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卜辞中的“舞”字新考

来源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m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殷商时期,"舞"字有两种字形:"■"和"■"。"■"是"■"的初文,"■"则是殷商王朝的通用字形。"■","双手执牛尾而舞",是舞蹈作为国家祈雨祭祀活动的象征,是国家权力渗透"取形造字"的体现。"■"不仅体现了祭祀活动的神圣性和神秘感,还体现了作为祭祀活动的礼仪等级性。"■"是"手拉手群体而舞"的"远取诸物"的结果,当"■"作为"舞"得到权力的肯定而通行时,"■"作为一种字形,至少已完全被边缘化,不为殷商王室所使用。但随着商灭周兴,作为殷商王朝的国家祈雨祭祀舞蹈制度遭废止,作为"舞"的"■"字,也退出了历史舞台。特别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人们对"舞"的认识,开始从"双手执牛尾而舞"转向"手拉手的群体性舞蹈",作为"舞"之初文的"■",又重新成了关注的对象。在"■"的基础上,下部增加两脚向下跳踏的形状"舛",形成"舞"字。至秦代篆书和汉代隶书,发展成了楷书的"舞"字。对殷墟卜辞中"舞"字的考证,并不仅仅是对字形变化的考证,更是对殷商时期舞蹈活动的考证。殷墟甲骨卜辞中的"舞"字的存在与变化,一定是殷商社会与舞蹈自身的双重作用的结果。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正>近年来,历史学科强调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而设置情境类试题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考查形式。近几年的高考试卷较多地涉及这种考查形式,体现了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新进展和高考命题的新要求。自实施新课标以来,历史学科"新材料、新情境"的命题思路就被写进考试大纲,并成为新高考的标志性特点。高考历史试题更加注重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情境化的高考命题在各类高考试题中大量出现,其"新情境或还原情境""小切口
期刊
学位
学位
学位
很多教师对“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材料进行改进,如将小桶换成信封、纸箱、碗等,将小球换成卡片、乒乓球、玻璃珠等。重复实验后发现,这些改进仍然存在不足。对如何设计一套装置能解决“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杂交、测交等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