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这些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不断上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渐变好,从而导致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断上升,从幼儿园开始,幼升小,小升初,升高中,考大学,学生的每一步前进都需要通过相应的招生考试。基于这样的大教育背景,部分学者也将研究的方向指向教育与招生考试的关系上。招生考试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对每个孩子、每个家庭都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招生考试自然也成了近些年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对招生考试中存在的公平问题提出了几点拙见。
关键词:招生考试;公平性;分析
招生考试的公平性,是我们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引导整个教学教育公平性的开始。最大限度的公平能够整体统领社会性的平衡,考试、录取等相关事宜的完成以及相关政策的落实,都是影响招生考试公平性的重要因素。招生考试的公平性得到提升之后,会明显增加社会的和谐度,更好地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进而更好地培养人才。
教育公平的理念,在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就存在。比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意思是不怕少,怕的是分配不均,而且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即教育不应该被区别对待。这都是反映公平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当代亦是如此,教育公平早就被政府和民众提上日程,教育公平是社会平等的基础也是出发点。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现状和教育现状来看,要保证每个人都受到高等教育,显然是有些困难的,短时间内也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招生考试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对于招生考试来讲,它的目的就是,在参加考试的人中以公平竞争的形式选出一部分同学进入比较高等的学府。从这一过程来讲,教育公平不是在起点的完全平等,而是在教育机会上实现的相对公平。
对招生考试而言的公平,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招生考试,应该以一个比较统一的规则或者标准来评判同学的个人素养或知识水平,从而完成选拔、录取考生的工作。从传统意义上讲,这是实现公平的基础。但是我们一直推崇的素质教育一直在倡导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多方面共同发展。而且目前同质化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弊端,以相同的标准来衡量和考查个性化的学生本来就不是完全公平的行为。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还不够成熟,地区发展不够均衡,区域发展水平有高有低。相应的教育投入以及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师资力量的差异,再加之,不同地区义务教育的起点不同,参与教育过程的不平等,等等多种因素造成了我国不同地区的教育不均衡,以及各个招生考试中的不完全公平。就以高考来讲,不同省市,由于教育资源不同,参加考试人数以及拟录取人数的人数和比例不同,导致录取分数线以及院校的招生人数都有不同程度的起伏。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我们已经在尽量实现教育资源的平等,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已有教育和招生考试中的内在问题,这些就需要我们国家政府的宏观经济去调控,这时候宏观政策就成了调整教育公平的最主要和关键的力量。
此外,目前招生考试的考查内容包括文化课知识以及体育测试,即身体素质方面。在身体素质方面,我们没有太多的可以调整的方法,但是在考查文化知识方面,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招生考试的试卷出题内容,我们要保证教育公平就要保证对于人才的评价标准要统一,招生考试的测量工具即考试卷的内容要公正合理,不应该存在太大的城乡差异,或者是性别、民族等的公平性问题。就比如今年高考的语文作文题,要从共享单车、或者长城、移动支付、大熊猫等很多给定的词语中选择两三个,写一篇介绍中国的作文。这个题目当时在网上引起了比较大的争议,原因是很多网友认为这题目对于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学生有失公正。因为很多农村学生都没有使用过共享单车,对手机移动支付更是了解甚少,而共享单车是城市的孩子经常使用的,移动支付也是日常支付方式,他们对此相当熟悉。因此用这样的考题来对城乡学生进行共同考查和选拔,本身就是一件有失公平的事情。
因此,招生考试有关部门以及教育部门在招生考试的有关事宜中,一定要考虑周全,将教育公平作为工作的重心。毕竟招生考试,对于背负着沉重升学压力的同学以及学生家长,甚至整个家庭而言,都是相当重要的事情或转折点。很多寒门出生的学生,都将招生考试看作自己出人头地的唯一机会。现实很残酷,我们只能从有限的政策中尽量争取最大程度的公平。
我们追求的招生考试的公平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忽视差异的教育机会的严格平等,而是在保护每个同学自身特點条件下的相对公平。对于,选拔性的招生考试来讲,已经是目前我国经济体制下最适合中国的选拔方式,我们只需要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加以改进或提高,探索与各类教育培养相适应的考试考查方式,对学生进行立体的,全面的考查,建立适合我们国情的招生考试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海峰.传统文化与高校招生考试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1995(3):41-44.
