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化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及实效训练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zt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生态教学,就是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教学的系统观、生态观,从而促使课堂教学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关联,充分注重教学中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另一方面,要促使教学生态的改善,通过转变教学生态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来平衡课堂群体的生态,从而避免“花盆效应”,建设和谐的教学生态环境,真正地使教师与学生成为合作的探索者、平等的对话者,同时使学生与学生成为协同的学习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的“生态潮”教育研究便是有增无减。
  生态语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并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是一种自然、和谐、开放、创新的语文教学,是以生为本、以语为本的语文教学,是让学生回归自然真实、绿色宁静、厚重深刻、智慧超越、简单精要的语文教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思与悟等方面都能达到平衡、统一、亲和的最佳教学状态。
  
  一、生态化语文训练的基本原则
  
  1、主动性原则
  恩格斯认为,人的认识“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
  语文教学更是如此: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想不想学、肯不肯努力学才是更加重要的内因。其实,学生听、说、读、写水平的提高,主要应依靠他们自己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来完成,任何人都是无法替代的。事实证明,凡是在老师逼迫下的被动学习,其效果总不会很好;而老师的启发、教导让学生自己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时,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学、坚持不懈地学、勤奋刻苦地学。
  2、渐进性原则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一般都是由浅到深、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因此,教师要善于以教材为依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在某一学段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梳理成系列的、有规律可循的若干步骤,然后反复训练,各个击破,力求让学生真正理解、消化、巩固。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时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学识水平、年龄特点和记忆规律,要耐心、细心、精心地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学指导,从而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收获知识、增长能力。
  3、趣味性原则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夫子主张,教育不但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求知的途径,而且要培育学生好学的兴趣,使学生常常处于一种“欲罢不能”的状态,这样,学生就可以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进而能够自觉地、热心地、专心致志地、念念不忘地去学习。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独有偶。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持完全相同的观点。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认为浓厚的兴趣足以对付学习中遇到的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而反观当今不少教师。他们期盼学生“成龙、成风”的愿望固然是好的。但却常常有意无意地背离了学习的趣味性原则,弄得教学双方满肚子的怨气,这又何谈教学效果呢?
  4、质疑性原则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训练时,要启发并鼓励学生学会从现象上的无疑之处找出疑来。从一般人的思维定式中提出不同的观点。比如,读陆游的绝笔诗《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全诗总共二十八个字,写得通俗浅近,即使让初中一年级甚至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读下来也不会有什么疑难。但是,假若能够引导学生往深处想一想:这首短诗的第一句和第四句哪句是唯物的、哪句是唯心的?既然第一句和第四句相互矛盾,为什么800年来不但没有遭到质疑,反而好评不绝,代代传颂?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学生就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正是第一句的唯物、第四句的唯心这种现象上的矛盾碰撞,才闪射出了作者那种难能可贵的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大量事实证明。逆向思维和多向思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育,值得大力倡导。
  5、课内外相结合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无论从事什么活动都是在进行语文实践。哪怕此刻没有在听、说、读、写,但总得思考吧,而思考不靠别的,全靠语言。语文学科正是以学好、用好语言为己任的。课内外相结合原则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学生课内外都要进行实践训练;二是实践训练的内容既有课内的,更应有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
  在课内外广阔的时空中,生态语文教学追求人本、文本和生活之本的统一,从而使语文学习更接近质朴、自然的本真状态,造就语文教学的清纯可爱。生态语文教学的师生交互学习。其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由此看来,教师应启发和鼓励学生时时处处都做学习语文的有心人。
  
