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自2007年上半年以来,发端于美国的次贷风波逐步演化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其冲击力度之强、影响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深前所未有。这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对我国这种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来说,既是考验,也是机遇。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趋利避害,寻思一条适合我国金融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金融发展;金融监管;金融创新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陷入恐慌当中。这是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其冲击力度之强、影响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尽管由于我国参与全球化的步伐较为谨慎,较大程度地避免了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这并不说明我国的金融体系是无忧的,我国金融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这次金融危机给美国及其欧洲带来的如此变化,也启发中国应对新一轮金融改革的路径、目标和模式进行重新思考。
一、从金融危机角度看我国金融发展的不足
(一)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不够
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战略需要,我国在金融对外开放过程中采取了循序渐进的策略,确保了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发展。在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的同时,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中资金融机构开始进入国际金融市场。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程度总体上讲仍然非常的低,尽管中国已经完全开放了经常项目,对其资本项目的开放还是做出了一定的限制。
(二)金融创新发展滞后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虽然我国在金融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上说,我国的金融创新仍处于一个较低的阶段。主要表现在:第一,金融机构缺乏主动创新的意识。第二,缺乏宽松的金融创新环境。第三,金融创新产品种类比较单一,现在推出的许多创新产品更多的是为了赢利,一些具有重要风险管理特征的金融工具基本没有。第四,盲目追求创新数量而忽视质量。以银行卡业务为例,各大银行都争先发行大量银行卡,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影响了银行业的高效发展。
(三)金融监管仍待改进
第一,监管内容和范围比较狭窄。我国目前金融监管的内容主要是机构的审批和经营的合规性,对金融机构日常经营的风险性监管尚不规范和完善,在监管范围上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轻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第二,监管方式和手段存在缺陷。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是外部监管,自我治理虽有,但自我约束、自我治理机制不完善;行业自律组织很少,还没有发挥大的作用。从监管手段上来说,监管应是依法进行,现实情况却是法规不健全、实施细则缺乏,造成在具体的监管可操作性比较低。
第三,尚未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中仍只强调防范风险,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十分僵化,这事实上保护了垄断,极大地降低了金融效率。
二、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发展的启示
尽管我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较其他欧美国家相比程度并不很深,仍应充分认识危机产生的根源并结合现阶段我国金融发展的不足,总结出对我国金融发展的一些启示,促进我国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一)合理施行货币政策
从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源来看,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足以成为这场次贷危机的导火索。正是因为美国政府为了刺激本国经济的发展,从2000年到2004年,美联储连续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一方面导致整个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的膨胀,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我国在制定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同时,应该把握好货币政策调节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在保持币值稳定、关注通货膨胀指数的基础之上,也应充分考虑其对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保持经济的又快又好的发展。
(二)注重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平衡发展
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当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匹配良好的时候,虚拟经济将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融资渠道,转移市场运作的风险。当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时,就会产生泡沫经济甚至导致金融危机。我国要认真汲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在大力发展金融的同时决不能背离实体经济的基本面,一定要有坚实、高质量的实体经济作后盾。
(三)稳步推进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金融创新有利于提升银行的竞争力,其创新出的产品也可以分散和转移风险,另一方面在监管和风险防范薄弱情况下,过度的金融创新会使金融机构的安全性以及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受到冲击。与美国相比,我国的金融发展滞后,缺乏创新的宽松环境,金融创新受到较大抑制,必须推进金融创新。首先,为金融创新建立有利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主要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金融创新的推动作用;其次,要以市场为基础,研发的金融创新产品必须符合市场的需求;再次,要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监控机制,并尽可能地披露产品信息,以便客户了解真实的金融风险;最后,还要控制好金融创新的节奏,过度的创新可能会满足当前盈利和竞争的需要,但过犹不及反而诱发不良后果。
(四)继续开放我国的金融市场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场的全球化是必然趋势。从这次的次贷危机可以看出,金融业在对外开放的同时也面临着较大风险,甚至会影响一国的经济安全。不仅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主动融入金融全球化进程,要有效防范金融对外开放可能带来的风险,这就必须建立一个稳健的金融开放机制。
(五)进一步地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拓宽金融监管范围
首先,由于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体系内在的脆弱性,审慎、有效、持续的监管是银行业的生命线,必须加强对以银行业为主的金融机构的监管,包括:(1)对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充足的银行资本可以抑制风险资产的过度膨胀,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2)坚决抵制银行业、金融机构过高的拉高杠杆率进行经营和操作。杠杆率越高,所获得的回报越大,期间携带的风险也将成倍的扩大。(3)对金融机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的监管。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业高管的巨额奖金有一定关联,高奖金刺激了高风险行为。在我国,金融企业高管薪酬管理仍为空白,应当及时治理金融企业高管高薪放任自流的状况,建立起奖金与长期业绩挂钩的机制。
其次,要对金融创新进行监管。监管机构必须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经营等过程的监管,以防止风险的扩大及传递。
最后,要建立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预警系统。这个系统能够观察到每个市场参与者的风险位置,并准确判断出遇到的风险的类型,以方便监管当局充分做好及时处理相关风险的准备,降低风险带来的各项损失。
(六)提高投资者风险防范意识
金融管理部门要大力宣传金融风险知识,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增强投资者对金融风险的辨识能力。作为金融市场的主体,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都必须加强金融风险知识学习,树立永久的风险防范意识。收益和风险是并存,投资者投资行为做出后必须时时关注评估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对风险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当风险出现时,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损失控制在最小程度。
参考文献
[1]雷鸣.《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的启示》.武汉金融.2009(2)
[2]肖材林.《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和启示》.商业现代化.2008(11)
