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蛙水注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i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时在农村,常听到的有三种声音:一、鸡啼,二、狗叫,三、蛙鸣。
  “公鸡叫,天亮了。”小时课本上读过。住农村,才知鸡叫头遍,天还沉浸在黑暗中。啼过后,天才微曙,农民说:“鸡叫三遍天大亮。”似乎天是被叫亮的。
  “黄狗叫,客人到。”狗有灵性,见到熟人是不叫的,一味扑腾欢跳。见到生人,狂吠不已,似乎很来火,一定要把来人吓得倒退,才善罢甘休。或者主人出面阻止,才唁唁然,极不友好。
  “蛙声一片报丰年。”蛙是庄稼的守护神。据说一只虾蟆,一夜可捕吃蚊虫千余只。青蛙捕虫,绝不少怠,一跃即得。夏夜纳凉,那蛙声鼓噪,震耳欲聋。蛙声各各不同,有“咯、咯”清脆的,有“呱、呱”沉重的,有半天一声“咕、咕”老气横秋的。听来有高音,有中音,有低音,还有和声。微风拂来,田头老柳似个指挥,成熟的稻穗似在伴舞。真是天凉好个秋,好个田园交响曲!
  古人对蛙有关的题咏极多。如韩愈《盆地》:“泥盆浅小讵成池,夜半青蛙听得知,一听暗来将伴侣,不烦鸣唤斗雄雌。”张舜民《鸣蛙》:“电掣雷轰雨覆盆,晚来枕簟颇宜人;小沟一夜深三尺,便有蛙声动四邻。”这诗意境,小可极有体会。韦庄有句:“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蛙声能添诗兴,蛙儿确是可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蛙声闹,年成好,青蛙确是农家宝。还有“青草池塘独听蛙”,“满池月色如霜白,一片蛙声似雨来。”“蛙声满芋塍”等等,这些诗情,牵动画意,对作画者,大有启发。
  对作画者,大有启发,使我想起老舍先生,当年出题,要齐白石老人作画。题曰:“蛙声十里出山泉”。白石交卷,但画幅中不着一蛙。只画山泉一泓,汩汩流出,泉口蝌蚪数只,活泼泼地戏游。老舍见之,拍案叫绝!
  我幼年也喜蛙,喜其翠绿如油,田头蹦跳,池塘“蛙泳”。还喜蝌蚪,常以小瓶贮之,观其抖抖地游动。因之,也喜蛙形陶瓷制品,收藏颇多。此三件均为水注。有在方田,有在荷叶,有在莲蓬。形态虽拙,但神情灵动、张口、后蹲,如触之即跃而去之势。面对良久,似可听到“蛙声一片”。
其他文献
我的老同学李浙生教授多年专攻数学哲学,在一九九二至一九九五年间连续出版了《数学科学与认识论》和《数学科学与辩证法》两本专著。这是两本非常有价值的书,可惜的是,前者系自费出版,印数极少;后者虽得到资助,但少得可怜,印数也极有限(作者出版这两本书,不但没有得到一分钱的稿酬,反而贴了不少钱),因而看到的人不多。不过,凡是看过这些书的人,不论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都认为其价值在于求实与创新,特别是提出了许多
期刊
“五四”时期,“自由”为什么中断了?  这个问题需要研究近现代史的专门家来回答。  我在这里置词,只能作为一个偶然的涉猎者谈谈某些想法。如果它能构成一种视角,与其说是潜心研究的结果,不如说是一个中国人,一个直接承受了它的后果的现代中国人应有的或可能有的反省。  一般都把“五四运动”看作是中国的启蒙运动,如果辛亥革命只是“革掉了一根辫子”的话。从洋务运动的“言技”,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言政”到五
期刊
