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的线性和非线性心率变异分析

来源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ovedw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冠脉病变程度与心率变异变化的关系。对象为正常对照组和根据冠脉造影分组的冠心病人。

方法:

心率变异的线性时域、频域和非线性Poincarè散点图分析。

结果:

单支病变组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总功率(TP)和低频功率(LF)低于对照组(P<0.05~0.01);多支病变组,24小时每5分钟时段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 index)、TP和LF低于单支病变组(均P<0.05)。散点图分析结果:正常人呈彗星状图形,有明显的昼夜心率变化规律。单支病变组多呈鱼雷状图形,部分病人无昼夜变化。多支病变组多呈短棒状图形。且昼夜变化规律基本消失。

结论:

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波动幅度下降与冠脉病变程度有关;同时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加重,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受损程度亦加重。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对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早期肌力平衡手术后远期足底压应力进行测试与分析。方法:采用足底压力成像及视频图像序列采集、测试与分析。结果:该方法实现了先天性马蹄足术后压应力分布的动、静态观察与分析。结论:该方法简便宜行,灵敏度高,对临床不同足长、不同畸形均具有广泛适应性。
方法: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和4组脑损伤。脑损伤采用Feeney等的落体撞击法,造成右顶叶局限性脑损伤。分别于伤后30分钟、6小时、24小时及72小时处死取材,应用Hoffstein等的电镜示踪方法。结果:脑损伤后肺泡上皮细胞水肿;线粒体肿胀、部分膜破裂、嵴溶解;内质网扩张。硝酸镧示踪发现:损伤后30分钟就可在肺泡上皮细胞浆内见到镧颗粒,6小时后达到高峰。结论:脑损伤后,
期刊
目的:对100名健康志愿者按年龄、性别分组进行肢体近端肌肉记录的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测定。结果:MEP潜伏期呈正态分布,最为稳定,变异小,重复性好,其中周围段潜伏期与年龄、身高相关,与性别不相关;中枢运动传导时间与年龄、性别、身高均不相关。MEP波幅呈偏态分布,变异较大;MEP波宽呈正态分布,变异相对较大。结论:肢体近端肌肉记录的MEP正常值的建立为临床提供了另一客观标准。
目的:迄今未见电子自旋共振(ESR)检测周围神经损伤后氧自由基变化的报道。本文旨在探讨周围神经损伤与再生过程中氧自由基变化规律。方法:采用ESR方法观察了坐骨神经钳夹及线扎损伤后2、4、6天氧自由基相对浓度的变化。结果:发现损伤组氧自由基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随时间延长损伤神经的氧自由基浓度呈增加趋势。
期刊
期刊
方法: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观察经280.8~421.2 mJ/cm2紫外线光量子照射后血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发现照射后红细胞出现边缘卷曲,中央隆起,形态不规则等约占47‰。白细胞线粒体增多且轻度肿胀,细胞膜表面的突起减少,变粗;血小板呈网状扩张等变化。根据电镜下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的特征分析,以上改变为可逆性。结论:该研究为探讨紫外线照射自体血回输疗法的机理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消除供血中的淋巴细胞活性是防止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唯一有效的方法。方法:应用0、90、450、900mJ/cm2短波紫外线(UVC)照射正常人外周血,以淋巴细胞增殖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为指标,观察了对淋巴细胞活性抑制及消除同种免疫反应的效果,并将其与25Gyγ射线照射作了对比。结果:≥90mJ/cm2的UVC对淋巴细胞的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以450mJ/cm2为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