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育人渗透机制探析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sl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文化具有鲜明的育人功能,而要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必须依托渗透机制。在目标指向上,提升渗透机制的高度,实现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在作用路径上,增强渗透机制的深度,坚持切入点与着力点相结合;在适用程度上,把握渗透机制的力度,找准强化与弱化之间的张力。
  [关键词]大学 文化育人 渗透机制 以人为本
  大学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吸引人、塑造人、培养人的思想载体与精神支柱。立足大学文化育人的现状,以“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出发点与落脚点,探究大学文化育人的渗透机制,这对提升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在目标指向上,提升渗透机制的高度,实现文化育人的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
  大学文化作为大学特有的精神气质与内涵,以校训精神为凝练,以传承与创新为动力,发挥着“文治教化”“以文教化”“人文化成”的育人功能。但是,当前大学文化育人的功能尚未完全发挥。育人目标上,注重知识灌输而忽略文化修养;育人内容上,注重大学生道德说教而缺乏道德认同与实践教育;育人方式上,注重学生智商开发而忽略智慧引导,偏重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育人环节上,偏重以灌输为主导的外显性教育,忽略以潜移默化为主导的内隐性教育;育人场域上,偏重第一课堂教学而忽视第二、第三课堂的情境教育,进而导致大学生“有知识无文化,有智商无智慧,有欲望无理想”的文化育人困境。
  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改进文化育人机制,着重发挥渗透机制的功能。所谓渗透是“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经济工作、文化工作、管理工作等各个方面乃至日常生活中,结合各项具体工作的实际进行。”①大学文化育人的渗透机制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在大学文化氛围的渲染下,以隐蔽的教育方式,渐进接受教育内容,实现抽象的教育理论与具体的生活情境相结合,实现教育认知、情感与行为的有机统一。
  (一)明确文化育人的主导性目标,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
  坚持育人的主导性目标,就是要坚持育人的原则性、方向性,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元化主导地位,引领与匡正多样性的文化价值取向,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为目标,形成以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为主导的育人机制。一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理论根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教育大学生,引领大学生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深厚的政策理论素养。二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动力,指引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理想,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国家前途命运、自身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三是以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为主旋律,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四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准,以“八荣八耻”为道德基准,以内化的方式入心,以外化的方式践行,引领大学生形成正向的道德准则。
  (二)凸显文化育人的主体性目标,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
  “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人的价值,肯定人的作用,承认人的力量和能动性,立足于以人为根本。”②文化育人的主体性目标就是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使育人回归至“人”的教育。当前,大学生在思想认知方面接受能力强而理性分析能力较弱,在实践行为方面张扬个性但缺乏真正的自由个性。为此,要立足理论指向与实践指向,确立大学生的主体性价值与地位。正如马克思所说:“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③
  一是理论指向,在理论自覺中理解人存在的意义,实现思想观念的内化。内化是经过认知、理解与认同等环节,由外在的知识观念转化为内在的思想信念,成为影响持久、深刻信服并为之践行的观念信条。立足学理层面,理论指向就是要引导人合理地认识自己,把握自身与社会之间的本真关系与状态,透视、理解社会现实生活的本真性,明晰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地位、自身与社会的基本关系,明确自我教育的需要与定位。立足现实层面,理论指向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形成良性的认知、理解、认同的思维模式,面对各类问题与困惑,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做到自学乐知、自修自悟。在思想认知上,大学生要完善思想道德知识,形成健全的知识体系;在理解能力上,大学生要理性思考问题,合理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观察社会、思考人生、理解现实;在理论认同上,大学生要提升理论与价值观的辨别力,透析现象本质,明辨是非曲直,甄别各类社会思潮与价值取向,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力、内驱力。
