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血清型1型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携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促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gg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采用腺相关病毒血清型1型的衣壳蛋白构建的"假毒粒"型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1载体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血管新生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 以每个细胞105vg rAAV1-绿色荧光蛋白(GFP)及rAAV1-VEGF载体量感染C2C12细胞(小鼠成肌细胞)分化的肌管,荧光显微镜下观察rAAV1-GFP的转染效率.ELISA法检测rAAV1-VEGF转染后细胞上清中VEGF表达量.构建小鼠后肢缺血模型,术后10天每只小鼠股部缺血骨骼肌内注射3×1011vg的rAAV1-VEGF载体,载体转染后1个月ELISA法检测小鼠缺血骨骼肌中VEGF蛋白表达量.载体转染后6周免疫组化检测小鼠缺血骨骼肌中毛细血管及小动脉新生情况.结果 rAAV1-GFP感染后120 h 60%~80%的肌管可表达GFP.rAAV1-VEGF载体感染后第3天细胞上清中分泌的VEGF表达量达到高峰,VEGF浓度为(567.7 ± 16.8 )pg/ml.小鼠缺血骨骼肌中rAAV1-LacZ载体转染后1个月转染效率可达100%.rAAV1-VEGF载体转染后1个月平均VEGF浓度为(205.4 ± 36.1) pg/mg总蛋白,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n=5).rAAV1-VEGF载体转染有效促进了血管新生(P< 0.001, n=6),载体转染6周缺血骨骼肌中毛细血管计数与小动脉计数分别为(147.0 ± 13.3)/mm2,(17.0 ± 1.2)/mm2.结论 新型"假毒粒"型rAAV1-VEGF载体可能是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更为优越的基因治疗载体。

其他文献
患者男,48岁.因反复牙龈出血8年再发2 d于2006年11月27日入院.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病史8年,强的松间断治疗4年.体检:牙龈出血,四肢及颈部可见散在淤点淤斑,无其他阳性体征。
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在我国有较高的发病率,胃底食管下段静脉曲张出血及脾功能亢进(脾亢)是最常见并发症,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等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我们通过对继发性脾亢犬脾行射频消融(RFA),探索RFA微创治疗脾亢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