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想象中品味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_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读诗歌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古诗的教学目标是陶冶性情和培养想象能力。”可见想象在古诗词赏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王维《使至塞上》这首诗作为教学实例,展开联想和想象,从了解诗人生平,想象诗词写作背景;读懂诗句内容,想象画面场景;深入诗歌情境,想象诗人情感三个方面对古诗词的教学策略做以探讨。
  一、了解诗人生平,想象诗词背景
  诗词是诗人用来抒发自己情感、表达个人志向的一种载体,正所谓“诗言志”。诗人的个人经历和社会体验各不相同,由此激发出的思想情感也是不同的。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生平的基础上,试着从诗词中暗含诗人情感体验的字、词、句入手,对诗人当时的生活经历、诗词的写作背景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准确地解读诗词。
  在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时,书下注释标注了这样的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凉州,宣慰河西节度使。这样的写作背景仅仅点明了诗人写作的时间、地点、担任的官职和出塞的任务,并没有涉及到时代政治背景。如果对诗人的生平缺少必要的了解,学生很有可能会进行错误解读。学生会认为,王维受朝廷指派,以监察御史的身份从京城去边塞慰问是一桩幸事美事啊,但是从诗句中的描述又不禁会产生疑问:为何“中央特使”到荒远边塞去慰问,是“单车简从”出行?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那么诗中的“征蓬”是比喻王维这样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吗?此时尤其需要学生去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王维青少年时期就富于文学才华,21岁中进士。了解了王维个人经历、并结合诗中暗含情感体验的字词所透漏出的信息,笔者开始引导学生对当时的写作背景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王维年少有志,很想干出一番大的作为,但是因受牵连而被排挤出京,他的理想抱负要如何实现?再加之他一向生活在繁华安逸的京城中,现在却要去往北方荒凉之地,他的心情又会是怎样?身为“中央特使”出使塞外,去慰问边塞打胜仗的将士,既无排场而是“单车”出行,又把自己比喻成枯黄的蓬草,身不由己,随风而飞。可以说,整首诗是在一种低沉抑郁的氛围中起笔的,出塞之初王维的心情是苦闷抑郁的。
  只有在了解诗人的生平、结合诗词内容的基础上,借助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诗人还原到当时的文化政治环境中去,才能准确想象出诗人当时的写作背景,初步感受诗人的内心情感。
  二、读懂诗句内容,想象画面场景
  了解诗人生平、把握诗词写作背景之后,笔者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读懂诗句内容,并凭借联想和想象去填补诗句中的空白,合理拓展诗句的意思,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观的画面或场景,进而深入到诗词的意境,去感受诗词凝练语言的魅力。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堪称千古名句,但要深入地体味这诗句的妙处可不易。苏轼盛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曹雪芹也在《红楼梦》中借书中人物香菱之口评价此诗:“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不管是苏轼还是曹雪芹,他们的话都道出了一个方法:读者想要直观地去感受诗句中所描绘的画面场景是离不开联想和想象的。
  在《使至塞上》的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单独地理解“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几个意象的意思,然后引导他们用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去拓展诗句中的意思,填补诗句空白,用形象思维去感受王维的“诗中有画”,想象苍茫大漠中“孤烟直”、长河边“落日圆”的雄奇景象。引导时,首先,让学生通过想象把诗句中的这几个意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在一个空旷无比的沙漠中,有冲天而起的烽烟、蜿蜒曲折的黄河和一轮圆圆的落日,然后把这些景物放置在画面的不同位置上,天边有落日,空中有烽烟,地下有河流,形成画面丰富的层次感;其次,让学生去感受画面中景物所呈现出的线条美,在一望无际的大漠背景之上,烽烟是纵的,长河是横的,落日是圆的;最后,再给这些景物添加上丰富的色彩,荒凉大漠中漫天的黄沙,黄昏时分橙红色的夕阳,泛着粼粼白光的黄河水,天空中升起一道白色烽烟。诗句中出现的几个意象,组合起来构成了诗的意境,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直观的画面,学生能形象地感受到王维笔下如画一般美的雄奇壮观的边塞风光,感受到古诗词凝练的语言所具有的丰富内涵。
  三、深入诗词意境,想象诗人情感
  《使至塞上》这首诗,更多人的目光被诗中雄伟壮阔的大漠风光所吸引,而忽略了挖掘诗中隐含的诗人情感。实际上,这首叙事写景诗同样蕴含了诗人的内心情感,其中的含蓄隐晦需要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去细细地品读。
  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诗人,带着诗人个人的生平印迹来感悟其内心情感。笔者用这样的一个开头引导学生开始这趟“边塞之行”:“我”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开始了此次出塞,乘着一辆车,带着几个随从。名义上察访军情,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京,“我”伤心苦闷,但一切都无济于事。然后让学生结合诗句来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探寻诗人情感上的变化。颔联中,学生联想到诗人犹如“征蓬”一般,随风飘荡,身不由己,想象出当时诗人内心的孤独和飘零。尾联中,从雄豪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句中想象出诗人得知战争即将胜利时的喜悦振奋。从首颔联低落苦闷到尾联喜悦振奋,诗人的感情经历了大跨度的转变,可见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诗人情感大扭转的关键语句,也是最值得深入品味的。“孤烟”“落日”本给人孤独伤感之情,但加上了“直”和“圆”,诗词的意境就发生了变化。诗人置身在广阔的荒漠之中,看到烽火台上燃起的“孤烟”和黄河边那轮“落日”,感受到了直上云端的孤烟的劲拔坚毅和夕阳落下时的亲切温暖,必定从中获得了人生启示,让他跳出个人“小我”的局限,心胸也变得开朗豁达起来,这恰好和尾联中喜悦振奋的心情顺畅衔接。诗人这种从苦闷孤独到豁达开朗再到喜悦振奋的感情变化过程,如果不借助联想和想象,学生不亲身感受诗景融入诗境,恐怕就无法准确深入地感悟出诗人当时的内心情感历程,也就感受不到诗词中“景语皆情语”之妙处了。