  二是实践指向,在实践自觉中确证人存在的本质,实现实践行为的外化。外化是在自身需求的激励下,思想信念的引导下,心理活动机制的作用下,认知、情感、意志、信念与行为相统一的过程。立足学理层面,实践指向就是要“以人为本,以生活为基点”,回归生活世界,引导人自觉实践、完善自我,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立足现实层面,实践指向就是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的能力,引导学生个体合理自我认知,找准自我定位,良性自我协调,形成自主学习领悟、自主解决问题、自为管理服务的学生个体“三自”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形成以学生干部为点、学生组织为线、学生群体为面的学生群体“三自”育人机制。
  二、在作用路径上,增强渗透机制的深度,坚持文化育人的切入点与着力点相结合
  马克思指出:“各个人过去和现在始终是从自己出发的。”④要发挥渗透机制的应有功能,将教育渗透到学生群体中,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行为中,就要找准育人的切入点与着力点,立足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尊重大学生的独立个性。
  (一)以大学生的现实需要为切入点,提升文化育人的针对性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⑤教育内容与自身需要契合,大学生就主动接受,并予以内化;反之,则会抗拒。为此,要在育人过程中,针对 “为我性”,契合并满足大学生合理的利益诉求。
  一是找准学生的思想需求,把握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与困惑点。“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⑥因此,要以文化提升知识,以理想引导欲望,在学校文化氛围的渗透影响下,通过校史、校情、校训,以大学办学历史、治学理念、学者名家人格魅力的感召,增强学生钦慕学术自由、包容多元文化、追求真知真理、重责任坚信仰的价值诉求。
  二是引导学生的学业需求,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当前大学生问题意识不足,很多仍以线性直观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问题意识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原动力,对于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动学习、自主成才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问题意识的培养要渗透于日常教学、科研之中,引导学生以多样性、发散性与历史性的思维方式,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营造宽松的文化环境,促使学生放低心理防御,强化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治学能力,在自信、愉快与兴奋的状态下,合理提出问题,创新解决问题。
  三是匡正学生的生活需求,明确日常生活的教育引导方针。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关注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厘清学生未能厘清的问题,解决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全面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状况、人际交往、课余生活等情况。立足“生活习惯在养成、人际关系在换位、心理健康在疏导、就业创业在引导”的教育方针,让优秀的大学文化潜隐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方式与过程中,成为大学生消解生活之困惑、去除人生之疑惑的精神动力,成为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导向。
  (二)以尊重大学生的独立个性为着力点,提升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自由个性是人发展的最高成果,其形成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独立自主性。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在于尊重、发掘与提升大学生的独立个性,增强其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意识。
  一是营造关系的平等性。在教育关系上,师生建立平等关系,以对话的方式,在深层沟通中发现教育问题,剖析教育症结,找准教育对策;在人格尊严上,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以宽容信任的态度,启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在信息交流上,要采取多样性的信息传递渠道,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点、线与面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层级传递与共时传递并重的沟通交流模式。
  二是增强参与的主动性。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模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分界,使参与者具有多元化的身份特征。在直观、生动的具体情境中,尤其是在非平面、立体化、无中心的网络环境中,学生具有信息选择的自由,以非正式沟通的方式,获取多维信息,在不自觉中提升主体自觉意识与能力。同时,基于学生以感性认知、个人喜好进行直观选择判定的特点,要避免学生迷失于多样性的选择中,出现价值错位等问题,加强教育的逻辑性、条理性与系统性,使学生深刻地理解问题、历史地反思问题。
  三是理解选择的多样性。学生认知水平、个性特征、成长经历等的差别,决定了其思维与行为方式的差别。为此,要基于大学生的成长经历,梳理其价值判定的标准、思路与认知模式,科学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分步骤、分阶段进行引导教育,真正关注学生成长发展,采用其喜欢的方式,将具体工作融入学生群体中,将教育内容内化到学生头脑中。
  三、在适用程度上,把握渗透机制的力度,找准文化育人的强化与弱化之间的张力
  文化育人的渗透机制要把握准适用的程度、力度与范围,通过循序渐进、细致微观的隐性教育方式,弱化教育的功利性、意图性、抽象性与模式性,强化教育的规律性、情境性、直观性与过程性,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实践”的教育、“生活”的教育。
