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不少城市的居民微信朋友圈被“沙尘暴”刷屏。有媒体报道称,北京遭遇了近13年来最强沙尘暴,而中央气象台也适时发布了沙尘暴蓝色预警。不过,我们在一片惊叹与哀怨声中讨论“沙尘暴”时,很可能犯下了一个长久以来被忽视的常识性错误。
真相:“沙尘暴”并非一个准确的科学名词。全世界与沙尘有关的重大灾害性天气事件都是“尘暴”,而不是“沙暴”,更不可能是“沙尘暴”。在风力的作用下,“沙”与 “尘”会彻底地“分道扬镳”。大风从遥远的北方刮到北京的是“尘”,而不是“沙”。遗憾的是,这样一条早已确立的、简单的原理在我国学术界却没有成为“常识”。因为没有准确而清晰的认识,与“尘暴”相关的成因、来源及其治理方式,长期以来都可能存在问题。
在风力的作用下,“沙”与“尘”会彻底地“分道扬镳”。这也就是为什么被大风从遥远的北方刮到北京的是“尘”,而不是“沙”。可是,这样一条早已确立的、简单的原理在我国学术界却没有成为“常识”,否则就不会有几年以来的争论了,也不会把北方的沙丘当作北京的“风沙源”了。其实,不仅在中国,全世界各地,凡是影响面大的,都是“尘暴”而不是“沙暴”。“沙暴”只能在沙源附近,如裸露的岩石风化面、荒漠沙丘或岸边沙丘附近施虐。有趣的是,用“sand dust storm”(沙尘暴)在网上搜索时,找到的绝大部分是中国的网站,国外的网站所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是有关“尘暴”的。
一旦确信肆虐的是“尘暴”,我们就可以把沙丘、沙地排除在“尘暴”的来源之外。因为沙丘基本不含“尘”。我国的几大沙漠不是“尘暴”的物质来源。
我国西北的大片地区,属于内陆河地区。几十年来,由于上游地区不断扩大灌溉面积,逐渐耗尽了本来流入下游尾闾湖的地表水资源,使得面积很大的湖泊干涸。从而为尘暴提供了大量物质来源。南疆的和田地区在绿洲附近以方格网的形式植树造林、保护农田,由于过多地占用了原来流向下游的水资源,使得当地的浮尘天气比过去增加了一倍。?笪(宗和)
真相:“沙尘暴”并非一个准确的科学名词。全世界与沙尘有关的重大灾害性天气事件都是“尘暴”,而不是“沙暴”,更不可能是“沙尘暴”。在风力的作用下,“沙”与 “尘”会彻底地“分道扬镳”。大风从遥远的北方刮到北京的是“尘”,而不是“沙”。遗憾的是,这样一条早已确立的、简单的原理在我国学术界却没有成为“常识”。因为没有准确而清晰的认识,与“尘暴”相关的成因、来源及其治理方式,长期以来都可能存在问题。
在风力的作用下,“沙”与“尘”会彻底地“分道扬镳”。这也就是为什么被大风从遥远的北方刮到北京的是“尘”,而不是“沙”。可是,这样一条早已确立的、简单的原理在我国学术界却没有成为“常识”,否则就不会有几年以来的争论了,也不会把北方的沙丘当作北京的“风沙源”了。其实,不仅在中国,全世界各地,凡是影响面大的,都是“尘暴”而不是“沙暴”。“沙暴”只能在沙源附近,如裸露的岩石风化面、荒漠沙丘或岸边沙丘附近施虐。有趣的是,用“sand dust storm”(沙尘暴)在网上搜索时,找到的绝大部分是中国的网站,国外的网站所提供的信息绝大多数是有关“尘暴”的。
一旦确信肆虐的是“尘暴”,我们就可以把沙丘、沙地排除在“尘暴”的来源之外。因为沙丘基本不含“尘”。我国的几大沙漠不是“尘暴”的物质来源。
我国西北的大片地区,属于内陆河地区。几十年来,由于上游地区不断扩大灌溉面积,逐渐耗尽了本来流入下游尾闾湖的地表水资源,使得面积很大的湖泊干涸。从而为尘暴提供了大量物质来源。南疆的和田地区在绿洲附近以方格网的形式植树造林、保护农田,由于过多地占用了原来流向下游的水资源,使得当地的浮尘天气比过去增加了一倍。?笪(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