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这其中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本文着重从两方面分析农民外出务工给农村及城市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社会效应
农村劳动力流动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他们既为农村增加了收人,又为城市创造了财富。"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带回资金、技术和市场经济观念,直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也带回了先进的文化,而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更离不开农民工的参与;另一方面,进城农民工又给城市人口、住房、交通、环境等方面带来巨大压力,农民外出务工也导致了子女无人教育,加重留守人员的负担,直接影响农业生产。
一、农民工就业对农村的社会效应
外出打工是农民在中国走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做出的必然选择。从宏观上看,城市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人水平,改造村落社会结构的必由之路。[1]在这一转移过程中既要认清农民工给农村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又要看到他们的这一流动带来的不足之处。
1、积极影响
农民工大多数由青壮年男性组成,尽管近年来女性农民工的数也在增加,但男性农民工仍占主导,他们基本上是既年轻力壮又有相对较高的文化的人,自然而然,这些人外出务工能为农村带来较好的效用。农民工外出务工给农村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
(l)农民外出务工有利于增加农村收人,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例如在四川、安徽等输出劳动力的地县,农民工带回的资金超过了当地的财政收人。
(2)农民外出务工缓解了我国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有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农业生产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大量农民工进城,土地资源占人口的比重也得到合理配置,长期外出的农民工可以出租或转让土地使用权,这种做法有利于土地集中和规模化经营,有利于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
(3)农民工游离于城乡之间,是现代城市文明的传播媒介,沟通了城乡关系,加快了农村现代化的步伐。农民外出务工学习和掌握了现代的技术、管理经验,并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为农民工回流后在家乡创业准备了条件,带回的资金、技术和市场经济观念,直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大批农民工涌向城市,有利于农村人口城市化。农村人口城市化是农村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大量农民向农民工的转变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进城农民工逐渐学会了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这对于农村人口城市化具有重大意义。城市化即指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变农村地域为城市地域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2]
2、消极影响
(l)对农民工自身来讲,外出打工后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这是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一套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导致了农民工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在这样的体制下农民的基本权利只有在农村才得到保障,而走出农村进人城市就没有保障了。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数是城镇人不愿做的且报酬低微,并且工资还经常被拖欠,部分农民工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较恶劣。尽管他们长期生活、工作在城市,但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平等地位和权利,也得不到城市工人的基本待遇和福利保障,而只能忍受社会歧视,沦为城市的边缘群体、弱势群体。[3]
(2)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不利于农业生产。这是因为外出农民工以育壮年男性为主,留在家里务农的基本上是老人、妇女、小孩以及一些残、弱者,这样的人力结构显然不利于农业生产,更谈不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大量农民外出不断降低农业生产的责任心和积极性,长此以往最终可能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3)农民外出务工影响到其子女的教育,加重了农村老人的负担。由于城市公办中小学昂贵的学费使他们读不起书。目前,农村家庭中,由于父母或其中一方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也普遍存在,因缺少父母的教育而成绩较差。
(4)农民外出务工对家庭稳定性的影响。农民工长期活动在大城市或发达地区,受现代文明的影响,他们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上或多或少发生着的变化,加上农民工家庭成员长期分居,夫妻共处和感情交流的时间很少,容易产生距离甚至感情破裂,从而导致家庭的解体。尽管离婚在农村家庭中为数不多,但由于外出打工而引起婚姻破裂的却在逐渐增多。
二、农民工就业对城镇的社会效应
1、积极影响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1号文件明确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促进了农民收人的增加,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这足已说明农民工对城市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来讲,首先,进城农民工填补了城市劳动力的空白行业,尤其是那些苦、累、脏、险的艰苦岗位,调整了城市劳动力结构性空缺,打破了劳动力市场的城乡界限,地域界限,部门界限,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成为城市流动人口,为中国下一步城市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打下了基础。其次,进城农民工促进了城市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加快了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工从事经商,服务行业,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加大了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再次,农民工进城务工降低了工业劳动力的成本,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工业发展和经济繁荣。我国城市中的中小型企业及农村乡镇企业在设备落后,规模不大的条件下能存活下来,并能快速发展所依靠的正是这些廉价劳动力,同时国有企业中的建筑业的发展也与大量使用农村劳动力有关。第四,进城农民工促进着城市就业市场的繁荣。农民工的加入,增加了城市就业岗位。同时,缓解了部分城市劳动力老化的现象,迫使城市职工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就业竞争意识,变压力为动力。
2、消极影响
农民工进入城镇就业,一方面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他们的许多正当权益和权利得不到保障,只是一个处于被歧视的弱势群体;另一方面,农民工的到来也给城市增加了不少隐患。这些隐患概括起来主要有:
(1)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面临着严峨的挑战。农民工人城后使得城市人口增多,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水电供求紧张,城市校园容量的有限也是导致进城农民子女辍学的原因之一。[4]
(2)城市犯罪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后,不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身份和相同待遇,既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又不想回归农村,从而形成大量农民工在城市的流动和滞留,严重威胁着城市社会治安的稳定。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一小部分农民工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据调查,许多地方的流动民工犯罪率都比较高,这明显给城市治安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在一些大城市,流动人口犯罪案件已占全部刑事案件的50%以上。
三、结论
农村劳动力流动为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市化进程、激变传统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看到农村劳动流转所起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其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社会需认真应对。
参考文献:
[1]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2.1.
[2]李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J].新视野.2001.5.
[3]赵曼,杨海文等.21世纪中国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李爱英.金融危机下的农民工现状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0.1.
