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江南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ang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源绍1944年生,苏州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江海书画会副会长,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花鸟研究会理事、苏州国画院画师,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各种大展,并为人民大会堂、中央会堂,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内外多家机构和个人所收藏。曾在日本、美国,加章大、台湾等地举办个人展览及讲学。经香港亚洲电视台,美国MCTV26电视台、江苏电视台拍摄和播放其专题片。台湾亚洲艺术中心,北京荣宝斋、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外文出版社,中国文化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等出版《徐源绍画集》。
  一
  
  徐源绍先生是个耐得住寂寞的人,这也许和他温文内敛的性格有关。许多时候,他总是静静地倾听着,不置一词,即使在他不得不讲话时,言辞也是精简的。很多热闹的场合,他甚少出现,出现了也并不自在。
  他的自由与张扬,只在他的艺术世界里。也许正是“讷于官”,才就了他的“敏于行”,他把自己对人生、对艺术的热爱、思索和阐述都流泻于笔端。
  钱钟书先生有段名言: “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做学问如此,艺术创造亦如此。只是要真正耐得寂寞。潜心艺事,并不容易。
  
  二
  
  我在拙政园的“十八曼陀罗花”馆内,见到了他的画:墨气拂拂,满纸清气。其时,正是苍瞑四合,烟雨茫茫,此园此画,正合我心。不由想到,这样的画,只能产生在苏州,也只有在苏州园林或宅院,才适宜挂这样的画。
  植根于古老而叉青春的苏州的风雅与古朴,承继着绵延不绝的吴文化的渊薮与余韵,使他的艺术之花,时时会绽放出不同凡俗的新丽。
  作为油画家的靳尚谊先生有此一说: “你看南方阴天潮湿的气氛,用水墨表现得会非常好,所以中国出现水墨画是有道理的。”同样,苏州文化需要有承载者。于是,除了昆曲、园林、刺绣、丝绸、评弹、民居,当然还有“昊门画派”和“新吴门画派”。
  
  三
  
  每次到苏州,只要时间许可,我喜欢到他位于南门的家中坐坐。这种见面,大都属于“相见亦无事,不见常忆君”一类。
  每次去,我都会注意到他家墙上挂着的两张照片:一张是他父亲的,老先生一直在慈爱地注视着他的全家,并给来人以温暖,另外一张则是他的恩师张辛稼先生的。
  照片上的辛稼先生背倚黄山,神情信然。照片下端有他的亲笔题诗:“山色溟漾雨后天,搴衣担笠欲忘年,蓬莱漫道神仙窟,飞渡乱云知几旋。”大家情怀,跃然诗中。在徐源绍16岁那年,在领受了新法的“恭恭敬敬鞠三个躬”以后,辛稼先生收下了这个弟子。从此,徐源绍随侍左右,亲沐教泽。直到现在,在恩师严厉而慈祥的目光注视下,他自然也是不敢懈怠和马虎的。
  
  四
  
  中国花鸟画“从自然的抚摩、生命的传达,到意境的创造”(宗白华语)都具有崇高的美学意义。
  花鸟画到唐朝,已具气象,五代时,已有“黄荃富贵,徐熙野逸”之说。富贵一路,为宋之院体画所崇。野逸一泳,渐成文人画延至后世,其中大家迭出,明有青藤、白阳,清有八大、八怪,近世则有吴昌硕、齐自石等。受老师影响,徐源绍对青藤情有独钟,认为其“笔墨功夫天下第一”。就技法而言,他自认得益最多的是八大山人:每根线条,都是神来之笔。
  前贤在枯湿浓淡中展现着水墨的无穷魅力,或工或写,皆见精神。水墨有着无限的可能性,你可以用你的才情去驾驭它,但也不能任性。现在的一些“写意画”,片面地追求所谓萧散逸气,而忽视了作为绘画本质之一的视觉形象的表达,也就难怪人们崇尚宋元精严生动、宁静雅致的画风了。其实,写意花鸟天地无限,只是,需要文化,需要生活。
  
