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遗址遗存的保护利用现状与对策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y67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在这一过程中为后人留下了诸如军事工事、指挥机关、纪念碑刻、烈士陵园、墓地及后期修建的纪念馆园等抗战遗址遗存。然而通过田野调查和访谈深刻地感受到抗战遗址遗存的保护和利用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铭记历史、传承抗战精神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更加科学地保护、更加合理地利用抗战遗址遗存。
  关键词:宜昌;抗战;遗址遗存;抗战精神
  中图分类号:K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8-0090-02
  武汉沦陷后,宜昌成为拱卫陪都重庆的门户,为了拱卫陪都安危,中国军队曾在宜昌至巫山间构筑了坚固的军事防御体系,中日两军在此区域对峙长达六年之久,期间先后发生了枣宜会战、鄂西会战两次大型会战。无论是物资转运还是军事斗争,都在宜昌地区留下了丰厚的抗战文化遗产,形成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影响重大、意义特殊的抗战遗址群,在全国的抗战遗址遗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将宜昌地区的抗战遗址遗存作为样本,调查抗战遗址遗存当前保护利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对策建议。
  一、全面抗战时期留下了丰厚的遗址
  通过田野调查,结合档案文献资料的记载,发现枣宜会战和鄂西会战的主战场,即宜昌地区存在大量的抗战遗址遗存。在宜昌地区北起远安、南至五峰,东自当阳、西迄秭归已发现军事工事、指挥机关、纪念碑刻、烈士陵园、运输道路等仍保存较为完好的抗战遗址64处。
  1.军事工事。主要有碉堡、战壕、炮楼、暗道、机场和弹药存放地等,其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是碉堡。军事既有日军工事,也有国军工事。如当阳市庙前镇的曹坡日军工事,这是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好的日军工事;它是抗战时期日军为阻击由保康、南漳一线南下宜昌的中国军队,强征民力所修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军事工事则有枝江市白洋镇的“三民堡”,即民权堡、民生堡、民族堡,后在枣宜会战中用于阻击日军的进攻,并部分被日军炮火损坏。当然,由于中日军队在宜昌地区对峙长达6年,许多地方经过反复争夺易手,部分军事设施中日两军都曾利用,因此它的分类是根据建造者或建筑特征来分类。
  2.指挥机关。主要有陈诚驻地、江防军司令部、各军军部师部所在地。如著名的旅游景点“三游洞”,曾作为抗战指挥部,陈诚曾在此指挥作战;冯玉祥司令亦曾在此视察江防。军事指挥机关当时主要是征用民房充当,战后归还,大多已被拆毁重建。目前保存较好的当属远安县洋坪镇的“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七军军部旧址”,它是抗战时期何基沣的“七十七军”军事指挥中心,1939年4月至1945年8月,何基沣军长曾在这里指挥七十七军几万将士,阻击荆门、当阳来犯之敌。
  3.纪念碑刻。主要包括抗战宣传标语、战后修建纪念碑刻和纪念塔。如冯玉祥将军在“三游洞”题写的“是谁杀了我们同胞的父母和兄弟”;战后修建的纪念碑刻则相对较多,如远安县洋坪镇的“陆军第三十七师抗日战役鄂西历年阵亡烈士纪念塔”,这是1942年为了纪念抗日阵亡将士,由共产党员何基沣将军倡议并指导修建。宜都市聂家河保存着“被日寇屠杀祖国人民纪念碑”,此碑为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抗日战争而修建。另有当阳的“僧俗殉难纪念塔”、远安的“鄂西历年阵亡烈士纪念塔”残碑、长阳县的“第五师鄂西会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等。
  4.烈士陵园、墓地。主要有夷陵区黄花镇的南边抗日将士陵园,这里曾是当年的黄花场抗战烈士陵园,葬有阵亡和医院病故的3 000多位将士骸骨,后因工程建设发现此遗址,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做出“核实情况,妥善处理”的重要批示。为缅怀祭奠保卫宜昌、拱卫陪都阵亡将士而重建为现有的纪念场所。长阳县保存有周志开烈士墓地,周志开烈士在鄂西会战中为阻击日空军进攻不幸坠机于长阳县,曾获得青天白日勋章,为抗战最高荣誉。另有由刘思华、林东平二位老人询问天主教神父龚得知“八·一四”空战大捷英雄、中国空軍第四飞行大队长高志航的墓地,现存于宜昌市夷陵大道181号老医专院内,位于院内两棵香樟树与一棵桂花树之间。当年由于担心日军报复破坏,故未留坟头和墓碑。宜昌各县市还保存着许多抗战时期的烈士陵园和墓地。
  5.纪念馆园。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和弘扬抗战精神而修建的,这些纪念馆园根据史实、收集抗战时期的实物等修建成纪念馆。主要有三斗坪镇的石牌抗日纪念馆,这是三峡地区第一个综合性抗战纪念馆,修建在鄂西会战石牌保卫战的军事遗址之上,周边保存有大量的国军军事碉堡、收藏着珍贵实物200余件、珍贵图片近100幅;宜昌市政协也曾在宜昌市博物馆举办宜昌抗战图片展,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另有夷陵区万贵山庄出资修建的宜昌夷陵抗战纪念馆,该馆修建于抗战遗迹之上,于2018年竣工,是年国庆节期间开馆,馆内呈现了夷陵区内的抗战遗址、抗战人物事迹等内容。
  二、抗战遗址遗存现存状况不容乐观
  通过田野调查和访谈,深刻地感受到各地抗战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保护开发利用抗战遗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抗战遗址的保护工作不够重视,部分干部群众并不了解本地的抗战遗址及其史实。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人并不知道自己所在的村或镇存在抗战遗址,甚至部分工程或生产活动还无意中破坏了这些宝贵的遗址。
