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意思维是高职设计类专业教学的核心。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创意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并且从基础课程的设置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结构等方面展开探讨,尝试创新改革,以期进一步完善新课程背景下高职创意设计类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意设计;基础课程体系
高职创意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创新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驱使下,基础课程体系既要革除以往传统课程体系中的弊端,又要保留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课程;既要坚持高职创意设计类专业的基本规律和院校特点,又要积极吸收本科院校甚至国外优秀课程体系构建的经验。同时,要在继承学科精髓的基础上,采取全新的课程构建理念和课程实施办法。
一、高职创意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发展现状
第一,课程目标缺乏针对性。目标是课程实施的方向,体现了高职人才培养的理念。然而很多高职院校盲目开设相关课程,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和课程发展的现状,导致因为师资力量和研究理论的匮乏而举步维艰。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教学任务定位不够精准。要么凭着自己的主观判断,要么盲目效仿,脱离了新课程标准。
第二,课程内容缺乏实践性。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在课程设置的内容上,存在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状况。例如,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素描、材料与工艺、印刷技术等课程应该结合现实场景进行教学,或者结合实训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然而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学校也没有提供实训基地或开设实践指导课程。学生创意设计只是达到设想的层面,没有机会付诸实践。
第三,课程评价缺乏有效性。很多高职院校的创意设计类专业虽然积极寻找企业进行具体项目的合作教学,然而缺乏灵活有效的教学评价反馈机制,学院单方面对学生的设计成果进行评价,忽视了社会对学生创意能力的评价,没有重视用人单位提出的建议。因此,课程质量没有得到提升,最终影响课程体系的完善发展。此外,由于创意设计类专业是服务性质的行业,除了考虑公司的反馈意见,还应该参考市场受众的感受,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认清这一点。
第四,课程结构缺乏系统性。合理科学的课程结构是有效实施课程的框架。只有协调各课程的关系,才能综合发挥基础课程的整体效果。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混乱,有些课程门类出现重叠,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此外,有的院校依旧秉持着传统的教育理念,认知出现了偏差,导致舍本逐末。例如,创意设计类专业学生应该学会运用现代科技进行绘图、设计。然而学校侧重于软件课的教学,并把它当做专业学习的入门科目,认为熟悉软件操作就掌握了创意设计,结果学生在设计时过于机械,缺乏创意。
二、新课程下我国高职创意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创新改革
1.找准课程目标定位。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高职教育应该从市场需求和行业岗位的特点出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为目标,促使学生养成专业技能,实现综合素质的均衡发展。因此,在革新基础课程体系之前,学校应该开展市场调研,分析设计类岗位的职业素养。在此基础上,从专业品质、专业技能、职业综合能力等各方面制定课程目标,从而确定各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
2.增强课程的实践性。一方面重视传统课程的实践性指导。例如,创意类的课程要注意训练学生的文化涵养、对文化艺术的感知,以及将文化理念与创意设计相结合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深化校企合作,通过引入企业单位的实践项目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例如,可以通过设立校外实训基地,将大型企业创意设计的成功案例和设计经验以案例分析、校内讲座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还可以开展第二课堂,邀请优秀的设计师讲授公开课;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真实项目与虚拟项目相融合,为合作企业设计方案。
3.完善课程评价体系。要创新课程的评价和反馈机制,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开展全方位的评价。例如,可以将学生的课堂作业、设计成果、参赛情况等纳入评价指标中,听取合作企业的反馈建议;关注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考查学生的创意思维和专业技能的操作水平等。
4.全面综合课程结构。在基础课程设置上要实现课程间的有机统一。尤其是兼顾专业课程的设置,做好课程间的衔接。因此,为了优化创意设计专业的课程资源,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按照行业的具体技能要求整合课程设置。
当前文化创意行业异军突起,催生了高职院校创意设计类专业。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顺应新形势,整合相关课程,突出基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重新构建知识体系,真正发挥基础课程的作用。
参考文献:
