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诺如山重 大爱似海深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123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叫王援朝,出生于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1951年2月。我有三位志愿军父亲:生父杜耀亭、养父王波、继父王福寿,其中,养父和生父先后牺牲于朝鲜战场,此后我由继父王福寿抚养长大。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我撰写此文,既为缅怀我的父辈,也为通过介绍我的三位志愿军父亲,让读者感受志愿军指战员既有保卫祖国的英雄豪气,又有战友之间互助互爱的手足之情和牵挂儿女的舐犊深情。
  养父王波:“好好教育他,诱导他学好,使他上进,但不要强制或吓唬他”
  我的养父王波,河北定县人。养父从部队卫生学校毕业后,1939年9月在冀中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成长为一名军医、团卫生队长,多次在前线出生入死抢救伤员。1946年,养母黄燕亭来到养父所在部队,也参了军。
  我的生父杜耀亭和养父从抗日战争期间就一起并肩作战,两人关系一直非常好。养父养母都非常喜欢孩子,但结婚多年却无所出,每次到我家,见到我们兄弟三个,都要抱抱,并流露出想收养其中一个的意思。生父和生母商量后,对养父说:“我有三个儿子,你现在没有孩子,如果你喜欢,我考虑把最小的过继给你,孩子小,便于你们之间培养感情。”养父欣然同意。从此我就改姓王,成为了王波的养子。1953年2月3日,生父和养父一同随所在部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军第七师,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参加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养父所在部队为第一军第七师后勤部卫生科,赴第十九团组织战地救护工作。第十九团驻扎在三八线附近的老秃山,担负第七师的主攻任务,原定1953年6月28日向笛音里西北无名高地进攻。6月25日晚间,养父奉命去第二十团交接任务。任务交代完毕后,二十团的同志们见时间太晚,留养父住一晚再走,但养父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连夜赶回第十九团驻地。6月26日,美空军出动飞机40余架次,轮番轰炸第十九团团部驻地数小时,驻地坑道被炸塌。当时,第十九团正在召开作战会议,除一位副团长幸免于难外,全团包括养父在内的连以上干部全部牺牲。养父如果留宿二十团,也许就不会牺牲。
  和养父一起生活的日子很短暂,他在我的记忆中是空白的。听养母说,养父非常疼爱我。刚一收养我,我们就照了一张全家福。从他到朝鲜后给养母的信中就知道他是多么牵挂我:“听说援朝头上碰坏了,不知现在好了没有……听说他俏皮的厉害,希望你好好教育他,诱导他学好,使他上进,但不要强制或吓唬他。”当我为人父后,每每读到这些文字,都能感受到养父给予我的深深父爱,总是止不住热泪盈眶。
  生父杜耀亭对养母承诺:“以后你和援朝的生活我全部管了,负责到底”
  我的生父杜耀亭,1918年4月出生于山西省崞县(今原平市)魏家庄村。全面抗战爆发后,1937年9月参加八路军,走上抗日救国的革命道路。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期间,生父所在部队归建晋绥军区第三纵队,担负部队的后勤保障任务。1952年6月,生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第七师后勤部部长。
  生父虽然把我过继给了养父,但对我一直十分关心。1953年奉命随部队入朝作战前,了解到我在养父家吃不上母乳,营养不良,体弱多病,他就从津贴费中挤出钱来买了一只奶羊挤奶给我吃。每到周末,生父就会把我从养父家接回去吃顿团圆饭,或者洗个热水澡,然后再把我送回去。
