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原动力
技术创新已成为现代企业实现经济实质性增长的基本途径,并且逐步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其动力源自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影响和我国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普遍重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一例外地纷纷制定应对策略,明确本国发展方向,唯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被淘汰。我国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几年来,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宏观指导,社会服务组织积极参与以及各方面协调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重点行业具备了关键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能力,开发和掌握了一批行业、区域以及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主导产品、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技术创新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有了外部技术创新环境的刺激,企业能否抓住机遇,在激烈的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则是企业内部的首要问题。彼得.圣吉在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企业的成功经验后指出,最成功的企业将会是“学习型组织”,因为未来惟一持久的优势是拥有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
企业技术创新的误区
强调技术内容而忽视管理方法在企业科技研发管理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是过于强调使用“哪些”技术,而较少关注“如何”正确有效地进行技术管理。
没有清楚的技术战略技术战略是对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正式表述,它结合企业的商业目标来定义技术研发的原则。但是很多企业没有明确的可执行的技术战略。例如某大企业的技术发展战略是“加大科技投入,以技术创新带动企业发展……”这听起来很对,却无实际意义。内容过于空泛,适用于任何企业,没有与企业本身的战略和特点相关联。
盲目追求技术领先即使在新产品开发至关重要的高科技行业,技术领先策略也未必是取得商业成功的最好办法。企业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最经济地确定、获取并整合某项技术,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成本以及提高可靠性和安全性。
技术规划忽略外部技术资源近些年来,全球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外部技术供应商(科研院所、大学、技术开发企业等)寻求技术资源。但是,许多企业在其总体技术规划中却忽略了这些外协技术和供应商,只强调企业内部的技术研发资源,不能从总体上最优化地进行科技规划和科技开发。
缺乏评估科技研发的“平衡记分卡”采用项目成功率作为关键评价指标的企业,其研发成功率总是很高。其实高成功率缘于总体目标设计得“很难失败”,故其研发活动并不优秀。许多企业已意识到需要一套平衡记分卡来管理技术研发活动。这样的绩效评估体系提供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来保证研发行为不被扭曲,而且有利于企业管理层最有效地推动科技创新以实现股东价值的提高。
企业持续创新的解决方案
科学、系统地分析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问题,针对问题对症下药,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性工作。
产学研结合,明确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我国企业长期受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影响,普遍存在企业技术创新人才不足,对技术创新成果的吸纳力低的现象。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了大量的具有高水平研发能力的技术创新人才,适合开展结合企业的关键技术进行的攻关,但对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前景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解决方案是:以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企业既是投入主体、又是利益分配主体,更是风险责任承担主体。“研制什么”由企业提出,“如何研制”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解决。
科学分析风险因素,将技术创新的风险最小化企业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探索性、创造性的活动,它通常包括选题、研究、开发、设计、试验、生产、销售、服务、信息反馈和技术扩散等多项环节。其最终结果有3种可能性:一是成功,二是效果不明显,虽没有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但在投入和产出上基本持平;三是失败,甚至无法收回投资。目前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缺乏风险意识,突出表现在技术创新的最终设想不全面,前期调研不充分,对开发阶段的可变因素估计不足,成果水平评价不客观,成果产业化投入不及时,决策不果断等方面。解决方案是:充分收集信息资料,准确把握技术创新中可预期的风险因素;创新应鼓励冒险,包容失败。英特尔公司的创造技术、创新环境的秘密,是鼓励尝试冒险,即面对“可预期的风险”,而失败是能够被接受的。
引入风险投资,加快成果产业化步伐引入风险投资。美国硅谷的成功主要是风险投资的功劳,它不仅促成了技术创新成果的转换,更使企业迅速发展、乃至膨胀。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在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转换阶段引入风险投资,其回报明显高于研发和中试阶段。国外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初期的成功率一般低于25%,中期的成功率为25~50%,而产业化阶段的成功率为50~70%。由此可见,在技术创新成果处于产业化转换阶段时相对于研发初期的成功率较高,有利于吸引风险投资。
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思考
对技术创新人才进行针对性培养和国际化招聘,实现开放式人才战略企业对自身拥有的技术创新人才应注重培养,特别是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既要懂经济,又要懂法律;既要懂技术,又要懂管理;既要懂国内,又要懂国际,还要懂外语。近年来,世界最优秀的人才正源源不断到中国寻求发展。拥有了人才,使用好人才是关键。建立健全各项用人机制,才能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
以协作战略实现创新资源共享 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的竞争全球化,一向单枪匹马闯世界的企业开始强调竞争中的联合与协作,充分发挥企业各自的优势实现双赢的战略思想。在与名牌企业合作时应注重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重视企业自身的技术积累,逐步扩大企业规模,实现规模效益;二是关注自身优势的发展,在构思未来时,将企业自身核心产品的技术创新能力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技术创新资源的共享,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合作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
