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之死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jian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国维的文化生命中,最深奥的一笔是他的死。
  关于他的死,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有如下记载:“五月初二日夜,阅试卷毕,草遗书怀之。是夜熟眠如常。翌晨(即1927年6月2日——本文作者注)盥洗饮食,赴研究院视事亦如常。忽于友人处假银饼五枚,独行出校门,雇车至颐和园。步行至排云轩西鱼藻轩前,临流独立,尽纸烟一支,园丁曾见之,忽闻有落水声,争往援起,不及二分钟已气绝矣,时正巳正也。”
  由此大体可以推测,王国维的死,不仅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而且平静得很,如同去赴一位老朋友的约会,没有丝毫激昂的成分。正是这种视死如归的平静,为王国维在文化史的坐标系上圈定了一个独特的位置。
  王国维的沉湖,不免令人联想到屈原的投江。应该说,作为一介文人,屈原的死是悲壮的,颇具古希腊的悲剧美。他以死成全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这种以死来展示个人政治人格的高尚,同时对混浊的俗世表示抗拒的传统,一直延续到谭嗣同和陈天华。与王国维比起来,屈原的死,意图是相对明确的,境界是悲怆的。他试图以这种悲怆,起到警世作用;也就是说,他并不甘于自己的死,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借此来触动沉寂的世界,并引为纪念。倘有实现抱负之途,他们断然不会做这样的选择。王国维则不同,至今还没见一种关于其死因的解释是有说服力的。而王的自沉,又绝对是出于深思熟虑。这种无法解释,正好证明了王国维之死的深刻性:他并非死于具体的时事,而极可能是死于对他身处其中的文化精神的失望,对于中国文化中某些无法补救的阙如的拒绝。从大的历史观来看,他的死,不仅不拘泥于一些具体时务,更超越了个体生命;他以死来将自己同沦落的文化分割开来——他看到,倘肉体不死,精神必定走向泯灭;所以,只有以肉体的死,换取精神的永生。这正是他的大清醒、大智慧处。当时恐怕只有陈寅恪等少数有同感者看穿了这一点。
  屈原投江与王国维沉湖,一个在传统文化的源头,一个在传统文化的尾端。它们像两座界碑,标定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走向。从屈原投江的沉雄慷慨,到王国维沉湖的宁静恬然,我们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境界的某些意味深长的变化。
  由此看来,知退一步,须让三分,学者扫物,直觅本来;浮华不羡,淳朴存真;项勿太严,教勿太高;功盈招忌,业满招损不是没有道理的。迷悟之间,何以选择?难得糊涂与难得不糊涂,又何以把握呢?智慧圆满,悲心无量。知识分子,特别是知识分子入仕途之后,怎么做,做什么,是很有考究的。
  事事留有余地,从多方面考虑事物发展的大势,无论为文还是从政、经商都有大益。俗话说,做日短,看日长。要考虑到将来的前程,设身处地地想,人生的福分就像银行里的存款,不能一下子就透支,应当好好珍惜,精打细算,方能细水长流。不因一时贪心毁坏将来的名声。抱着平常心,乃是得乐的大法。
  人生难得糊涂与难得不糊涂,即在迷与悟之间。还是好好把握,理性选择为上。
其他文献
首先阐述了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意义,又分别从馆藏文献、馆舍环境、馆员素质3方面说明了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3G时代设备商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3G基站的成本压力正在前所未有地加大,如何降低软件开发的费用,特别是如何降低早已成为软件开发的占有相当大比例分量的软件测试费用,是设备
本文根据当前普通高校学生个人体质偏差,被动性锻炼偏多的现状,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提出若干对策。
转眼间,距写《四川民间工艺百家》后记已5年,该书于2008年出版,获第六届四川省巴蜀文艺奖。几年来,国家对民间文化在法规和公益的层面给予了高度的确认和维护,各级非物质文化
1前言据日刊“放送技术2009—03期”报道,日本NHK为了有效地推进面向未来广播业务的研发和成果的实用化和标准化,于2007年2月与代表欧洲公共广播的BBC(英国)、RAI(意大利)、IRT(德国
UPS就是不间断电源,顾名思义就是不管市电输入是否正常,它总能为用户提供所需电源。UPS从诞生起就被认为是数据的保护神。本文分析了传统的双变换式结构的UPS的优缺点,并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