  (一)弱化功利性,强化规律性
  传统的知识育人具有应试化、智育化的倾向,追求短期教育的实效性,以应试教育为主导,偏重知识识记而忽略文化理解与认同,将学生异化为懂教育知识、为社会所用的工具化存在,背离了教育形成发展的规律。渗透教育则注重教育过程的长期化与常态化,立足人的社会性,加强外在环境因素的持续影响,立足非正式交流沟通方式,在自发、随意与多样的环境中发挥渗透作用;注重大学生思想发展的阶段性,立足主体性与可塑性,以渐进发展的方式,引导他们由感触、感动到感悟,由被动认知、主动理解到积极实践,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弱化意图性,强化情境性
  渗透机制将抽象理论与当下社会现实相结合,在多样性的载体中,引导学生以不自觉的方式接受、内化大学文化与精神。渗透机制将鲜明的目标指向,有机融入教育的情境与过程中,凸显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渗透意蕴。在具体情境的氛围感染中,渗透机制潜隐了明显的教育目的,模糊了教育主导者的角色,形成一个看似“去中心化”的教育情境。学生逐渐消除心理阻抗,降低心理戒备,直言其观点,表达其诉求,袒露其心声。随着观念的碰撞、交流、选择与融合,在学生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意见领袖”,形成以“意见领袖”为导向与中心的教育环境,进而形成一个看似“去中心化”但又“中心化”的教育情境。在此,具体的教育意图不是直接强加于学生,而是在个人与集体的共同作用中,在情境感召、情感共鸣与行为从众的作用下,学生群体理解“同心之理”,在平等对话交流中形成“同理之心”。
  (三)弱化抽象性,强化直观性
  渗透机制不是以刻板、严肃与僵化方式进行抽象理论说教,而是以直观的内容、间接的方式与生动的情境引发大学生的感性认知;以强烈浓厚的教育氛围,触动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引起情感共鸣;以生动鲜活的教育事例,在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典型示范带动下,提升大学生的人生境界与觉悟。同时,渗透机制要超越灌输教育载体的单一性,以多维度、全方位的教育载体,实现现实传媒载体与虚拟传媒载体、课堂教育载体与校园文化载体、认知教育载体与社会实践载体、管理服务载体与文化教育载体相结合,有效“活化”教育内容,拓展教育覆盖面。
  (四)弱化模式性,强化过程性
  渗透机制不是固有的教育模式,而是不断生成的教育过程。这一过程既是教育实践过程,也是大学生不断成长成才的过程。教育模式注重的是形式上的表征,而非实质上的内在规律,以重复性、单一性、抽象性、一元化為基本特征,注重教育形式与程序,而忽略教育对象的差别性、教育内容的异质性以及教育情境的多样性。渗透机制则化有形为无形,化僵化为灵活,化单一为多样,化封闭为开放。渗透机制注重人存在过程的整体性,将大学生作为理性、感性与悟性相结合的存在,启发大学生感悟生活、觉悟是非、领悟真理、体悟人生;注重心理过程的整体性,厘清认知、情感与行为的有机关系,加强认知教育、情感体验与实践养成;注重育人过程的情境性,立足学校整体环境与具体情境相结合,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由第一课堂延伸至第二、第三课堂,形成分层有序、定位清晰、功能互补、协调有序的文化育人场域。
  [参考文献]
  ①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10.
  ②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18.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1.
  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5.
  ⑤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10-15.
其他文献
要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核心是推动土地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产权制度。发挥土地保值增值的作用,首要任务是赋予农民物权性质的土地产权,进而实现农
中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但我国一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奉行低价策略,互相杀价,导致很多企业出口额虽然有所增长,利润却没有相应增加,严重损害了整个行业乃至国家的经济利益,
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各个学科中,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发展应用,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学也日益普遍.在财务金融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的
根据财政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两个办法”)的规定,各级财政部门是政府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并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类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创造了世界反贫困史上的奇迹.已经基本走过生存型社会发展阶段.开始向发展型社会阶段跨越。站在改
妈妈,爸爸,我想你们,你们在我的心里,在我的梦里……我时常在梦中惊醒,说实在的是想妈妈、爸爸,但是我深知你们的不容不易,我又跟谁去诉说……想着想着,我的泪就止不住了……
艺术教育的发展与媒介的发展息息相关。“媒介”是世间万物相互交流的方式之一,发展源于科学技术。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媒介的发展一方面突破地域隔阂,提供丰富化和多元化的教
文章从分析我国高校贷款风险的类型及成因入手,提出了有效防范高校贷款风险的措施。
高洪皓博士,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IETFellow),英国计算机学会会士(BCSFellow),欧洲创新联盟会士(EAIFellow),IEEE高级会员,CCF高级会员,CAAI高级会员,
中国文学理论在全球化进程中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它在积极适应国际化的需要,力图打破现有传统文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