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对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超低位直肠癌患者28例,均采用经括约肌间切除术进行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术后出现吻合口瘘,在行保守治疗后痊愈;经2年随访所有患者均无局部复发,1例有肝转移;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患者排便功能优良率分别为75.0%、92.9%、100.0%。结论: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是超低位直肠癌有效根治方法,术后不易发生局部复发,患者对治疗效果较为满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复发
【中图分类号】R735.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893-01
直肠癌属于临床常见恶性肿瘤,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特征为超低位与低位直肠癌最易发病[1]。在直肠癌治疗中,目前肿瘤外科手术治疗原则是对肿瘤予以根治的同时对患者生理功能予以最大限度保留[2],从而提升其术后生活质量。然而超低位直肠癌目前常用的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常会导致患者自我接受程度与生活质量大幅下降[3],因此研究更合理的治疗方法十分重要。我院在为超低位直肠癌进行治疗时,采用经括约肌间切除术进行治疗时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0年4月至2012年3月收治超低位直肠癌患者28例,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43-68岁,平均(60.5±3.4)岁;肿瘤直径为07-4.4cm,平均为(2.3±0.4)cm;肿瘤在肠腔中占据面积为:不足1/4周9例,1/4-1/2周11例,1/2-3/4周6例,3/4周以上2例。其中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恶变2例,直肠绒毛状腺瘤恶变6例,直肠癌20例。术前经病理诊断为:低分化癌2例,中分化癌12例,高分化癌14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术前经MRI或B超证实肿瘤均未对肛门内括约肌造成侵犯,对肝门功能检查显示大部分患者肝门收缩均有力,部分患者肛门收缩功能较差,所有患者排便功能均不存在障碍。所有患者均行全直肠系膜切除,之后16例患者展开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术,9例行内括约肌全切除术,3例行保留部分齿状线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术。
1.3 疗效判定
观察28例患者治疗效果,术后展开为期2年随访,对患者局部复发情况进行观察组,同时在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对患者排便功能进行评价:优:患者便前有便意且干、稀便均可控制,可对排气、排便予以准确区分,便意控制时间高于2min,每日大便次数为1-2次,夜间均不存在大便失禁现象;良:无明显便意,干便可自控,偶尔有稀便在排气时流出,夜间时有大便失禁,但可区别排便与排气,可控制便意1-2min,每日大便次数为3-4次;差:患者干稀便均有失禁,无法区分排便和排气,便前没有便意。
2 结果
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标本近、远断端、环切缘内均未见癌浸润,术后1例患者出现吻合口瘘,在行保守治疗后痊愈;经2年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局部复发且对治疗效果满意,1例患者在术后14个月出现肝转移;术后不同时间28例患者排便功能为:术后3个月优7例,良14例,差7例,优良率为75.0%;术后6个月优9例,良17例,差2例,优良率为92.9%;术后12个月优12例,良16例,差0例,优良率为100.0%。
3 讨论
在超低位直肠癌治疗中,如何在确保根治效果、促使患者生存期有效延长、促使局部复发率降低的同时对肝门功能予以保留、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是现阶段手术治疗研究的重要课题[4],而自1994年Schiessel等人提出在超低位直肠癌治疗中利用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后,这一术式的出现为此类疾病患者提供了更为有效、安全、更容易接受的治疗途径。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是外科理论和手术技术逐步发展下形成的超低位极限保肛技术,诸多临床实践证实该术式在超低位直肠癌的保肝治疗中具有有效性、可行性与安全性[5]。本次研究中28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经此术式治疗后,所有标本的环周切缘、近、远断端均未见癌浸润,经2年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局部复发;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排便功能优良率分别为75.0%、92.9%、100.0%,部分早期排便功能不理想的患者在3-6个月生物反馈训练及肛门收缩训练后,排便功能均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对治疗效果均感满意,这一结果证实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对超低位直肠癌有确切治疗效果,同时治疗安全性较高。在为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展开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时,对手术适应症予以严格把握是手术成功的基本前提,笔者通过回顾多年临床实践经验,认为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对于肛门外括约肌尚未遭受侵犯时的超低位及低位直肠病变适用,手术适应症具体如下:(1)良性病变:适用于炎性假瘤、密集成簇及基底较宽的直肠腺瘤。(2)低度恶性病变:适用于直肠间质腺瘤恶变或质瘤恶变者。(3)直肠恶性病变:适用于癌下缘和肛缘相距4cm以内,或和齿状线相距2cm的直肠癌,病变灶、分化良好的T1、T2及部分T3患者。(4)T4患者疾病侵入阴道后壁,然而仍可将之完整切除,不会残留癌病灶患者。(5)癌灶和肛门指间有一定距离,然而由于盆腔十分狭窄,无法展开盆腔吻合治疗者。另外,在行手术治疗时,应注意对内外括约肌和间隙予以明确辨别,按照患者病变探查情况对手术方式予以合理选择,确保手术效果充分实现。
综上所述,经括约肌間切除术是超低位直肠癌有效根治方法,不易发生局部复发,患者对治疗效果较为满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陶昀璐,王振军.内括约肌切除术用于超低位直肠癌研究进展[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3,16(12):1226-1228.
[2] 殷红专,梁逸超,闫兆鹏,等.经腹经肛腹腔镜治疗早期超低位直肠癌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4):2749-2750.
[3] 应晓江,陈志良,李振军,等.腹腔镜下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疗效分析[J].浙江医学,2013,(19):1769-1770.
