《翅膀记得,羽毛书写》中鸟成为祭品后与所爱的女孩相见……一个人(包括幻化为带有人的感情的动物)的生命是有终结的,可他们始终在抗拒爱情终结的到来,这种抗拒终结的力量。在精神上就成为恒久的爱情,在凄美中展现无穷力量。人可以毁,情爱不灭,超越生死。这就是《毁》的情爱主题最终的意义所在。
其他文献
摘 要: 美国现代诗人E.E.卡明斯也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善于用语言创造光和色彩,由此缔造各种意象,来抒情达意。这位画家竭力用绘画的艺术来表现诗歌,不顾传统的诗歌创作规范,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诗歌形式,甚至是怪诞的、凌乱的、无章无法的;坚持自我,主张人人都是独特的,“我不为他人活,他人亦不为我活”。本文从画家的角度和绘画的艺术分析卡明斯的诗歌创作。  关键词: 绘画艺术 诗歌创作 怪诞 视觉  1.卡明
摘 要: 日常生活是孕育优美意识的温床。关注生活中瞬间的美,将其转换为摄影中的色与线、光与影。本文系统地总结了设计创作中,以抽象图形元素为基础的摄影创作实验,从无限放大的领域中慢慢分解出富有意味的局部,呈现出更神秘与爆发性的吸引力,发现、选择、注入创作理念,运用电脑技术再创造,寻觅图形创作与抽象摄影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平面设计中抽象摄影图像元素的实验性与创造力,拓展平面设计的新形态。  关键词:
摘 要: 弘扬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突现和强化语文学习活动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初步构建思想体系,促成学生健康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观的形成,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单元主题化阅读 教学目标  新语文课程为帮助学生初步构筑精神家园提供了文本基础和契机。新语文课程便于教师制定宏观的单元主题教学目标,设计
摘 要: 创新精神是当前教育形势下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在培智教育中也不例外。作为培智学校的教师,应该怎样把握创新精神的内涵、认识到创新精神在培智学校中的必要性及如何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都是培智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促进培智学校教师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 培智学校教师 创新精神 内涵 必要性    一、 培智学校教师的创新精神内涵  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是新世纪的特色之一,而教育创新则
摘 要: 道德的科学养成非常重要,孔子是道德养成的先驱,提倡道德养成实验和道德养成实践是实施道德培养的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复兴的核心组成部分。  关键词: 道德养成 孔子 科学养成实验 道德实践    当代商业发达,名利盛行,实用至上,诱惑遍布;经济高速,道德缺失。教育功利化、企业化、商业化,偏离正途,异化严重。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在何处?答案是教育之根在育人——立人与做事。而做人的根
摘 要: 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后,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教育专家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特别是学分制实施以来,课程不及格人数有逐年增加趋势,影响到学生毕业。本文对不及格人数增加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了学业警示制度完善的必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高校如何在过程管理中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  关键词: 学分制 学业警示制度 宽进严出 过程管理  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
摘 要: 本文立足于李叔同及其弟子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目前音乐教育中教材、教师、教育方法进行反思,并围绕李叔同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身教胜于言传的做法、先器识后文艺的音乐教育思想展开分析,在肯定李叔同教育思想及行为的同时,还指出当前音乐教育中的不足。  关键词: 李叔同 音乐教育 《先觉者的足迹——〈李叔同及其支系弟子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    翻阅中学的音乐教材,感觉自己像是落入了一个文化激荡
摘 要: 残雪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先锋派”小说家,现代主义小说精神的呵护者,纯文学的守夜人,被誉为东方的卡夫卡。她作品里的自我,是哲学与心理学自我的文学呈现,并且在对自我的孤独、失落、失望与虚无的呈现中,表现了对自我的绝望内涵。本文就残雪小说中隐含的生死观作了阐述。  关键词: 残雪小说 艺术赏析 “生在死中独行”观点  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南华经》中说:“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
摘 要: 当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在学科立场和工具使用两个方面存在“单向度”的固执。运用多学科聚焦的方法,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备三个向度:时间向度、空间向度和逻辑向度。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向度 空间向度 逻辑向度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指一系列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产生的结果与教育者所期望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或吻合的程度,是行为的客观结果与教育者主观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而语言应用能力是最重要的职业核心能力。为此,现代汉语课程的实践教学必须以职业能力为本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大量个性化的语言职业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在职业环境中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优化劳动者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现代汉语 职业能力 实践教学  现代汉语是高职院校许多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担负着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