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焦虑的“起跑线”

来源 :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xiaohai7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很多父母的焦虑是从孩子上小学开始的。在孩子没上学以前,他们和孩子之间是母慈子孝,你好我好大家好。
  一切幸福都是从孩子上小学的那一天起便戛然而止。在父母陪孩子写作业,深夜大吼的时候;在看到孩子某次考试成绩一塌糊涂的时候;在被“熊孩子”气得要吐血的时候;在被老师训斥,尴尬地抬不起头来的时候……
  没有比较就没有焦虑,一对比别人家的孩子,父母就更焦虑了,自然而然便在心里住着“别人家的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九门功课同步学,还有,长得好看,听话又温顺,每次考试年级第一……
  精英父母的焦虑,更是提前到孩子还在幼儿园。看过一篇《牛蛙之殇》的文章,说的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为了孩子能考入全市的四大民办小学,在孩子刚3岁时,便开始“牛蛙模式”的教育。从此,孩子被剥夺了童年所有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各种培训机构。为了赢得这场“牛蛙战争”,家长用高剂量、高添加的“营养”催着孩子长大。结果,孩子因不堪学习压力的重负患上了抽动症,未能进入名校。不得已,全家决定用移民的方式来改变孩子的求学命运。
  谁都知道,“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是个谬论,都知道人生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可是攀比心、虚荣心,让很多父母不得不一手拿着鞭子,一手连推带拽,让孩子从小就不停地向前奔跑。家长用力过猛,累坏了自己,也伤害到了孩子。
  孩子的成长需要循序渐进
  我有一位朋友,她儿子是去年高考全市的理科“探花”。可朋友却遗憾地说:‘我儿子也不完美,最后悔的是他在婴儿期没学会爬,就直接学走路,所以他不像别的孩子那么手脚灵活,后来我花了很多精力去改善这个状况。”
  大家都知道,小宝宝要先学爬再学走。如果跳过爬行阶段直接学走,对宝宝的脑部与身体发育都有较大影响,因为宝宝的神经及骨骼、肌肉发育需要一个过程,由坐到爬,再到走是这一过程的相应表现。只有按部就班地学会坐、学会爬,行动力逐渐增强,再到行走,才是正确的生理发育之路。
  的确,孩子的成长不能急,需要循序渐进、按部就班,我也深有体会。女儿5岁时便在幼儿园里开始学写字。别的孩子都写得整整齐齐,一样的年龄,为什么女儿写得又大又丑?该转折的地方不会转,该拐弯的地方不会拐。陪她写字,让我‘亲妈变后妈”,生起气来对她大吼大叫,撕掉她写的字,冲她喊“这么简单的字都不会写,以后还怎么上学啊?”甚至气得还搡了她。
  带孩子看了医生才知道,有的孩子小肌肉和精细动作发展较晚,所以小时候协调能力会差些。平时注意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慢慢长大了就好了。我调整了自己的情绪,改变了方式,不再让女儿多练字了,改成陪她玩夹豆子的游戏,孩子很喜欢,等上学的时候,她写的字一点也不比别的孩子差。
  按部就班也能步步为赢
  人生如阶梯,一步一步往上走才最稳健。而现在的教育是抢跑,幼儿园学小学的知识,小学上中学的课,到了大学反而要补幼儿园该学的规矩,比如行为习惯、人格培养,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有研究表明,在学前班认识较多汉字的孩子,一年级的语文会领先其他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级;水平就与其他孩子持平了。
  那些抢跑的孩子,放在时间的长河里来看,也并没有超前。而按部就班,脚踏实地,也未必会输,甚至可以步步为赢。那位“探花’妈妈在孩子上小学时,没有给孩子报过任何补习班,就是让孩子尽情地玩。她的理念是:每个年纪都有每个年纪重要的事,有些年纪是玩,有些年纪是读书,有些年纪是恋爱,有些年纪是工作。
  作为父母,必须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在什么阶段就让孩子做该做的事情。小时候让他们多玩一会儿,这是他们的天性,其实这也是一种学习啊。寓教于乐,在玩中学,认识这个世界,探索这个世界,感悟这个世界,并从中体会到乐趣。如果拔苗助长,最后孩子成了“伤仲永”,泯然众人矣。
  1978年,全中国的报纸、杂志、电视聚焦一位名叫宁铂的少年天才,他曾被誉为“中国第一神童”。两岁半,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三岁,数数能数到100;四岁,认识400多个汉字;五岁提前上学……后来他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78级少年班成员,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19岁时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助教。可是,他曾报考过3次研究生,却都因太惧怕失败而放弃了考试。结婚后婚娴也不和谐,最后他抛妻弃子,出家为僧。“第一神童”使其轰动一时,他的经历让人扼腕叹息。
  有专家说,‘神童教育’在本质上是违反教育规律和人的智力发展规律的。宁铂没有经历完整的中学阶段教育就上了大学,基础并不扎实,习惯、人格、情商培养也不够,这些都会影响一个人的未来。而害怕失败的性格缺陷,造成了他不能很好地面对学业、事业和生活,这都是从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