  二、生态化的实效语文训练
  
  任何学科的学习均离不开实践训练,而语文训练更是如此。比方说,数学中的公式、物理学中的定律等等,只要记住了就能解决问题。语文行吗?仅以作文而论。老师告诉学生文章结构要做到“凤头、猪肚、豹尾”,“题材要新,挖掘要深”,“语言要力求准确、简明、朴实、生动”等等,学生记住了这些之后就能执笔为文、出手成章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可见。语文能力的达成和语文素养的提高,自始至终都离不开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在于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里有两个关键词:理解、运用。语文学习的过程似乎也正是先通过阅读前人名家之名作,理解并习得他们缀文的巧妙之法,感受文中之情韵,进而再把自己所习得的缀文之法运用于自己的表达之中。可见,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由“理解”上升到“运用”的过程。这“理解”与“运用”是语文教学两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不可分割。而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是过于关注“理解”,却忽略了“运用”。比如:我们在教学课文的时候,用得最多的话就是:“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哪些句子或词语让你的心灵深深地震撼了?”等等。很多老师都把教学止于此。而忽略了“为什么能让你感受到……?”、“为什么这样写会让你的心灵深深地震撼?”、“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我在日常的表达中应该如何运用?”等等。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让学生们能更深切地理解语言特色并能加以运用呢?这便离不开训练。那么,在生态化语文训练中如何能做到科学、生态、和谐、平衡、简洁、实效呢?
  语文教学应关注语文本位的东西,那就是“听、说、读、写、书”、“字、词、句、段、篇”这些更具工具性、更具应用性的内容。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与其他学科相融合。但也应该具有明显的个性。语文教学应该更关注语言现象。当然,倡导回归语文的本质,并不是像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那样。过分地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
  首先,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更加关注语言现象。在让学生揣摩作者让我们感受到了怎样的人文情韵的同时,更应让学生深入地关注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怎样的方法、怎样的形式来表达这种情感的。如在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这首山水名篇时,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诗人向往那种安静纯朴的生活。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作者是如何让我们感受到这一 切的呢?经过揣摩、推敲,不难发现,作者一系列的景物描写可谓惟妙惟肖——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犹如一条洁白如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林里传来一阵欢声笑语,那是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月色的宁静(“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人就这样让一幅幅清纯、宁静、美好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借助“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积极的意象来表现诗人主观的感情。这便是语言的魅力所在。
  其次,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应重视知识迁移的运用。听过名家名师的课就会发现,老一辈特级名师都非常重视语言特色的迁移练习,真正做到了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了解语言特色,更注重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这便提醒我们。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感性的感悟,还应有理性的训练。如在教学《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段颇具特色的对话描写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文章的空白处补补对话;在教学过渡手法时,可以让学生为文中的某处补补过渡句、过渡段;在教学修辞手法时,可以让学生仿写……可以说,文本中无不蕴藏着大量的训练点,教师应善于发现并充分加以利用。
  第三,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提倡文学评鉴。学生已经过多年的相关训练了,让学生在评鉴的过程中能学有所得、写有所悟。如在教学《小松》时,就可以让学生写写有关《小松》这首诗歌的特色评鉴。作者对所咏之物小松的刻画和抒情,抓住一个炼字“刺”。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不仅准确勾勒出其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诗人想表达一种什么情愫呢?作者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横溢,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屡试不中。后因得到了朱温的赏识才身居要职。学生自己通过较为深刻的文学评鉴后才能懂得诗人正是以小松喻人、托小松来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看重,而最终仍能长成凌云之木。在联系杜荀鹤的身世后,就能更加深刻地感悟到作者“虽出生轻微也要成就大业”的豪情壮志。同时也能更加清楚地看到世俗小人那种趋炎附势的丑恶嘴脸和丑陋本质。
  总之,生态语文教学能促进学生人文一体,从而落实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一常态教学路子。让师生在生态教学中共同经历生命的成长与精神的同构,共同领略学习的幸福。最终,以语文学习来促进人的生长和发展。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并没有系统而完备的生态语文教学理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虽然有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生态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追求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等教学理念,但研究的也只是零散的教学课例或宏观的理论探讨,可谓沧海一粟。因此,对于如何切实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实效,让生态化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特有的生命魅力,每一位语文教师还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责任编辑:张华伟)
其他文献
做人讲道德,做官讲官德,不仅是“立身”之本,而且是“立国”之基。中国历代思想家既重视以德修身,也重视从政以德。他们还留下了许多至理名言,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闪烁着人
针对电气设备的绝缘老化现象,对一些灵敏反映绝缘老化的物理或逻辑参量进行间断或连续的在线监测,从而实现状态维修。
2011年12月12日,应铁岭市、调兵山市教育局的邀请,沈阳师范大学副校长、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主任关松林率领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研圳处、学前部、小教部、初中部
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某军用通信车舱体骨架进行建模、划分网格及模态分析,计算了舱体骨架的前6阶模态,其计算结果与生产试验情况相一致。同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模态分析,为舱体
对燃汽轮发电机组锥形转子的扭转刚度进行等效计算,建立了用传递矩阵法求解扭转振动固有频率的分析模型,并为其它锥形轴扭振分析提供经验和新思路。
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是一所百年名校。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社会、学校对各学科、各层次教学领军人物的需求,尤其是对各级名优教师的需求日益增长。在新的历史时期,朝阳小学充分运用地域文化优势,借助西南大学等周边高校的优秀教育资源,组建了学校专家导师团队,依托专家导师团队,为名师成长提供理论、思想和精神上的引领。同时,学校分析了名师成长经历和规律,以普遍认同的名师行为要求和激励培养学员,加快名师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过程是学生和文本对话的过程,生成自己新的认识和体悟的过程,是语文能力形成的
阐述了直流调速系统的控制原理,说明了改变电枢电压、电机主磁场和电枢电路主磁场,是改变转速的三种基本方法,重点论述了数字直流系统实验平台的工作过程和调节控制。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根据这一基本理念。我们在教学时,要密切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运用数学的思想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  关键词:生活化;注重联系;问题意识    数学是一门充满智慧、充满人文精神的学科。数学问题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华罗庚说
对无人动力伞的智能控制,给出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控制策略,最后通过数学仿真,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