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构建地产空间的灵魂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shaohu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前,地产是功能性的,开发商们注重如何让地产看起来温馨、居住舒服,后来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增长,景观、外形、设计感渐渐也成为卖点。到近些年,环保、科技、养生等等也被广泛运用到地产建筑中。终于,文化被提上台面,市场恍然大悟,文化才是地产空间的灵魂。然而怎样让文化和地产相结合?就像原始人要学会站立的那个历史时期,每个人都在摸索,慢慢似乎涌现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如同我们终将学会站立,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人文进步,为了不被淘汰,文化终将成为地产项目必定要塑造的方面。但这个万物竞相摸索的时期会持续多久呢?我们不可得知,此时,中华艺术宫举办这样的主题演讲,别具意义,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可视窗口。


  2016年3月20日,中华艺术宫邀请著名跨界人朱旭东先生,在中华艺术宫的0米层艺术空间,举办了一场名为“用文化构建地产空间的灵魂”的主题讲座。朱旭东先生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全产业链服务商——易居中国的创始合伙人、顶尖房地产公关集团——太德励拓(中国)公关传播集团的董事长兼总裁、目前在全国正在引发热议的新型文化地产模式——宝库中国的执行董事,同时也是为推动当代艺术而生的《FA财富堂》艺术杂志的出品人。多重身份、不断跨界,所以尽管朱旭东先生很谦虚地表示他来讲这个主题十分紧张,但实际上,在这个方面,没有人比他更有资格。
  而中华艺术宫就是世博会时人人都想挤破头进去的“中国馆”,它本身就是文化构建的一处地产空间,此情此景,与讲座主题相得益彰。这样的配置,吸引了不少观众早早入场占座,大多数是艺术爱好者和业内人士,还有一小部分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想来是要为课业充实些社会面的知识。
  朱旭东先生用两个案例,层层递进,解析了文化艺术与建筑空间的关系。他的视角通彻,这和多年的地产经验、与生俱来的艺术情怀有关。
  日本直岛:30年成为全球艺术圣地
  第一个案例是日本直岛,它是一个成功的文旅项目。“传说平安时代末期,崇德上皇因保元之乱流亡到岛上避难,感受到岛上居民的素直朴实个性,而命名为‘直岛’。人口约3400人,年轻人口外移,居民年龄老龄化,交通不便,无特殊资源。”这是30年前,直岛的简介,原本可能会一直这么下去。转折从福武集团( Benesse Group)1986年买下直岛南部165公顷土地(原来为盐田)开始,福武集团决心要建造艺术之岛。
  如今,直岛不仅是全球最负盛名的艺术圣地,也是《Traveler》评出的“世界最值得游览的七个文化胜地”之一。朱旭东先生分三步讲解了这个项目成功的步骤,论证了他眼中文化艺术与建筑空间的第一重关系:文化是地产供给侧改革的动力&路径。这个案例也为我们叙述了,文化是如何影响生活的。
  第一步,简称抱大腿。福武集团并没有直接开始动工建造,而是邀请安藤忠雄商讨拟定如何深度介入,对直岛进行艺术创作。这一合作就是20年,直到今天,整个建造都没有破坏直岛本身具备的自然环境。在日本的艺术界引起轰动后,草间弥生、大竹伸朗、杉木博司、西泽立卫、内藤礼、安滕忠雄……无数艺术家在直岛灵感迸发,创作出惊艳的艺术品散落在岛上的各个角落。直岛愈发丰满,成为拥有艺术作品最多的岛屿,也成为无与伦比的全球艺术朝圣之地。后来又蔓延到丰岛,再到周边群岛。