作者简介:刘小勇(1985-),男,山东栖霞人,山东财政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社会保障理论。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社会效应
农村劳动力流动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他们既为农村增加了收人,又为城市创造了财富。"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带回资金、技术和市场经济观念,直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也带回了先进的文化,而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更离不开农民工的参与;另一方面,进城农民工又给城市人口、住房、交通、环境等方面带来巨大压力,农民外出务工也导致了子女无人教育,加重留守人员的负担,直接影响农业生产。
一、农民工就业对农村的社会效应
外出打工是农民在中国走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做出的必然选择。从宏观上看,城市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人水平,改造村落社会结构的必由之路。[1]在这一转移过程中既要认清农民工给农村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又要看到他们的这一流动带来的不足之处。
1、积极影响
农民工大多数由青壮年男性组成,尽管近年来女性农民工的数也在增加,但男性农民工仍占主导,他们基本上是既年轻力壮又有相对较高的文化的人,自然而然,这些人外出务工能为农村带来较好的效用。农民工外出务工给农村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
(l)农民外出务工有利于增加农村收人,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例如在四川、安徽等输出劳动力的地县,农民工带回的资金超过了当地的财政收人。
(2)农民外出务工缓解了我国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有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农业生产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大量农民工进城,土地资源占人口的比重也得到合理配置,长期外出的农民工可以出租或转让土地使用权,这种做法有利于土地集中和规模化经营,有利于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
(3)农民工游离于城乡之间,是现代城市文明的传播媒介,沟通了城乡关系,加快了农村现代化的步伐。农民外出务工学习和掌握了现代的技术、管理经验,并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为农民工回流后在家乡创业准备了条件,带回的资金、技术和市场经济观念,直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大批农民工涌向城市,有利于农村人口城市化。农村人口城市化是农村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大量农民向农民工的转变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进城农民工逐渐学会了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这对于农村人口城市化具有重大意义。城市化即指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变农村地域为城市地域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2]
2、消极影响
(l)对农民工自身来讲,外出打工后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这是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一套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导致了农民工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在这样的体制下农民的基本权利只有在农村才得到保障,而走出农村进人城市就没有保障了。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数是城镇人不愿做的且报酬低微,并且工资还经常被拖欠,部分农民工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较恶劣。尽管他们长期生活、工作在城市,但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平等地位和权利,也得不到城市工人的基本待遇和福利保障,而只能忍受社会歧视,沦为城市的边缘群体、弱势群体。[3]
(2)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不利于农业生产。这是因为外出农民工以育壮年男性为主,留在家里务农的基本上是老人、妇女、小孩以及一些残、弱者,这样的人力结构显然不利于农业生产,更谈不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大量农民外出不断降低农业生产的责任心和积极性,长此以往最终可能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3)农民外出务工影响到其子女的教育,加重了农村老人的负担。由于城市公办中小学昂贵的学费使他们读不起书。目前,农村家庭中,由于父母或其中一方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也普遍存在,因缺少父母的教育而成绩较差。
(4)农民外出务工对家庭稳定性的影响。农民工长期活动在大城市或发达地区,受现代文明的影响,他们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上或多或少发生着的变化,加上农民工家庭成员长期分居,夫妻共处和感情交流的时间很少,容易产生距离甚至感情破裂,从而导致家庭的解体。尽管离婚在农村家庭中为数不多,但由于外出打工而引起婚姻破裂的却在逐渐增多。
二、农民工就业对城镇的社会效应
1、积极影响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1号文件明确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促进了农民收人的增加,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这足已说明农民工对城市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来讲,首先,进城农民工填补了城市劳动力的空白行业,尤其是那些苦、累、脏、险的艰苦岗位,调整了城市劳动力结构性空缺,打破了劳动力市场的城乡界限,地域界限,部门界限,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成为城市流动人口,为中国下一步城市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打下了基础。其次,进城农民工促进了城市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加快了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工从事经商,服务行业,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加大了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再次,农民工进城务工降低了工业劳动力的成本,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工业发展和经济繁荣。我国城市中的中小型企业及农村乡镇企业在设备落后,规模不大的条件下能存活下来,并能快速发展所依靠的正是这些廉价劳动力,同时国有企业中的建筑业的发展也与大量使用农村劳动力有关。第四,进城农民工促进着城市就业市场的繁荣。农民工的加入,增加了城市就业岗位。同时,缓解了部分城市劳动力老化的现象,迫使城市职工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就业竞争意识,变压力为动力。
2、消极影响
农民工进入城镇就业,一方面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他们的许多正当权益和权利得不到保障,只是一个处于被歧视的弱势群体;另一方面,农民工的到来也给城市增加了不少隐患。这些隐患概括起来主要有:
(1)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面临着严峨的挑战。农民工人城后使得城市人口增多,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水电供求紧张,城市校园容量的有限也是导致进城农民子女辍学的原因之一。[4]
(2)城市犯罪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后,不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身份和相同待遇,既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又不想回归农村,从而形成大量农民工在城市的流动和滞留,严重威胁着城市社会治安的稳定。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一小部分农民工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据调查,许多地方的流动民工犯罪率都比较高,这明显给城市治安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在一些大城市,流动人口犯罪案件已占全部刑事案件的50%以上。
三、结论
农村劳动力流动为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市化进程、激变传统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看到农村劳动流转所起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其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社会需认真应对。
参考文献:
[1]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2.1.
[2]李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J].新视野.2001.5.
[3]赵曼,杨海文等.21世纪中国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李爱英.金融危机下的农民工现状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0.1.
作者简介:刘小勇(1985-),男,山东栖霞人,山东财政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社会保障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社会保障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