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策略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yinghaiyangzh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课标的主导下,为加强语文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特点,通过分层设计、化难为易,设疑新颖、激发情趣,抓住契机、设置问题,变直为曲、引人入胜,拓展延伸、培养思维等灵活多样的提问策略,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活起来”,使教学形成多向互动的开放状态,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提问 有效性 方式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种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提问,既要重视激发学生兴趣,启迪思维,理解学习内容,又要关注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师生与文本之间形成一种对话关系,从而让学生的学习真正的“活起来”,营造出多向互动的开放状态,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分层设计,化难为易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教师要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内容,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可以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有趣味的小问题,或者把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提问,逐步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大多学生能够接受。例如,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教学中,就可采用这种分层提高的方式:①阿长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粗俗、淳朴、善良”;②他“善良”的特征有哪些?學生通常会回答“关心我”、“过年吃福橘”、“睡觉摆大字”、“给我买来《山海经》”等;③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是采用什么手法?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往往会回答“感激、怀念”,这种手法叫“欲扬先抑”;④是什么原因使鲁迅有这样的感情呢?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真正做到了提问的有效性。
  2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自主学匀意识。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应力求新颖,讲求新意到激发情趣。例如,讲《论语》十则,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有一首歌的歌词是“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你知道孔夫子是谁吗?他的话你听过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将为你揭晓,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后告诉老师。这样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抓住契机,设置问题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让他们的心理形成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芦花荡》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这篇小说的美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情节、人物、环境描写。这样势必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并会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复述情节体会它的传奇色彩。学生将逐步明确情节的传奇性是表现在老英雄的行为上,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竞把十几个鬼子玩于股掌之间;接着让学生主动去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立体美。可见,教师如何结合教材,抓住突破口,把此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是关键。
  4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变直为曲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蜡烛》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从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一教学重点时,分析老妇人“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学生可能一时还不有理解“捧”字的用法含义,这时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捧”字是否说明了老妇人感觉用点泥土掩埋苏联红军烈士就行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捧”在这里该如何理解?到这里,经过教师设置的“曲问”,学生对老妇人“捧”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由此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会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5拓展延伸,培养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能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展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标,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当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又如学习了《邓稼先》中邓稼先的爱国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些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广”和“深”,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朝着纵向、横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张耀星.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J].教学研究,2009(4)
  3程鹏.语文课堂提问技法[J].教育探索,2009(5)
其他文献
电磁感应现象是电磁学中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它显示了电、磁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对其本质的深入研究所揭示的电、磁场之间的联系,对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电磁感应现象在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以及电磁测量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若闭合电路为一个n匝的线圈,则又可表示为:式中n为线圈匝数,ΔΦ为磁通量变化量,单位Wb,Δt为发生变化所用时间,单位为ε为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单位为V。因磁通量变化
期刊
小学生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小学生产生情绪激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变成沉重的负担。”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动”起来。根据这些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就此谈几点做法。  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情境是一堂语文课的“小天地”,它是教师用生动形象、亲切感
期刊
推行个性化阅读是关注学生主体性的一种具体表现,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阅读方式,其目的在于不想让缤纷多姿的文本内容衍化为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的同一种结论,不想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艺术形象被抽象为几条枯燥干瘪、琐碎沉闷的概念,也不想让质疑问难在唯书唯上面前怯懦畏惧,不敢再有丝毫浪漫的想象。这就要求因人而异、因文而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理解,把不同的看法、独到的见解尽情表达出来。通过个性化的阅
期刊
在课程理念的更新与“课标”的实施中,随着计算器和计算机的普及,“课标”中对四则运算与四则混合运算的要求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但在这方面的教学研究不能放松,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然而,如果现在还是把计算教学的目标定位于牢记计算法则、形成计算技能,显然是缺乏现实意义的,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题材,把握好教学时机,教师应该借助教学情境这个载体,引领学生使他们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索,
期刊
【摘 要】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班主任还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培养创新技能的实践舞台、进行创新的专门教育。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培养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
期刊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曾讲过,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来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为三七开。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单凭语文教材那仅有的几篇课文,不足以使学生的阅读知识转化为能力。只有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感悟语言、积累词汇,学生才能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  要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必须走“大语文”教学之路,即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加强阅
期刊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学生具体的探究活动来实现。因此,科学探究成为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而且也是学科课程的重要内容。  1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认知过程  过去我们喜欢把结果告诉学生,现在新课标,是把探索的过程,全部的经历留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向过程要方法,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学6、7的时候,学6,老师交给你一个方法,狗尾巴。不管你是
期刊
“素质教育”推行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虽然有很多学校做过一些努力,但效果却不是很明显,因此,这是一个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我认为要改变这个现状,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接班人,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当下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  教师评价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发展,而且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期刊
在我们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一些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在心理上会表现出畏难情绪,严重的可能会产生自卑的念头,或者干脆放弃了英语的学习,如果我们做老师的能够及时指导他们逐步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一定会对他们的学习以及身心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在上课时不能集中注意力,不是走神,就是做小动作或睡大觉,他们课堂上不认真听讲,课外又没有人辅导,不能够很好地利用时间来进行英语
期刊
感动是一种深化的情感体验,是一种较为强烈的心动感觉,是互动的双向结果,更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或由内而外的情感表现。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离不开感动的情感体验。它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感动的时刻就是幸福的时刻。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课堂才是生动活泼的,也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教学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教学的互动理念,是基于“改变过去过于注重
期刊