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塔纳Ast.i i i.4号墓屏画碎片的修复性研究——兼唐代绘画“树间叙事”与“树下人物”源考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278962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新德里国立博物馆近日展出了两幅斯坦因从阿斯塔纳Ast.i i i.4号墓地发掘出的屏风绢画,虽拼接出现错误,但依旧可见色彩艳丽,晕染浓郁,具有西来绘画技巧特征。本文通过对画面人物、植物、织物细节的分析,以及与同时代屏风画构图比较,力争客观还原两幅屏风画的客观原貌,并对于唐代绘画中的“树间叙事”与“树下人物”源流进行考证。
其他文献
马库斯·吕佩尔茨1960年代的作品表现得简练、精准、具有雕塑感,分为“酒神颂歌”式和恐惧死亡意识的表达。1970年左右运用僵化力量,蜗牛壳逐渐变为主要喻体,用来隐射德国题材,作品变得更灵动、流畅和柔软。1975年左右,他给作品取名为“风格”画,放弃了原来赋予创作对象强烈冲击力的创作模式。1980年,吕佩尔茨开始雕塑创作,尝试了立体派的表达方式,作品也受到诗作的影响,刻画出的对象之间建构起一种空间感,显得神秘而晦暗。回溯到古希腊时,他将古希腊变成了一种氛围和生活灵感,受到法国古典主义普桑的影响。在1993年
“感觉经验”源自人长期大量感性体悟与理性思索形成的认知能力,并非一蹴而就.艺术认知中“感觉经验”以感知带动前经验,激活体验感,在感性秩序中往复,思索情感和精神世界的
明末清初的恽寿平继承并发展了花鸟画中的没骨花卉技法,对当时日渐式微的花鸟画有起衰之功,并成为一代宗师。本文以“态”为切入点并结合恽寿平的画跋,试探讨恽寿平对其没骨花卉中“态”的诠释及绘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