建立以技术创新为共同目标的企业文化市场竞争愈来愈有赖于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这一点来讲,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精神日显重要。没有一定的企业文化做支撑,企业将很难发展,形成一种积极的企业文化,将提升企业的内部凝聚力,从根本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综上所述,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市场竞争主体,其运行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而保障企业优质、高效运转的有效途径即是依靠企业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已成为现代企业实现经济实质性增长的基本途径,并且逐步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其动力源自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影响和我国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普遍重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一例外地纷纷制定应对策略,明确本国发展方向,唯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被淘汰。我国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几年来,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宏观指导,社会服务组织积极参与以及各方面协调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重点行业具备了关键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能力,开发和掌握了一批行业、区域以及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主导产品、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技术创新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有了外部技术创新环境的刺激,企业能否抓住机遇,在激烈的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则是企业内部的首要问题。彼得.圣吉在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企业的成功经验后指出,最成功的企业将会是“学习型组织”,因为未来惟一持久的优势是拥有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
企业技术创新的误区
强调技术内容而忽视管理方法在企业科技研发管理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是过于强调使用“哪些”技术,而较少关注“如何”正确有效地进行技术管理。
没有清楚的技术战略技术战略是对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正式表述,它结合企业的商业目标来定义技术研发的原则。但是很多企业没有明确的可执行的技术战略。例如某大企业的技术发展战略是“加大科技投入,以技术创新带动企业发展……”这听起来很对,却无实际意义。内容过于空泛,适用于任何企业,没有与企业本身的战略和特点相关联。
盲目追求技术领先即使在新产品开发至关重要的高科技行业,技术领先策略也未必是取得商业成功的最好办法。企业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最经济地确定、获取并整合某项技术,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成本以及提高可靠性和安全性。
技术规划忽略外部技术资源近些年来,全球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外部技术供应商(科研院所、大学、技术开发企业等)寻求技术资源。但是,许多企业在其总体技术规划中却忽略了这些外协技术和供应商,只强调企业内部的技术研发资源,不能从总体上最优化地进行科技规划和科技开发。
缺乏评估科技研发的“平衡记分卡”采用项目成功率作为关键评价指标的企业,其研发成功率总是很高。其实高成功率缘于总体目标设计得“很难失败”,故其研发活动并不优秀。许多企业已意识到需要一套平衡记分卡来管理技术研发活动。这样的绩效评估体系提供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来保证研发行为不被扭曲,而且有利于企业管理层最有效地推动科技创新以实现股东价值的提高。
企业持续创新的解决方案
科学、系统地分析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问题,针对问题对症下药,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性工作。
产学研结合,明确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我国企业长期受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影响,普遍存在企业技术创新人才不足,对技术创新成果的吸纳力低的现象。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了大量的具有高水平研发能力的技术创新人才,适合开展结合企业的关键技术进行的攻关,但对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前景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解决方案是:以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企业既是投入主体、又是利益分配主体,更是风险责任承担主体。“研制什么”由企业提出,“如何研制”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解决。
科学分析风险因素,将技术创新的风险最小化企业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探索性、创造性的活动,它通常包括选题、研究、开发、设计、试验、生产、销售、服务、信息反馈和技术扩散等多项环节。其最终结果有3种可能性:一是成功,二是效果不明显,虽没有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但在投入和产出上基本持平;三是失败,甚至无法收回投资。目前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缺乏风险意识,突出表现在技术创新的最终设想不全面,前期调研不充分,对开发阶段的可变因素估计不足,成果水平评价不客观,成果产业化投入不及时,决策不果断等方面。解决方案是:充分收集信息资料,准确把握技术创新中可预期的风险因素;创新应鼓励冒险,包容失败。英特尔公司的创造技术、创新环境的秘密,是鼓励尝试冒险,即面对“可预期的风险”,而失败是能够被接受的。
引入风险投资,加快成果产业化步伐引入风险投资。美国硅谷的成功主要是风险投资的功劳,它不仅促成了技术创新成果的转换,更使企业迅速发展、乃至膨胀。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在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转换阶段引入风险投资,其回报明显高于研发和中试阶段。国外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初期的成功率一般低于25%,中期的成功率为25~50%,而产业化阶段的成功率为50~70%。由此可见,在技术创新成果处于产业化转换阶段时相对于研发初期的成功率较高,有利于吸引风险投资。
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思考
对技术创新人才进行针对性培养和国际化招聘,实现开放式人才战略企业对自身拥有的技术创新人才应注重培养,特别是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既要懂经济,又要懂法律;既要懂技术,又要懂管理;既要懂国内,又要懂国际,还要懂外语。近年来,世界最优秀的人才正源源不断到中国寻求发展。拥有了人才,使用好人才是关键。建立健全各项用人机制,才能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
以协作战略实现创新资源共享 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的竞争全球化,一向单枪匹马闯世界的企业开始强调竞争中的联合与协作,充分发挥企业各自的优势实现双赢的战略思想。在与名牌企业合作时应注重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重视企业自身的技术积累,逐步扩大企业规模,实现规模效益;二是关注自身优势的发展,在构思未来时,将企业自身核心产品的技术创新能力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技术创新资源的共享,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合作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
建立以技术创新为共同目标的企业文化市场竞争愈来愈有赖于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这一点来讲,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精神日显重要。没有一定的企业文化做支撑,企业将很难发展,形成一种积极的企业文化,将提升企业的内部凝聚力,从根本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综上所述,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市场竞争主体,其运行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而保障企业优质、高效运转的有效途径即是依靠企业的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