  入朝作战后,生父继续负责部队后勤工作。为掌握朝鲜战场后勤物资供应保障的先进经验,他带领机关人员到兄弟部队学习取经,尽最大努力改进部队物资供应办法,通过多库存、多设点的方式加强物资跟进保障。与此同时,他带领后勤人员修建各种野战仓库,做好物资保管,随时满足部队需要,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得知养父牺牲后,生父强忍着悲痛带话给我的养母:“不要难过,王波是为保家卫国牺牲的,我们应为他骄傲和自豪。以后你和援朝的生活我全部管了,负责到底,援朝是我们两家共同的孩子。”
  生父想不到的是,就在养父牺牲一个月后,1953年7月27日晚7点左右,也就是朝鲜停战协定生效前3个小时,他所在的第七师后勤处指挥所,遭到美军飞机如暴雨倾泻般的炸弹袭击,生父壮烈牺牲。
  36岁的生父和32岁的养父被埋葬在位于朝鲜半岛三八线上的军事缓冲区,永远相伴。我的生父与生母感情极好,得知生父牺牲后,生母极度悲伤,痛苦不已,一度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但生母想起生父对养母的那句“不要难过,以后你和援朝的生活我全部管了,负责到底”的承诺,忍受着巨大悲痛,代替生父关心、照顾着我和养母黄燕亭的生活。
  繼父王福寿:“不仅要对得起死去的人,也要对得起活着的人”
  继父王福寿,河南临汝人,1947年参军,在解放战争期间曾立特等功。长期与生父和养父在同一部队一起战斗。继父在第三军第七师第二十一团时就是生父的部下。而那时,养父是第二十一团卫生队队长。继父与养父同在一个团,两人关系特别好。生父任第一军第七师后勤部部长后,继父也调到第七师后勤部工作,又成为生父的部下。入朝初期,继父任担架连连长,后任志愿军第一军第七师坦克团司令部管理股股长。
  在抗美援朝战争停战回国期间,继父进入“速成中学”学习,因还没有成家,当时给继父介绍对象的人很多,其中就包括我的生母。继父因与我生父、养父关系特别好,所以生母深知继父的人品,故而想撮合继父和养母的姻缘。当时继父不仅是个未婚的年轻军官,比养母还小8岁。在生母的撮合下,继父最终与养母黄燕亭结婚了。他们的结合很大程度是为了照顾战友留下的孤儿寡母。1955年,他们的婚礼在第一军西宁留守处举行,婚礼庄重热闹,让当时只有4岁的我至今记忆犹新。在第七师的战友心中,这场婚礼特别有意义,因此参加婚礼的人格外多。
  我自上小学就在部队学校寄宿,每年暑假回家一次与继父和养母团聚。印象中,继父总是吃家里最差的,把家里最好的东西留给我和弟弟,在生活上对我无微不至地照顾,在学习和做人上对我严格要求。我上学时,继父一直与我的班主任老师保持通信联系,随时了解我在学校的情况,关心我的思想状况和学习成绩。继父对养母说:“咱们做事,要对得起死去的人,也要对得起活着的人!”复员后,继父长期负责工厂食堂的后勤管理工作,可是从来没有多拿过公家的一个馒头。他对我说:“做人就要像小葱拌豆腐一样,一清二白。”身教胜于言传,继父的一言一行对我人格的养成起到了决定性影响。
  1979年夏天,我结婚不久妻子便怀孕了。继父听到这一消息后非常欣慰,他终于把战友的孩子抚养成人了。他告诉我,他要和养母一起去一趟西安。后来得知,他去西安是要把这个消息告诉我的生母。不料没过几天,我却接到继父病危的消息。等我火速赶往西安,看到躺在病床上的继父身上插满管子,说不出话来。原来,继父突发急性阑尾炎,后来引发败血症。在病房,我见到一位阿姨来探视继父,她看我的眼神满是怜爱。我隐隐觉得,和这位陌生的阿姨似曾相识。继父弥留之际,把我的手和这位阿姨的手拉在一起,脸上带着笑容走了。继父病逝后,我才知道这就是我的生母。通过生母,我得知了自己的全部身世,也终于明白,“要对得起死去的人,也要对得起活着的人”,是继父这位志愿军老兵对战友遗孤一辈子的郑重承诺。
  我的人生或许是不幸的,孩提时代失去了生父和养父,青年时期失去了继父。可我有三位这样疼我爱我的父亲,又是何其幸运。他们是战争年代的生死战友,他们有同志加兄弟的感情。我作为他们的儿子,感激生父杜耀亭烈士给了我生命和红色基因,感激养父王波烈士给了如山般深沉的父爱,感激继父王福寿以他那宽广的胸怀,给了我温暖的家,给了我没有血缘而胜似血缘的亲情。我永远铭记、怀念我的三位父亲!