《书屋》一九九九年第四期有关自由主义及其传统的三篇文章,尽管观点不同,甚至针锋相对,然而却能自圆其说,自持其理。最重要的是气氛对头,各展其长,各陈其论,有学术争鸣的态势及其宽宏大量,既容许自己讲话,也要让别人说理。朱学勤先生虽然针对的是一种文风,他不仅提出应当“有话好好说”,而且自身力求体现正常的学风,我以为这本身就是自由主义所要求的精神。  还有,就自由主义而论,对于近现代的中国来说,虽然是舶来
期刊
二十  孝武兄:  接三月二十六日信。  我介绍《昨日的世界》①,实际上只是抄撮原文,因为不加引号,就好像是我复述的,这是取巧的方法,您大加赞美,未免上当了。这本书实在是好书,我的本意,也只是鼓吹一下,希望多有几个人去找去读,据说,这倒有些效果,有好几个人去找三联书店要买书,可惜都没有买着,也许将来会加印的吧。  茨威格这样高度文化修养的人,只可能产生在欧洲,在奥地利那样的国家。不管他的和平主义是
期刊
1《我们一起走过——百名知青写知青》的责任编辑罗丹,在编后记里说:“如果知青朋友能从中感受到一点温亮,年轻的后一代能从中领悟到一点启迪,这本书就有它存在的价值。”在读过这本书之后,像我这样年已七十又五的老人,还要说,作为曾是知青家长的人们,也能从中将那些似已淡忘了的困惑、忧思和辛酸重新咀嚼;作为历史的乐观主义者的前一辈,也能从中把那些曾激励自己前行的欣慰、豁达和远虑再度勾起。  过去,自以为对知青
期刊
我出生在上海。日寇轰炸南市,我家房屋被毁,父亲携我回乡种田,当时我才十一岁。父亲青年时甚苦,为地主作长工。目不识丁,但善讲笑话、故事。有一故事说一私塾先生,对学生严厉,学生书背不上、或稍有顽皮,即执板打手心、屁股,学生畏如鼠儿见猫。这先生夜里欲便溺,就捞床前夜壶(尿壶,也称便壶),便尿。白天,专命一学生倒尿洗涤。学生天天闻其臭气而惧不敢违。一日,学生施一小计,用钉将壶底钻一小孔。次日,见先生出来晒
期刊
一九九九年三月,我住进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老干病房,得知黎锦明先生与我同住一层楼,便立即前去看他。  走进他的病室,只见他半躺着,面容清瘦,颧骨高耸,双目微闭,一顶绒帽盖到了齐眉处。我轻声喊:“黎先生,我是您的读者,来看您了。”我说是他的读者,是我在中学时期读过他的作品,知道他是二三十年代的知名作家。这时,他的夫人符立志女士也在一旁叫他。他睁开眼睛,点了点头,但说不出话来。他因吞咽困难,不能进
期刊
这出戏的故事原取材于历史(见《左传》)。春秋时期,晋灵公无道,荼害百姓,老臣赵盾劝谏不听,奸臣屠岸贾,残害赵盾全家,灭门九族,赵盾的儿媳是晋国公主,避入宫中产生一子。由赵盾门客草泽医生程婴将孤儿藏在药箱内,乔装救出,屠岸贾闻公主产子,进宫搜孤不得,下令十日之内若不献出婴儿,即将国内半岁以下、一月以上的婴儿全部杀死。程婴与退休大臣公孙杵臼商定,由程婴以自己的儿子冒充赵氏孤儿藏在公孙杵臼家中,再由程婴
期刊
似乎是在一家出版社的编辑室里,蘧公孙正坐在一张可以移动的转椅上同马二先生谈着“生意”。他仰躺在椅子里,从后面看不见他的身影,只见一缕缕淡淡的烟云从肩上、顶上腾起。对面的马二先生——处州马纯上——则正襟危坐、必恭必敬地听着他高谈阔论。  马二先生似乎再没有当初那股豪气与傲气。这倒不是因为几百年下来,科举废止了,皇帝没有了,靠科举吃饭的马二因此要下岗失业——这些,难不倒马二先生。废了科举,有学校,上学
期刊
我要杀人    这只是个发泄性的意愿。似乎受到某种不平的对待,不明的压抑或者别的原因,突然兽性大发似的想:我要杀人。通常是在头脑中完成这一过程(却不在乎他是男是女,高矮胖瘦,随便盯着某人),从中体验到一种毁灭性的快感。但很快这一过程则退化成了一种表演,变成了一个日常事件。既没有刚开始的快感体验,也没有在理智恢复后的一种自责。他如同每天在报纸头条看到的杀人案件,电影中灭人无数的英雄和新闻中远方的种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