  让学生在凝练的古诗词文字中挖掘出最丰富的内涵,必须引导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去解读文本,深入拓展诗词空间,品味诗词意境,感悟诗人感情,才能真正体验到古诗词所具有的巨大艺术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草桥中学校(215000)
其他文献
纵观现在的初中语文教材大都根据主题编选单元文章,作文训练也呈现出这样的“话题”特色。这样的方式固然比较容易拉近作文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但对处于写作基础初步建立的初中阶段,写作文是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同时,初中常见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往往呈现的是:命题——指导——写作。一看见作文题,学生往往表现出消极的心态,马上垂头丧气,教室里常常是一片叹息之声,连呼“这个题目我不会写”。面对这种情形,我们的教师往往
期刊
我们中国五千年的灿烂辉煌留给我们无数文学经典,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他们代表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从孔子到《史记》,从庄子到陶渊明,从“竹林七贤”到李、杜、欧、苏,从元曲到《红楼梦》《三国演义》……他们代表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心灵。语文文本是文化载体
期刊
让我们看《最后一课》中的一段文字: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啊,他说,“我一我一”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一你们走吧。”  这篇短短三千字左右的文章,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韩麦尔
期刊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作为拥有五千年丰富文化底蕴的中国人,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其中的精髓,这明确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而在当前信息社会的大潮中,传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做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担负起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不断渗透,使学
期刊
语文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注重人文关怀,把课堂教学的主要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发展的空间。同时,还要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是提高初中生注意力和理解能力的重要策略,也是有效激励初中生不断进步的关键。通过课堂的有效提问,可以实现新旧语文知识的更好衔接,也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提问,给学生提供发挥的空间  传统的语
期刊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瑰宝,源远流长。同时,古代诗词教学也是中学语文的教学重点,是新课标强调的内容之一。但是由于古代诗词的创作时间和背景年代较为久远,不便于学生对其意境和内容的理解与体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故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将诗词的教学落到实处,充分让学生读懂诗词、体会作者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以及审美鉴赏能力,即是新课标对中学
期刊
教无定法,但教有规律。写作能力的养成源于作文教学的得法,作文教学的方法与写作能力形成密切相关。符合规律的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了。那么,写作能力形成的规律是什么?要看写作能力形成的要素。我认为,写作能力的形成与这几个要素有关:一是语言天赋与写作的兴趣;二是写作知识与写作技巧的理解和运用;三是教师的指导是否得法;四是对生活的观察、理解和素材的积累能力。从这几个要素看,初中学生写
期刊
老舍先生说:“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写出来顺理成章,先麻烦点,后来可省事。”可见名家写作也要列写作提纲。我们的初中学生,思想、心理还不够成熟,阅历还不够丰富,表现在写作上或是想到哪写到哪,没有中心,或者是提笔千斤,一字难动。要解决这一问题,教会学生谋定后动、编写提纲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下面依照《2015年广东省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大纲》评分标准的要求,谈谈制定记叙文写作提纲的技巧和具体写作方法。  一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初中语文小说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初中语文小说的审美教学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鉴赏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主要是阅读、领悟及鉴赏的过程。
期刊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透过《金色花》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了一个蕴含在诗中的童话,散发着诗一般的迷人芬芳。  《金色花》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一首散文诗,它出自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之笔。 诗的一开头就说:“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结尾写到:“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可见,通篇都是孩子活泼、浪漫的想象。它完全是从孩子的视角来写,似乎是一个孩童与母亲的一次漫不经心的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