  宁铂曾说过.如果青春可以重来,他绝不会再读少年班。按部就班,守拙成巧,看起来笨,耗时长,但这是最踏实的方法,却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比起一味地快进,不如慢慢来得快。如果成功有捷径,那么按部就班一定是其中的一條。
  然而,中国式父母最想要的是“速成”。孩子有了错误,希望他立刻改正;给孩子填鸭知识,恨不得他马上就会……没有多少父母,内心强大到有勇气让孩子慢慢成长。
  主持人孟非也不提倡赢在起跑线,所以女儿也从未上过兴趣班。但是,刚读一年级时,别的同学都会的知识,就他女儿不知道,于是,老师把孟非叫到了学校;孟非很纳闷,一年级就应该教那些启蒙的知识才对啊,要不然还上什么一年级直接上二年级就行了啊。可是,就算你不想给孩子压力,老师也会给你压力。最后孟非不得不屈服,给女儿报了补习班。让孩子能按部就班成长的背后,是父母拼尽全力的努力。
其他文献
要不是在自己的卧室里发现了一只蜘蛛,我8岁的女儿凯莎还不知道世界上有蜘蛛这种动物.女儿告诉我这件事的时候,很是兴奋,恳求我打扫房间的时候,不要把它打扫掉.rn我仔细看了
期刊
涵宝贝四年级期末的语文成绩是89分,班级里有孩子考了97分.我觉得,家长、教师唯分数论当然不对,但不管丢分原因,全然撒手不问孩子的成绩,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期刊
在许多家庭,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房间。那房间的门如孩子心灵之门,开着、关着,反映着孩子的心态。  一个高二女生,放学后总是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窗帘紧拉,谁叫也不理睬,就是吃饭父母也要叫上几次,有时叫急了她就和父母嚷。就这样,父母整天担惊受怕,战战兢兢地生活了一年多。在女儿又一次吵闹后,父母终于耐不住了,于是找到了我。  初和这个女生交谈,她只是低着头,任凭我怎么问也默不作声。我有意把话题拉开,试
期刊
典型案例  “蔡老师,平和王老师打起来了……”班长来到我的办公室,急促地叫嚷着。我赶紧跑下楼,来到架空层——学校的学生体检现场,一把拉着犹如猛兽的平,顺手扒着他的头试图靠在自己的怀里,气头上的平起先还尝试着挣扎,明显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等渐渐地安静下来后,开始“委屈”地不停抽搐。看着生气的王老师,我轻声地问:“王老师,怎么啦?刚才是怎样的状况?”王老师抬手指着平说:“大家都在体检,他不自觉,插队被同
期刊
电视新闻评论以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现场论说等优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从1994年4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的始创,到2008年3月直播型电视评论 Television news
有一位妈妈,因为读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不肯做作业、不肯上学来找我咨询。这样的情况,算是相对严重的,但这些年也见了许多类似的案例。了解发现,主要是因为妈妈处于焦虑状态,跟孩子缺少亲密感,同时又不善于回应孩子。许多严重的问题,其实都源于回应不当,而回应不当的背后,则折射出父母的心态和能力。  担心的画面挥之不去  改变的思路很清晰。一方面,妈妈要找到爱孩子的感觉,走进孩子的内心;另外一方面,要在日常相处中
期刊
有一种回答,会让孩子更有自信,也让家长成了孩子心目中的能人。  伟伟放学,一看到我就嘟起嘴说:“奶奶,老师说星期三要带一个空蛋壳到学校,我们要做彩绘蛋。”我说:“没问题!”听到我这么说,伟伟马上露出笑脸,又补上一句:“老师还说,蛋壳要尽量完整咯!”一旁的成成也大声嚷嚷着:“奶奶,我也要做一个。”“没问题,明天放学就一起来做空蛋壳吧!”  用“没问题”三个字,是受到电影《没问题先生》的影响。对生命缺
期刊
住进城里多年,可是我的心却时常游走在北运河旁的小路上。北运河水昼夜不息,不慌不忙地流淌,映照着日月星辰,映照着两岸风景,也映照着我思乡的心。  父老乡亲的低矮土房就建在运河两岸。清晨,人们或种田或种菜或捕鱼或放鸭,忙碌在金色的运河旁,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挥洒着辛勤的汗水,期盼着丰盈的收获。傍晚,结伴同家的有扛着犁耙的农人,有牧童摇鞭驱赶的牛羊,有摇摇摆摆左顾右盼的鹅鸭……不同的“语言”喧闹在运河水映
期刊
那天逛街,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由远及近,原来是大军。大军的朋友本来很多,但前段时间,他在一片非议声中把老父亲送人了敬老院。从那以后,大伙对他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一致认为,再有本事,只要不孝敬老人,這样的朋友也绝不可交。  我佯装没看到大军,可他早就看见我了,站在马路对面喊:“哥们,干什么去?”看到他那一脸的笑,我心里很不舒服。正要开口敷衍时,他却从马路对面跑了过来,把牛奶和一大包营养品放在
期刊
下班回到家,习惯性地打开微信,老爸果然又发了今天的新动态:早上的太极图,中午老妈做的他最爱吃的红烧肉也被“晒”在了网上。傍晚时分,竞还学年轻人的样子,秀了一张和老妈散步的牵手照,上面还有标注:夕阳无限好,携手度晚年。  在朋友圈里晒照片,几乎成了老爸每天最热衷的事情。  在外面遇到新奇的东西就赶紧拍下来,发一条“活到老,学到老”。即使在家澆花、喂鱼,也都要晒几张图片。前几天,嫂子给老爸寄来了龙井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