[2]李立峰,刘海峰.我国高校招生考试中的区域公平问题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33-33.
[3]张宇.21世纪初我国普通高校自主招生研究[D].吉林大学,2012.
作者简介:马晓芬,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招生考试办公室。
关键词:招生考试;公平性;分析
招生考试的公平性,是我们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引导整个教学教育公平性的开始。最大限度的公平能够整体统领社会性的平衡,考试、录取等相关事宜的完成以及相关政策的落实,都是影响招生考试公平性的重要因素。招生考试的公平性得到提升之后,会明显增加社会的和谐度,更好地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进而更好地培养人才。
教育公平的理念,在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就存在。比如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意思是不怕少,怕的是分配不均,而且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即教育不应该被区别对待。这都是反映公平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当代亦是如此,教育公平早就被政府和民众提上日程,教育公平是社会平等的基础也是出发点。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现状和教育现状来看,要保证每个人都受到高等教育,显然是有些困难的,短时间内也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招生考试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对于招生考试来讲,它的目的就是,在参加考试的人中以公平竞争的形式选出一部分同学进入比较高等的学府。从这一过程来讲,教育公平不是在起点的完全平等,而是在教育机会上实现的相对公平。
对招生考试而言的公平,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招生考试,应该以一个比较统一的规则或者标准来评判同学的个人素养或知识水平,从而完成选拔、录取考生的工作。从传统意义上讲,这是实现公平的基础。但是我们一直推崇的素质教育一直在倡导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多方面共同发展。而且目前同质化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弊端,以相同的标准来衡量和考查个性化的学生本来就不是完全公平的行为。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还不够成熟,地区发展不够均衡,区域发展水平有高有低。相应的教育投入以及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师资力量的差异,再加之,不同地区义务教育的起点不同,参与教育过程的不平等,等等多种因素造成了我国不同地区的教育不均衡,以及各个招生考试中的不完全公平。就以高考来讲,不同省市,由于教育资源不同,参加考试人数以及拟录取人数的人数和比例不同,导致录取分数线以及院校的招生人数都有不同程度的起伏。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我们已经在尽量实现教育资源的平等,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已有教育和招生考试中的内在问题,这些就需要我们国家政府的宏观经济去调控,这时候宏观政策就成了调整教育公平的最主要和关键的力量。
此外,目前招生考试的考查内容包括文化课知识以及体育测试,即身体素质方面。在身体素质方面,我们没有太多的可以调整的方法,但是在考查文化知识方面,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招生考试的试卷出题内容,我们要保证教育公平就要保证对于人才的评价标准要统一,招生考试的测量工具即考试卷的内容要公正合理,不应该存在太大的城乡差异,或者是性别、民族等的公平性问题。就比如今年高考的语文作文题,要从共享单车、或者长城、移动支付、大熊猫等很多给定的词语中选择两三个,写一篇介绍中国的作文。这个题目当时在网上引起了比较大的争议,原因是很多网友认为这题目对于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学生有失公正。因为很多农村学生都没有使用过共享单车,对手机移动支付更是了解甚少,而共享单车是城市的孩子经常使用的,移动支付也是日常支付方式,他们对此相当熟悉。因此用这样的考题来对城乡学生进行共同考查和选拔,本身就是一件有失公平的事情。
因此,招生考试有关部门以及教育部门在招生考试的有关事宜中,一定要考虑周全,将教育公平作为工作的重心。毕竟招生考试,对于背负着沉重升学压力的同学以及学生家长,甚至整个家庭而言,都是相当重要的事情或转折点。很多寒门出生的学生,都将招生考试看作自己出人头地的唯一机会。现实很残酷,我们只能从有限的政策中尽量争取最大程度的公平。
我们追求的招生考试的公平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忽视差异的教育机会的严格平等,而是在保护每个同学自身特點条件下的相对公平。对于,选拔性的招生考试来讲,已经是目前我国经济体制下最适合中国的选拔方式,我们只需要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加以改进或提高,探索与各类教育培养相适应的考试考查方式,对学生进行立体的,全面的考查,建立适合我们国情的招生考试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海峰.传统文化与高校招生考试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1995(3):41-44.
[2]李立峰,刘海峰.我国高校招生考试中的区域公平问题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33-33.
[3]张宇.21世纪初我国普通高校自主招生研究[D].吉林大学,2012.
作者简介:马晓芬,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招生考试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