黄河.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的新思路[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2):122-123.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意设计;基础课程体系
高职创意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创新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驱使下,基础课程体系既要革除以往传统课程体系中的弊端,又要保留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课程;既要坚持高职创意设计类专业的基本规律和院校特点,又要积极吸收本科院校甚至国外优秀课程体系构建的经验。同时,要在继承学科精髓的基础上,采取全新的课程构建理念和课程实施办法。
一、高职创意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发展现状
第一,课程目标缺乏针对性。目标是课程实施的方向,体现了高职人才培养的理念。然而很多高职院校盲目开设相关课程,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和课程发展的现状,导致因为师资力量和研究理论的匮乏而举步维艰。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教学任务定位不够精准。要么凭着自己的主观判断,要么盲目效仿,脱离了新课程标准。
第二,课程内容缺乏实践性。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在课程设置的内容上,存在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状况。例如,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素描、材料与工艺、印刷技术等课程应该结合现实场景进行教学,或者结合实训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然而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学校也没有提供实训基地或开设实践指导课程。学生创意设计只是达到设想的层面,没有机会付诸实践。
第三,课程评价缺乏有效性。很多高职院校的创意设计类专业虽然积极寻找企业进行具体项目的合作教学,然而缺乏灵活有效的教学评价反馈机制,学院单方面对学生的设计成果进行评价,忽视了社会对学生创意能力的评价,没有重视用人单位提出的建议。因此,课程质量没有得到提升,最终影响课程体系的完善发展。此外,由于创意设计类专业是服务性质的行业,除了考虑公司的反馈意见,还应该参考市场受众的感受,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认清这一点。
第四,课程结构缺乏系统性。合理科学的课程结构是有效实施课程的框架。只有协调各课程的关系,才能综合发挥基础课程的整体效果。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混乱,有些课程门类出现重叠,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此外,有的院校依旧秉持着传统的教育理念,认知出现了偏差,导致舍本逐末。例如,创意设计类专业学生应该学会运用现代科技进行绘图、设计。然而学校侧重于软件课的教学,并把它当做专业学习的入门科目,认为熟悉软件操作就掌握了创意设计,结果学生在设计时过于机械,缺乏创意。
二、新课程下我国高职创意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创新改革
1.找准课程目标定位。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高职教育应该从市场需求和行业岗位的特点出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为目标,促使学生养成专业技能,实现综合素质的均衡发展。因此,在革新基础课程体系之前,学校应该开展市场调研,分析设计类岗位的职业素养。在此基础上,从专业品质、专业技能、职业综合能力等各方面制定课程目标,从而确定各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
2.增强课程的实践性。一方面重视传统课程的实践性指导。例如,创意类的课程要注意训练学生的文化涵养、对文化艺术的感知,以及将文化理念与创意设计相结合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深化校企合作,通过引入企业单位的实践项目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例如,可以通过设立校外实训基地,将大型企业创意设计的成功案例和设计经验以案例分析、校内讲座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还可以开展第二课堂,邀请优秀的设计师讲授公开课;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真实项目与虚拟项目相融合,为合作企业设计方案。
3.完善课程评价体系。要创新课程的评价和反馈机制,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开展全方位的评价。例如,可以将学生的课堂作业、设计成果、参赛情况等纳入评价指标中,听取合作企业的反馈建议;关注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考查学生的创意思维和专业技能的操作水平等。
4.全面综合课程结构。在基础课程设置上要实现课程间的有机统一。尤其是兼顾专业课程的设置,做好课程间的衔接。因此,为了优化创意设计专业的课程资源,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按照行业的具体技能要求整合课程设置。
当前文化创意行业异军突起,催生了高职院校创意设计类专业。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顺应新形势,整合相关课程,突出基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重新构建知识体系,真正发挥基础课程的作用。
参考文献:
黄河.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的新思路[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2):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