  (责编 杨挺)
其他文献
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系列百花丛中较为独特的一枝,她是中国共产党唯一在国民党统治区特定的斗争环境中培育形成的革命精神。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重大转折时期,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以国民党统治区战时首都为中心暨中共中央南方局所辖地区,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实践中,培育、锤炼和凝结成了伟大的红岩精神。红岩精神的形成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全面抗战时期,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
期刊
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明理,明理是增信、崇德、力行的前提。要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弄清楚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要深刻领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坚定对党的领导的自信。要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真理性,增强自觉贯彻落实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性。要深刻领悟中国特色
期刊
2021年5月22日,是一个令世界人民都难过、悲痛的日子。这天下午,两位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相隔两分钟离世:1305,“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走完99年风雨历程,他的一生写满“拯救”两字;1307,“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他让众生吃饱吃好。两位院士倾尽心智与毕生,使这世间“医食无忧”,以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以开创性的研究,以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以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对科学家
期刊
穿着木屐闹革命的何叔衡  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1876年5月27日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西部山区。1902年,26岁的他遵父命考中秀才,在乡间当私塾先生、小学教员。他是名满三湘的“宁乡四髯”之一,与姜梦周、谢觉哉、王凌波一起,在宁乡的云山学堂,带领年轻学子与守旧势力进行斗争。从这里,他走向长沙、上海、嘉兴,在中共一大结束后重返湖南,与毛泽东并肩作战。  追寻何叔衡的足迹  宁乡、长沙、上海、瑞金、闽西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明理,明理是增信、崇德、力行的前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学史明理,需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感悟思想伟力,增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的政治自觉。  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从党的非凡历程中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
期刊
2021年是陈毅元帅诞辰120周年。在一众开国将帅中,陈毅同时也是外交家,他留下的众多外交故事,被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传颂。  1961年5月初,世界各地数百名记者拥向瑞士日内瓦,采访关于老挝问题的扩大的日内瓦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中国代表團由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陈毅率领。这是陈毅作为外交部部长第一次率团代表中国出席重要国际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陈毅运筹帷幄,折冲樽俎,取得了外交斗争的重大胜利,既充分
期刊
1942年4月发生在山西榆社县境内的白庄伏击战,是抗日战争困难时期党领导决死纵队伏击日军的经典战役之一。这次战斗以很小代价取得了打击敌人嚣张气焰、挫败敌人分割、“蚕食”根据地企图的最佳战果,受到八路军第一二九师首长的通报表扬。此役鼓舞了抗日军民,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1942年春,日军对太行、太岳根据地开始所谓的“驻晋日军总进攻”,抗日军民立即动员起来,投入到空前激烈的反“扫荡”战斗中。3月初,入
期刊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发生过很多重大事件,关乎中国革命的前途,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南昌起义就是其中之一。为了用艺术手段再现这些经典场景,很多著名画家都为之倾注了心血。其中,画家黎冰鸿(1913-1986,广东东莞人)就南昌起義创作的油画可谓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刊封底所刊油画《南昌起义》为1959年黎冰鸿创作,尺寸为260×200厘米,现存于国家博物馆。黎冰鸿在1960年又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了
期刊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依靠群众一切困难都能够克服。长征时期,红军在严峻的自然环境和战斗条件下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当靠山,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在艰难困苦面前一次次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红军队伍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人民群众把红军当主心骨,给红军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援,有力保证了红军战略转移的顺利完成。  军爱民,设身处地维护群众利益  1934年,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
期刊
在辽宁省丹东市风景秀丽的英华山上,抗美援朝纪念馆的西南侧,高高耸立着抗美援朝纪念塔。塔高53米,寓意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塔体为方形中空式,灰白色花岗岩贴面。塔身正面镶嵌着邓小平题写的“抗美援朝纪念塔”7个镏金大字,下面是由旗帜、鲜花、彩带组成的汉白玉塔花,象征着和平、胜利和友谊。背面镌刻有颂扬中国人民志愿军丰功伟绩的塔文。塔体两侧镶嵌有“和平万岁纪念章”。4个塔墩上铸有4组大型群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