[3]周灯君. 《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关国次货危机视方下的中国银行业借货风险研究》.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
[4]易宪容.《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反思》.经济纵横.2009(1)
【关键词】 金融发展;金融监管;金融创新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陷入恐慌当中。这是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其冲击力度之强、影响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尽管由于我国参与全球化的步伐较为谨慎,较大程度地避免了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这并不说明我国的金融体系是无忧的,我国金融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这次金融危机给美国及其欧洲带来的如此变化,也启发中国应对新一轮金融改革的路径、目标和模式进行重新思考。
一、从金融危机角度看我国金融发展的不足
(一)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不够
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战略需要,我国在金融对外开放过程中采取了循序渐进的策略,确保了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发展。在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的同时,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中资金融机构开始进入国际金融市场。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程度总体上讲仍然非常的低,尽管中国已经完全开放了经常项目,对其资本项目的开放还是做出了一定的限制。
(二)金融创新发展滞后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虽然我国在金融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上说,我国的金融创新仍处于一个较低的阶段。主要表现在:第一,金融机构缺乏主动创新的意识。第二,缺乏宽松的金融创新环境。第三,金融创新产品种类比较单一,现在推出的许多创新产品更多的是为了赢利,一些具有重要风险管理特征的金融工具基本没有。第四,盲目追求创新数量而忽视质量。以银行卡业务为例,各大银行都争先发行大量银行卡,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影响了银行业的高效发展。
(三)金融监管仍待改进
第一,监管内容和范围比较狭窄。我国目前金融监管的内容主要是机构的审批和经营的合规性,对金融机构日常经营的风险性监管尚不规范和完善,在监管范围上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轻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第二,监管方式和手段存在缺陷。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是外部监管,自我治理虽有,但自我约束、自我治理机制不完善;行业自律组织很少,还没有发挥大的作用。从监管手段上来说,监管应是依法进行,现实情况却是法规不健全、实施细则缺乏,造成在具体的监管可操作性比较低。
第三,尚未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中仍只强调防范风险,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十分僵化,这事实上保护了垄断,极大地降低了金融效率。
二、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发展的启示
尽管我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较其他欧美国家相比程度并不很深,仍应充分认识危机产生的根源并结合现阶段我国金融发展的不足,总结出对我国金融发展的一些启示,促进我国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一)合理施行货币政策
从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源来看,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足以成为这场次贷危机的导火索。正是因为美国政府为了刺激本国经济的发展,从2000年到2004年,美联储连续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一方面导致整个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的膨胀,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我国在制定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同时,应该把握好货币政策调节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在保持币值稳定、关注通货膨胀指数的基础之上,也应充分考虑其对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保持经济的又快又好的发展。
(二)注重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平衡发展
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当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匹配良好的时候,虚拟经济将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融资渠道,转移市场运作的风险。当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时,就会产生泡沫经济甚至导致金融危机。我国要认真汲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在大力发展金融的同时决不能背离实体经济的基本面,一定要有坚实、高质量的实体经济作后盾。
(三)稳步推进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金融创新有利于提升银行的竞争力,其创新出的产品也可以分散和转移风险,另一方面在监管和风险防范薄弱情况下,过度的金融创新会使金融机构的安全性以及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受到冲击。与美国相比,我国的金融发展滞后,缺乏创新的宽松环境,金融创新受到较大抑制,必须推进金融创新。首先,为金融创新建立有利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主要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金融创新的推动作用;其次,要以市场为基础,研发的金融创新产品必须符合市场的需求;再次,要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监控机制,并尽可能地披露产品信息,以便客户了解真实的金融风险;最后,还要控制好金融创新的节奏,过度的创新可能会满足当前盈利和竞争的需要,但过犹不及反而诱发不良后果。
(四)继续开放我国的金融市场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场的全球化是必然趋势。从这次的次贷危机可以看出,金融业在对外开放的同时也面临着较大风险,甚至会影响一国的经济安全。不仅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主动融入金融全球化进程,要有效防范金融对外开放可能带来的风险,这就必须建立一个稳健的金融开放机制。
(五)进一步地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拓宽金融监管范围
首先,由于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体系内在的脆弱性,审慎、有效、持续的监管是银行业的生命线,必须加强对以银行业为主的金融机构的监管,包括:(1)对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充足的银行资本可以抑制风险资产的过度膨胀,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2)坚决抵制银行业、金融机构过高的拉高杠杆率进行经营和操作。杠杆率越高,所获得的回报越大,期间携带的风险也将成倍的扩大。(3)对金融机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的监管。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业高管的巨额奖金有一定关联,高奖金刺激了高风险行为。在我国,金融企业高管薪酬管理仍为空白,应当及时治理金融企业高管高薪放任自流的状况,建立起奖金与长期业绩挂钩的机制。
其次,要对金融创新进行监管。监管机构必须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经营等过程的监管,以防止风险的扩大及传递。
最后,要建立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预警系统。这个系统能够观察到每个市场参与者的风险位置,并准确判断出遇到的风险的类型,以方便监管当局充分做好及时处理相关风险的准备,降低风险带来的各项损失。
(六)提高投资者风险防范意识
金融管理部门要大力宣传金融风险知识,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增强投资者对金融风险的辨识能力。作为金融市场的主体,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都必须加强金融风险知识学习,树立永久的风险防范意识。收益和风险是并存,投资者投资行为做出后必须时时关注评估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对风险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当风险出现时,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损失控制在最小程度。
参考文献
[1]雷鸣.《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的启示》.武汉金融.2009(2)
[2]肖材林.《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和启示》.商业现代化.2008(11)
[3]周灯君. 《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关国次货危机视方下的中国银行业借货风险研究》.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
[4]易宪容.《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反思》.经济纵横.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