  第二步,发动群众。不像国内迁走原住民的粗野做法,福武集团用艺术改变了当地人的生存方式。他们主导地区艺术再造活动——“家计划”,让岛上原住民参与改建公共设施和老房子。他们策划了“玉野港艺术季”“濑户内海国际艺术季”,召集全球艺术家来到直岛,用当地资源创作,带动了整个地区的文化、经济。将文化艺术融进直岛,根植于当地。
  第三步,利用互联网+创造更多可能。濑户内海国际艺术季执委会2010年与日本知名设计师创作平台合作,推出“濑户内海名产再设计企划公开招募”活动。利用互联网将传播力成几何倍扩大,这项工程还在继续创新。


  朱旭东先生称他的直岛之行为“心灵之旅”,创作了四篇公众号文章,才能尽述心中感慨。他说莫奈晚年的三幅作品在安藤忠雄只用自然光的博物馆中,每个不同的时间点去看,颜色都不一样。他说丰岛美术馆里,当脚下、周边不断有水滴冒出来时,生命的真相在他眼前展开,人和美术馆融为一体。
  宝库中国:5年实践文化地产新模式
  朱旭东先生再次强调,艺术对于地区的改造,意义是很大的。灵魂并不是虚的,得有符号,有载体,要内容,要模式,最终还要有市场。讲座的第二个案例,是他目前正在做的项目:宝库中国。
  这是一个从需求入手的文化改造,起源是要用艺术改造一栋楼:上海文化地标——上海中心。于是宝库中国为这栋建筑植入了全球最高的音乐厅、全球最高的博物馆、全球最高的苏州园林,让上海中心成为上海文化地标建筑。同时,宝库中国敏锐捕捉到大众对文化的需求,这份需求将会继续大幅度增长,其中就包括了对“保管箱”的需求。宝库中国在上海中心打造了全球最深、最大的私人金库,此举让宝库中国形成完整的产业闭环。并且创造了一个新的行业模式,无疑为文化、地产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


  目前,宝库中国在上海中心的项目获得了巨大成功。并且复制了深圳海上世界项目和滨江城开中心项目,并且运用互联网+开发上线了宝库App,将带动全民分享艺术生活。宝库中国是一个既有物质意义,又有文化意义的作品。这种模式的成功,印证了朱旭东先生眼中文化艺术与建筑空间的第二重关系:植入文化DNA,能让建筑空间在文化基因中裂变升级。
  朱旭东先生说,讲解这两个案例的案例意义,是希望能够引发大家的思考和学习。对于市场来说也是如此,反思和创新是更重要的课程,而不是单纯的模仿。
  演讲最后,朱旭东先生用福武总一郎的一段话作为结语:“我们的责任是为后世留下有价值的事物,所以我们要造出一两百年之后仍有价值的东西。与自然及历史共存的文化,能让人们好好地活着,好好地工作,好好地享受。”这也是一个成功的地产人,如今跨界文化行业,最具情怀的宣言。

其他文献
“内景”指的既是内部的空间,也是艺术家的心理存在。与“内景”对应的Interiority, 在西方艺术史上是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表述的是被生理的壁垒包裹起来的心理空间,相对独立、自主、完整,确保了主体对于客观现实的超越,成为如博伊斯所说的艺术创造力的源泉 。  内景在全球化资本主义盛行的时代,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我们平静的内心日益被各种物化的欲望所侵蚀。这些外物,借助无孔不入的电子媒介,激化我们的焦
期刊
COART艺术现场,意味着把艺术脱离城市剧场,把艺术家和土地合二为一;意味着把艺术表达形式化,任何的艺术行为都可以在这里跨界交互发生;意味着不同文化的相遇和碰撞,让中方遇上西方,让传统遇上当代;意味着生活与艺术的真正融合,所有的活动向古镇里的每个人展开……——叶永青《乡村的味道和咫尺之间》  如果说几年前的COART还需要李亚鹏的声名压阵,现在的“靖哥哥”对于COART来说充其量就只能算是捧月的重
期刊