[4] 李华山,李宇飞.经括约肌间手术在超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34):3835-3838.
[5] 柳晓泳.40例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22(18):62-63.
【关键词】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复发
【中图分类号】R735.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893-01
直肠癌属于临床常见恶性肿瘤,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特征为超低位与低位直肠癌最易发病[1]。在直肠癌治疗中,目前肿瘤外科手术治疗原则是对肿瘤予以根治的同时对患者生理功能予以最大限度保留[2],从而提升其术后生活质量。然而超低位直肠癌目前常用的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常会导致患者自我接受程度与生活质量大幅下降[3],因此研究更合理的治疗方法十分重要。我院在为超低位直肠癌进行治疗时,采用经括约肌间切除术进行治疗时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0年4月至2012年3月收治超低位直肠癌患者28例,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43-68岁,平均(60.5±3.4)岁;肿瘤直径为07-4.4cm,平均为(2.3±0.4)cm;肿瘤在肠腔中占据面积为:不足1/4周9例,1/4-1/2周11例,1/2-3/4周6例,3/4周以上2例。其中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恶变2例,直肠绒毛状腺瘤恶变6例,直肠癌20例。术前经病理诊断为:低分化癌2例,中分化癌12例,高分化癌14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术前经MRI或B超证实肿瘤均未对肛门内括约肌造成侵犯,对肝门功能检查显示大部分患者肝门收缩均有力,部分患者肛门收缩功能较差,所有患者排便功能均不存在障碍。所有患者均行全直肠系膜切除,之后16例患者展开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术,9例行内括约肌全切除术,3例行保留部分齿状线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术。
1.3 疗效判定
观察28例患者治疗效果,术后展开为期2年随访,对患者局部复发情况进行观察组,同时在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对患者排便功能进行评价:优:患者便前有便意且干、稀便均可控制,可对排气、排便予以准确区分,便意控制时间高于2min,每日大便次数为1-2次,夜间均不存在大便失禁现象;良:无明显便意,干便可自控,偶尔有稀便在排气时流出,夜间时有大便失禁,但可区别排便与排气,可控制便意1-2min,每日大便次数为3-4次;差:患者干稀便均有失禁,无法区分排便和排气,便前没有便意。
2 结果
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标本近、远断端、环切缘内均未见癌浸润,术后1例患者出现吻合口瘘,在行保守治疗后痊愈;经2年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局部复发且对治疗效果满意,1例患者在术后14个月出现肝转移;术后不同时间28例患者排便功能为:术后3个月优7例,良14例,差7例,优良率为75.0%;术后6个月优9例,良17例,差2例,优良率为92.9%;术后12个月优12例,良16例,差0例,优良率为100.0%。
3 讨论
在超低位直肠癌治疗中,如何在确保根治效果、促使患者生存期有效延长、促使局部复发率降低的同时对肝门功能予以保留、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是现阶段手术治疗研究的重要课题[4],而自1994年Schiessel等人提出在超低位直肠癌治疗中利用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后,这一术式的出现为此类疾病患者提供了更为有效、安全、更容易接受的治疗途径。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是外科理论和手术技术逐步发展下形成的超低位极限保肛技术,诸多临床实践证实该术式在超低位直肠癌的保肝治疗中具有有效性、可行性与安全性[5]。本次研究中28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经此术式治疗后,所有标本的环周切缘、近、远断端均未见癌浸润,经2年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局部复发;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排便功能优良率分别为75.0%、92.9%、100.0%,部分早期排便功能不理想的患者在3-6个月生物反馈训练及肛门收缩训练后,排便功能均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对治疗效果均感满意,这一结果证实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对超低位直肠癌有确切治疗效果,同时治疗安全性较高。在为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展开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时,对手术适应症予以严格把握是手术成功的基本前提,笔者通过回顾多年临床实践经验,认为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对于肛门外括约肌尚未遭受侵犯时的超低位及低位直肠病变适用,手术适应症具体如下:(1)良性病变:适用于炎性假瘤、密集成簇及基底较宽的直肠腺瘤。(2)低度恶性病变:适用于直肠间质腺瘤恶变或质瘤恶变者。(3)直肠恶性病变:适用于癌下缘和肛缘相距4cm以内,或和齿状线相距2cm的直肠癌,病变灶、分化良好的T1、T2及部分T3患者。(4)T4患者疾病侵入阴道后壁,然而仍可将之完整切除,不会残留癌病灶患者。(5)癌灶和肛门指间有一定距离,然而由于盆腔十分狭窄,无法展开盆腔吻合治疗者。另外,在行手术治疗时,应注意对内外括约肌和间隙予以明确辨别,按照患者病变探查情况对手术方式予以合理选择,确保手术效果充分实现。
综上所述,经括约肌間切除术是超低位直肠癌有效根治方法,不易发生局部复发,患者对治疗效果较为满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陶昀璐,王振军.内括约肌切除术用于超低位直肠癌研究进展[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3,16(12):1226-1228.
[2] 殷红专,梁逸超,闫兆鹏,等.经腹经肛腹腔镜治疗早期超低位直肠癌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4):2749-2750.
[3] 应晓江,陈志良,李振军,等.腹腔镜下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疗效分析[J].浙江医学,2013,(19):1769-1770.
[4] 李华山,李宇飞.经括约肌间手术在超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34):3835-3838.
[5] 柳晓泳.40例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22(18):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