  五
  
  还是回到他的画上来吧。读他的画,我常常感到神思飞越。他以飞动的笔墨,精妙地传递着江南的妩媚与多姿。当然,许多时候,看他的画是需要屏息静气的。这样,你才能从画中感受到阳光的多彩,生活的美好,领悟“妩媚中透出倔强”的生命力。他的作品有着难得的和谐美。
  一是“大””小”交融。他的用笔奔放恣肆,大笔淋漓,生气飒飒。灵动之气在画面跳跃,让人看到了青藤、白阳、八大的影子。但又不尽然,画中又渗入了小写意的清隽秀逸,在造型和设色上更趋于自然真实,避开了对形态的过分夸饰和重意轻形的现象,在骨子里透出吴人娟秀雅致的风神,这分明叉有陈摩、任伯年、张辛稼等大家的海上余韵、吴门遗墨。
  二是“书”“画”互映。他的书法卓然而立,可成一家。雄健俊朗的笔线骨力,正是传统的以书入画的成功例证;题识上流丽秀润的一笔行草,沁出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体悟,还可以领略书画台璧的妙处。
  三是“墨”“色”相合。他借用青藤的渍胶之法。以展现墨色的无穷变化。他画墨荷,墨色华滋,浓者如乌云堆积,淡者如轻雾漫洒,让人惊叹水墨的神韵。他以墨为本,在墨色之间、色色之间,相互照应,以写出自然酉态的丰富多彩。他设色典雅,力避艳丽,与江南婉约风情相契,让人清新悦目,了无匠气尘俗之感。这种种元素的相谐相合,成就的是他的境界:画中透出的是旧时清香,是春日气息,是一曲弹词……
  “源于生活,迁思妙得”正是他的见解。我想,更重要的是他对生活的热爱。有了这种热爱,不管是寻常草木,还是奇花异果,不管是飞禽走兽,还是木石鱼虫,都能倾情其间,“一提起笔,就觉得是在与它们交谈”。
  
  六
  
  承前所述,有时我面对他的画常常想,这一株牡丹,最好开放在网师园;这几茎荷花,只能开放在拙政园,不然。又怎么能有如许的清丽与雅致呢?
  我这样说,只是想反复说明他的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也许正是这种特色,才构成了美学意义上的“这一个”,才有更感染人的魅力,才使他的画广为流传。只是,不管是受追捧赞誉,或作品被安置在重要场所,被重要机构和人物收藏,或拍出高价,他依然安之若素,一如既往地与笔墨为伴,不事张扬。
  这篇文章结尾时,我正在昊中胥口公干。我忽然想到。这是徐源绍先生的故乡。小镇濒临太湖,风光绝佳,更兼书画名人辈出。当年,徐源绍的父辈正是从这里走进苏州的。今天,徐源绍叉用他的艺术走出了苏州,走出了国门。但我想,不管身在何处,他心中都会有个永远的江南……
其他文献
文章首先介绍了“三化”的内在联系和协调性定量测度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大多用钱纳里“标准结构”的方法来研究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关系。文章还介绍了“三化”同步发展的选择
会议
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方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文章指出,必须把发展新型工业作为“三化”的突破口或着力点,并以诸暨市大唐镇的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民歌的旋律音调研究是传统音乐研究的重要内容,民歌的地方特色以及“十唱九不同”的问题催生了民歌旋律音调的诸多研究成果.文章运用音乐文化本位模式分析法,采取固定因素和
文章首先介绍了我国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动态,并指出了现阶段的"三化"同步与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性。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的城乡矛盾依然存在,城乡差距依然明显。首先,“三化”同步
全市供应供应锐减两区颗粒无收上期,供应有明显的回暖迹象,近2500套的供应量缓解了饥渴已久的楼市,但这样的势头在本期戛然而止。从本刊统计的数据来看,在12月1日至12月15日
文章以湖北大鼓名家付群刚的新作《诗仙搁笔》为研究对象,以探讨他的创作理念与方法为研究主旨,运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其音乐进行“动态分析”.拟回答在该曲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善书者,点画微而意态自足,点画大而气体不累。”品赏宁夏书协副主席郭守中先生的书法,就读出了善书者笔下的这种甘醇。守中先生的创作,过些许
本文以“三化同步”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深人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主题,紧紧围绕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紧扣农业农村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文章首先明晰了我国工业化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