  2.缺乏专门的保护开发规划和完善的法律法规。目前各地对抗战遗址的保护利用没有一个总体规划,处于低层次开发。抗战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多部门负责,造成管理无序,部门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不健全。另外,虽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立功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受到国家保护,但《保护法》等多数相关法规中没有具体的保护利用规定和措施,地方文物保护法中也基本没有针对抗战遗址保护利用的条款内容,导致抗战遗址保护利用缺乏可操作的具体有效的法规依据。   3.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破损毁坏情况比较普遍。抗戰遗址保护和利用,需要一定资金作支撑。据悉,目前除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维护经费外,其他抗战遗址基本没有保护经费。有的抗战遗址虽然尚有部分原建筑,但因无人管理,年久失修,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自然的侵蚀、人为破坏,面临消逝的危险。
  4.保护利用的数量不多、范围过窄、类型单一。目前部分抗战遗址处于原始状态,基本上没有进行开发和利用。已经开发利用的宣传和包装也不够,遗址背后隐藏的历史并未深入研究,细节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和说明;展馆主题不够突出、鲜明,需要深入整理和研究历史细节。部分革命纪念场馆展示的多是图片,且文字介绍不够详尽,关联度不够和线索性不强,同时抗战历史文物实物少,缺乏历史厚重感等。
  三、保护利用抗战遗址遗存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抗战遗址是抗战历史的载体,承担着唤起民族记忆、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铭记历史、传承抗战精神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更加科学地保护、更加合理地利用抗战遗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扩大宣传,提升认识。抗战遗址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最直观、最生动、最形象的教材。各地各部门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广泛宣传保护抗战遗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全民保护意识。建议重点选择几处有代表性的抗战遗址,大力宣传其历史背景、历史地位、现实意义和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熟悉抗战遗址,从而自觉参与到保护与利用抗战遗址工作中来。
  2.科学规划,加强立法。要在充分摸清各地抗战遗址底数的基础上,制定一个科学而又切实可行的开发规划,明确抗战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目标、重点、步骤和保障措施。同时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台相应的地方法规,对保护利用抗战遗址的地位作用、管理权属、组织领导、工作机制、经费保障、保护标准、工作职责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项目的认证、审批管理等做出明确规定,把抗战遗址的保护开发利用进一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轨道。
  3.挖掘历史,有效保护。保护利用抗战遗址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使抗战遗址走“保护开发——增值增收——增加保护开发投入”的良性循环之路,促进人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如将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七军军部旧址、江防军司令部、十一军军部等意义重要、价值较高的抗战遗址申报成为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同时要充分挖掘抗战遗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内涵,进一步征集抗战文物,组织专家收集整理抗战时期的历史人物、经典故事,创作一批有影响力、高品位的文化作品,真实再现抗战遗址背后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做到既可以见物、见人、见事,更可以见思想、见精神。
  4.加大投入,合理利用。抗战遗址是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不可再创造性,毁灭一个就少一个历史见证。因此要加大对抗战遗址的资金投入,将保护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但是并非每一个抗战遗址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要有所取舍,突出重点,精选一批社会影响大、有较高价值的抗战遗址立即开展修复工作。建议将开发利用抗战遗址与各地生态游、民俗风情游、精准扶贫地区乡村游等结合起来,让旅游者在观光赏景过程中学习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充分发挥抗战遗址的教育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宜昌巫山间江防计划要塞配备及宜昌附近作战计划(1938年2至5月)[Z].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787-3360.