“倒春寒”非比寻常  今年艺术市场的倒春寒到底有多冷?只要看看苏富比香港春拍的营销手段有多特殊就可见一斑了。每年春拍前他们都会在3月初到上海、北京举办拍品巡展,常规的做法是让每个部门的专家带着各个板块的精品参加巡展,但今年的巡展却只有瓷器古玩与当代水墨的专家,带着这两个板块的两个私人珍藏专场的拍品。如此非同寻常的做法的理由说来简单:削减开支降低成本,因为他们预期今年春拍会特别“冷”。  但是,他们
期刊
“态度艺术”? 世界上似乎没此一说啊。是的,这只是我为黄永砯“杜撰”的标签而已。  他接受不接受,I don’t care!真是如此!黄永砯“反传统”“反体制”“反艺术”很资深了,其作品以及言语表达,令我感悟最深的是:有一种艺术其实是你的选择以及你的态度。  黄永砯选择的是什么?杜尚式的捣乱。不管他承认不承认,我是这么认为的。  他30年来坚定不移地玩颠覆,玩到江湖上传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四大金刚
期刊
喝下绿色,你就会听到树叶喝下一朵花,你就会知道我成为的此刻,成为:不是观念不是过去,不是未来不是另一个女人不是一种模式我成为此刻此女人此身  ——徐贞敏(JAMI PROCTOR XU)  丙申五月,是日小满。物至于此小得盈满。空述是初夏的一间房,可舞蹈、静坐、听诗、发呆 … …篇目短,不耗神。吃茶赏绿,就着清茶成就诗意。比如 颜色诱人,味道也诱人的娃娃雪糕比如 睡梦中朦朦胧胧传来蛐蛐的声响比如
期刊
《财富堂》纽约记者专访2016年纽约军械库艺术博览会总监本杰明·吉诺齐奥(Benjamin Genocchio)、《聚焦:非洲视角》单元策展人茱莉亚·格罗斯(Julia Grosse)与伊维特·穆旦芭(Yvette Mutumba),以及参展艺术家温斯顿·罗斯(Winston Roeth)  悉尼大学艺术史博士;2014年3月起担任Artnet新闻的全球主编;之前担任路易斯·布劳因传媒(Louis
期刊
从“人”到“神”的升级  在中国电影的盛世时代,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著作几乎都有了表达新态度、新世界观的新作品——不管是截取其中经典片段,还是宏观巨制。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时代甄选的优秀演员,演绎出时代的价值观。但是目前似乎还有一个题材在大荧幕上留下一个空席位,尚且没有走向国际的优秀电影作品出现,即古典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不是它不够经典,也不是这个题材过于单调陈旧,恰恰相反,这个题材的作品正是
期刊
空间的设计风格与艺术品搭配,有时真的会影响你对一个地方以及你对这个地方的人的判断。比如初到一落后陌生之地,本感觉与周围格格不入,忽而转角进到一装修极简、清雅舒适的空间,抬眼间一幅你心仪的画作映入眼帘,于是乎敏感的触角可能立马在心里为即将见到的陌生人加分。  所以说,人本就是偏见的动物。而建筑、起居、空间设计、艺术装潢,这些文明所到处与日常细节,又都在为这层主观的自我划定疆界。不仅个人,公司亦是如此
期刊
挣扎在理想和现实的艺术家们,究竟应该孤注一掷地投身于艺术创作中,还是顺应现代人“多元化”发展的潮流,另辟蹊径呢?本刊为此特地采访了几位艺术圈内的资深人士,听听TA们对于“艺术家搞副业”这件事究竟抱有怎样的态度和看法。  我认为艺术家搞副业,不但不会影响创作,相反会对自身艺术的创作带来益处。在当今社会,艺术家需要有敏锐地感知当下世界的能力,知识及相关信息维度的扩展,这会帮助艺术家打开更大的认知空间,
期刊
毕加索既是难得的艺术天才,也是少有的营销天才。他1900年初到巴黎时默默无闻,因为当时巴黎热衷于收藏名家作品,对他这样的无名画家毫无兴趣,其画作在大小画店均遭拒绝。他于是雇佣了几个大学生,派他们每天到附近画店佯装买主,并询问:“这里怎么没有毕加索的画呢?”“知道哪家画店卖毕加索的画吗?”“你们什么时候才能进些毕加索的画?”很快,毕加索的名字在画店间传开,很多买家也纷纷探听他的画作,想一睹为快。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