  [2]湖北远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远安县志[M].1990.
  [3]政协远安县文史资料委员会.远安文史资料(第四辑)[M].1989.
  [4]中共宜昌市委党校.宜昌抗战遗存图片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其他文献
摘 要:新时代视域下公民道德建设,是说公民道德建设已经进入新时代,彰显出不同特征,从其关涉的行为类型来看,既是认知行为,也是实践创构行为与价值重塑行为,并呈现三个理性自觉。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应该自觉认知向上向善的本质内涵,自觉践行积善成德的创构,自觉锤炼高尚道德品格。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只有从理性自觉认知、践行与价值这三个维度,才能落实和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新时代;公民道德;理
期刊
摘 要:机关党支部处在工作和建设的第一线,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决策部署的战斗堡垒,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机关党支部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从严治党的要求,在完善制度基础上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本文从机关党建发展历程入手,探讨了机关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广东省直机关为例,总结了机关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机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的程度持续加深,我国学者对社区养老相关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从不同视角对国内发展城市社区居家养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然而,作为满足广大老年人服务需求的重要方式,社区养老在运作中仍存在针对性不强、精度不高、供需不匹配等问题,导致潜在需求无法释放。基于此,本文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和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成都市社区养老服务需求进行初步探讨。并根据成都市社区养老服务发
期刊
摘 要:本研究特别选取了陕西关中地区三位乡村经济精英作为研究对象,从个人生活史的视角对乡村经济精英进行了解读,试图能够回答以下问题:在区域经济水平偏低的背景下乡村经济精英是如何崛起的?乡村经济精英的身份是如何得到社区居民认同的?成为经济精英后他们在农村社区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及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给乡村经济精英群体提供一个新的理解框架,并对乡村经济精英不同区域的研究格局进行补充。  
期刊
摘 要:“大局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坚持的基本原则和策略,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头,始终都能够审时度势,讲大局、顾大局、谋大事,从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大局意识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11-0088-02  党的二大通过的党章规定“区或地方执行委
期刊
摘 要: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之争长盛不衰,尤其是继2017年我国《民法总则》颁布之后,作为社会与时代的产物,民法典不仅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的先河,而且从内容来看,其表明全国人大坚持了民商合一的立法传统。因此如何在民商合一立法体例指导下,使得民法典真正切实地维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利,促进社会发展,是我国立法者所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对此我国的商事规范采取内置于民法典,借助于民法总则中的通用原则与“公因式”,
期刊
摘 要:《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空想的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时代背景、基本立场、代表人物以及主要观点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剖析。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为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无产阶级运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
期刊
摘 要: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约翰·罗默,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历经了一次研究的转向,由早年关注剥削问题,转向了政治哲学,尤其是其核心范畴之一的平等。但这个转折并非是偶然发生的。平等起初是作为他研究剥削问题的引子,但随着以剥削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对不平等现象的解释力和对资本主义非正义性的论证力呈现出越来越弱的趋势,罗默开始注重规范向度,重新思考社会主义的伦理目标,并最终放弃剥削。平等实际上完成了从“幕后
期刊
摘 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政府管理带来了诸多的机遇。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和要求,民族地区地方政府通过数据应用开发在不同层面推动了政府管理革新,但其过程存在着数据管理理念不足、数据资源内部共享程度偏低,以及数据安全、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对此,提升民族地区地方政府数据应用开发能力、培养政府数据管理思维、搭建数据共享平台、加快数据立法和政策吸引专业人才等是实现地方政府管理现代化的必
期刊
摘 要:“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问题,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乡村旅游作为旅游热点,适合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活力。本文以福州市乡村为研究对象,分析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在政策落实过程中依托于乡村旅游带动经济的发展,分析乡村旅游发展要素,发现福州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供解决问题的路径,推动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